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7666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筒仓一扶壁柱设置孔道,求出张拉锚控制力所对应的千斤顶油压表读数,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穿设钢绞线,自上而下用两个千斤顶分级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三扶壁柱3和第五扶壁柱,自下而上两个千斤顶分级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四扶壁柱4和第六扶壁柱6,孔道灌浆,附壁柱封锚,混凝土养护、端模拆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建设的高速发展,大型或超大型筒仓不断地拔地而起,如日产1万吨水泥生产线上,需要超大型熟料筒仓,筒仓高度达到40m左右,筒壁内直径达到50m左右,筒壁厚度达到50cm左右,筒仓一般设置有多个扶壁柱。由于筒仓的跨度非常大,钢绞线的长度达到了60m左右,钢绞线的理论伸长量常常大于千斤顶的伸长量最大值,这就需要进行两次分级张拉,这样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增大了误差。因此,非常需要一种新的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难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筒仓的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上分别设置多层孔道,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间隔设置;S2,根据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求出张拉锚控制力100%F,分别求出所述控制力15%F、30%F、60%F、100%F所对应的千斤顶油压表读数,量取控制力为15%F、30%F、60%F、100%F时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S3,在多层孔道中穿设钢绞线,每个钢绞线适于张拉三个相邻的扶壁柱;S4,自上而下用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三扶壁柱3和第五扶壁柱5;S5,自下而上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四扶壁柱4和第六扶壁柱6:S6,孔道灌浆;S7,附壁柱封锚;S8,混凝土养护、端模拆除可选地,所述钢绞线包括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六扶壁柱6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一钢绞线,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和第三扶壁柱3的第二钢绞线,张拉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三钢绞线,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一扶壁柱1和第六扶壁柱6的第四钢绞线,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和第四扶壁柱4的第五钢绞线和张拉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的第六钢绞线。可选地,在S4步骤中,张拉第一钢绞线的第一端1A和第二端5A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为1A:15%,5A:15%,5A:30%,5A:60%,5A:100%,1A:100%;张拉第二钢绞线的第一端1B和第二端3B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1B:15%,3B:15%,3B:30%,3B:60%,3B:100%,1B:100%;张拉第三钢绞线的第一端3F和第二端5F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3F:15%,5F:15%,5F:30%,5F:60%,5F:100%,3F:100%;张拉第四钢绞线的第一端2C和第二端6C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2C:15%,6C:15%,6C:30%,6C:60%,6C:100%,2C:100%;张拉第五钢绞线的第一端2D和第二端4D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2D:15%,4D:15%,4D:30%,4D:60%,4D:100%,2C:100%;张拉第六钢绞线的第一端4E和第二端6E的顺序和控制力依次为:4E:15%,6E:15%,6E:30%,6E:60%,6E:100%,4E:100%。可选地,所述千斤顶的规格为500T,所述千斤顶配合液压泵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利用本专利技术的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可大幅的提高筒仓结构的承载力和结构刚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原结构的裂缝和扰度,明显改善原结构的抗裂性能,增加结构的耐久性,按照此方法施工,张拉数据以及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内和国外的建筑质量标准,可大大地缩短了工期,经济效益显著。附图说明附图并入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与本公开一致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筒仓预应力张拉的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筒仓预应力张拉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专利技术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筒仓的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上分别设置多层孔道,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间隔设置;S2,根据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求出张拉锚控制力100%F,分别求出所述控制力15%F、30%F、60%F、100%F所对应的千斤顶油压表读数,量取控制力为15%F、30%F、60%F、100%F时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S3,在多层孔道中穿设钢绞线,每个钢绞线适于张拉三个相邻的扶壁柱;S4,自上而下用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三扶壁柱3和第五扶壁柱5;S5,自下而上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四扶壁柱4和第六扶壁柱6:S6,孔道灌浆;S7,附壁柱封锚;S8,混凝土养护、端模拆除。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千斤顶进行张拉的机械性的操作过程属于公知技术,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这里不一一详述。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在第一次张拉后,松开千斤顶,重新安设千斤顶进行二次张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包括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六扶壁柱6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一钢绞线,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和第三扶壁柱3的第二钢绞线,张拉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三钢绞线,张拉第二扶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筒仓的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上分别设置多层孔道,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间隔设置;/nS2,根据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求出张拉锚控制力100%F,分别求出所述控制力15%F、30%F、60%F、100%F所对应的千斤顶油压表读数,量取控制力为15%F、30%F、60%F、100%F时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nS3,在多层孔道中穿设钢绞线,每个钢绞线适于张拉三个相邻的扶壁柱;/nS4,自上而下用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三扶壁柱3和第五扶壁柱5;/nS5,自下而上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四扶壁柱4和第六扶壁柱6:/nS6,孔道灌浆;/nS7,附壁柱封锚;/nS8,混凝土养护、端模拆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型筒仓预应力张拉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筒仓的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上分别设置多层孔道,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第五扶壁柱5和第六扶壁柱6间隔设置;
S2,根据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求出张拉锚控制力100%F,分别求出所述控制力15%F、30%F、60%F、100%F所对应的千斤顶油压表读数,量取控制力为15%F、30%F、60%F、100%F时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
S3,在多层孔道中穿设钢绞线,每个钢绞线适于张拉三个相邻的扶壁柱;
S4,自上而下用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三扶壁柱3和第五扶壁柱5;
S5,自下而上两个千斤顶按求出的控制力15%F、30%F、60%F、100%F同时分级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四扶壁柱4和第六扶壁柱6:
S6,孔道灌浆;
S7,附壁柱封锚;
S8,混凝土养护、端模拆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包括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六扶壁柱6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一钢绞线,张拉第一扶壁柱1、第二扶壁柱2和第三扶壁柱3的第二钢绞线,张拉第三扶壁柱3、第四扶壁柱4和第五扶壁柱5的第三钢绞线,张拉第二扶壁柱2、第一扶壁柱1和第六扶壁柱6的第四钢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宗孝
申请(专利权)人: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