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7740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及方法,其中逃生避难系统包括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逃生避难系统,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且结构简单,利用了隧道既有设施,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减少施作逃生避难体系对隧道正常工序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逃生避难保障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岩溶及岩溶水发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无规律性等特点,岩溶隧道在施工期间突水突泥风险较高。目前,针对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问题,以预报为主,常用方法是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判识掌子面前方地下水发育情况,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多样性、无规律性,无法完全掌握掌子面前方情况,导致涌水突泥事故时有发生。隧道施工时,传统逃生方式采用预先设置的钢管作为逃生管道。由于逃生通道采用钢管,隧道分台阶开挖时,上下台阶逃生通道无法顺接;且逃生管道设置于低位,当岩溶隧道发生涌水突泥时,无法达到逃生的目的。因此,为保障岩溶隧道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必须采用一种合理的、针对涌水突泥灾害的逃生避难保障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及方法,可有效提高岩溶隧道发生涌水突泥时,隧道内逃生人员的生存概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包括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所述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所述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所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所述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所述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所述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所述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所述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所述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结构简单,极大限度利用了隧道既有设施,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减少施作逃生避难体系对隧道正常工序的影响。且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当涌水突泥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最近的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难,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均处于高位,且设置了爬梯,其下有足够的过水空间,即使水流过大时,也可以借助应急逃生物资将自己固定于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免被水冲走,有效减少溺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已施作洞室内的所述逃生平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与所述正洞下台阶开挖面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4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在所述正洞两侧交错布置,且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逃生平台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00m。方便逃生人员进行逃生,缩短逃生时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逃生洞室底面距离隧道底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5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内的所述逃生洞室的一侧通过斜坡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相连接。便于逃生人员通过斜坡进入逃生洞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辅助坑道内的所述逃生洞室位于相邻两个横通道之间,且下方设有爬梯。设置爬梯进一步增大过水空间,通过合理设置逃生洞室的位置,进一步增大逃生概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爬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逃生平台、逃生洞室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隧道底面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逃生平台和所述爬梯均为钢结构,所述应急逃生物资包括安全绳、救生圈、急救箱。通过安全绳可以将逃生人员固定在逃生平台、爬梯或逃生洞室内,避免被水冲走;通过救生圈,可以有效减少溺亡;通过急救箱,可以进行紧急医疗处理。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步骤二:当岩溶隧道正洞发生涌水突泥时,位于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逃生人员,进入已施作洞室,利用爬梯爬上逃生平台逃生避难;位于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逃生人员,利用爬梯爬上位于拱墙处的逃生平台逃生避难;当岩溶隧道辅助坑道发生涌水突泥时,位于贯穿横通道段的逃生人员,通过所述贯穿横通道进入已施作二衬正洞段,进入已施作洞室,利用爬梯爬上逃生平台逃生避难;位于未贯穿横通道段的逃生人员,选择位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内或辅助坑道内的所述逃生洞室逃生避难。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当涌水突泥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最近的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难,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提高隧道内逃生人员生存概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当岩溶隧道正洞发生涌水突泥时,若逃生人员无法通过所述正洞系统逃生避难,则通过所述贯穿横通道进入辅助坑道,通过所述辅助坑道系统逃生避难;当岩溶隧道辅助坑道发生涌水突泥时,若逃生人员无法通过所述辅助坑道系统逃生避难,则通过所述贯穿横通道进入正洞,通过所述正洞系统逃生避难。通过贯穿横通道,实现了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连通,通过交叉使用,进一步提高了隧道内逃生人员生存概率。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结构简单,极大限度利用了隧道既有设施,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减少施作逃生避难体系对隧道正常工序的影响。且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当涌水突泥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最近的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难,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均处于高位,且设置了爬梯,其下有足够的过水空间,即使水流过大时,也可以借助应急逃生物资将自己固定于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免被水冲走,有效减少溺亡。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当涌水突泥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最近的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难,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提高隧道内逃生人员生存概率。附图说明图1是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设置逃生平台的横断面图。图2是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设置逃生平台的纵断面图。图3是在未施作二衬正洞段设置逃生平台的横断面图。图4是在未施作二衬正洞段设置逃生平台的纵断面图。图5是在未施作二衬正洞段设置逃生平台的平面图。图6是在未贯穿横通道设置逃生洞室的横断面图。图7是在辅助坑道内设置逃生洞室的横断面图。图8是在辅助坑道内设置逃生洞室的纵断面图。图9是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图标:01-已施作二衬正洞段,02-未施作二衬正洞段,03-已施作洞室,04-洞室坑底面,05-拱墙,06-辅助坑道,07-贯穿横通道,08-未贯穿横通道1-逃生平台,11-第一逃生平台,12-第二逃生平台,2-钢爬梯,3-逃生洞室,31-第一逃生洞室,32-第二逃生洞室,4-斜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所述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n所述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所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所述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所述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n所述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n所述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所述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所述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所述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
所述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所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所述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所述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
所述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
所述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所述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所述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已施作洞室内的所述逃生平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与所述正洞下台阶开挖面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4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在所述正洞两侧交错布置,且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逃生平台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0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洞室底面距离隧道底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内的所述逃生洞室的一侧通过斜坡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相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强钟昌桂杨举明张慧玲张磊陶伟明朱勇邸成卿伟宸王加一熊国兴刘伟中侯俊王芳曾宏飞陈柯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