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56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公开了鼻窦吸引管,其包括吸引管,还包括连接头,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外连接环,外连接环上设置有内螺纹,吸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环,内连接环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连接头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与吸引管螺纹连接;连接头上还安装有密封垫圈,密封垫圈位于外连接环内侧,外连接环包括环形侧壁和第一端壁,内螺纹开设在环形侧壁上,内连接环包括第二端壁,密封垫圈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端壁上,密封垫圈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二端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头与吸引管螺纹连接,便于更换吸引管,密封垫圈的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头与吸引管的密封性能,从而有效防止漏液、脱落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窦吸引管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了鼻窦吸引管。
技术介绍
鼻窦炎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它可引起头疼,头昏脑胀,失眠健忘,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为病灶,影响周围组织发炎,尤其是眼病,如网膜炎等。鼻窦一旦出了问题还会影响肺、气管等下呼吸道的功能,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组织,像大脑、眼睛等,如果病情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在手术过程及术后换药中,需要使用冲洗管、吸引管。目前这种冲洗、吸引管是均为一体结构,无法更换,临床上使用极其不方便。中国专利号CN203777397U的专利公开了万向上颌窦冲洗、吸引管,该万向上颌窦冲洗、吸引管,包括上段管和下段管,上段管和下段管分体形成,所述上段管的一端具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具有用于供注射器的枪头插入的通道,通道与上段管相连通,所述连接头的外部为用于和吸引胶管相连接的快速连结构,在所述上段管的另一端具有外螺纹,在所述下段管的一端上设有内螺纹,通过该外螺纹、内螺纹使上段管和下段管螺纹连接。但是该种技术在实际使用中,上段管和下段管的密封性能较差,容易出现漏液现象,漏液后容易从注射器上滑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鼻窦吸引管密封性能较差,易出现漏液及滑脱现象等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不易漏液和滑脱的鼻窦吸引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鼻窦吸引管,包括吸引管,还包括用于连接吸引管和注射器的连接头,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引管的外连接环,外连接环上设置有内螺纹,吸引管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环,内连接环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连接头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与吸引管螺纹连接;连接头上还安装有密封垫圈,密封垫圈位于外连接环内侧,外连接环包括环形侧壁和与内连接环对应的第一端壁,内螺纹开设在环形侧壁上,内连接环包括与第一端壁对应的第二端壁,密封垫圈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端壁上,密封垫圈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二端壁上。连接头与吸引管螺纹连接,便于更换吸引管,密封垫圈的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头与吸引管的密封性能,从而有效防止漏液、脱落的现象发生。作为优选,第一端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插槽,密封垫圈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插槽配合的第一环形凸台,第二端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密封垫圈上还设置有与第二环形凸台配合的第二环形插槽。第一环形台插接在第一环形槽内,第二环形台插接在第二环形槽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头与吸引管的密封性能,防止漏液。作为优选,外连接环套设在连接头上,连接头的端部还设置有挡圈,挡圈包括靠近第一端壁的挡壁,挡圈通过挡壁与第一端壁抵触实现对外连接环的限位。挡圈与外连接环配合巧妙,挡圈能够对外连接环进行限位,防止外连接环从连接头上脱落。作为优选,环形侧壁、第一端壁和挡圈形成有安装腔,密封垫圈位于安装腔内。密封垫圈位于安装腔内,避免与吸引管内的积液或药液接触。作为优选,连接头内开设有通孔,吸引管的一端设置有与通孔配合的插接管,当连接头与吸引管螺纹连接时,插接管插接在通孔内,吸引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给药头,给药头上开设有给药孔。插接管插接在通孔内,能够进一步加强连接头与吸引管的连接紧密性;给药头便于给药和吸引。作为优选,连接头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注射器配合的螺纹接头,连接头通过螺纹接头与注射器螺纹连接。连接头与注射器连接方便。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连接头与吸引管螺纹连接,便于更换吸引管,密封垫圈的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头与吸引管的密封性能,从而有效防止漏液、脱落的现象发生;第一环形台插接在第一环形槽内,第二环形台插接在第二环形槽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头与吸引管的密封性能,防止漏液;挡圈与外连接环配合巧妙,挡圈能够对外连接环进行限位,防止外连接环从连接头上脱落;密封垫圈位于安装腔内,避免与吸引管内的积液或药液接触;插接管插接在通孔内,能够进一步加强连接头与吸引管的连接紧密性;给药头便于给药和吸引。附图说明图1是鼻窦吸引管的剖视图。图2是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外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外连接环与连接头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密封垫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吸引管、11—插接管、12—给药头、121—给药孔、2—连接头、21—挡圈、211—挡壁、22—安装腔、23—通孔、24—螺纹接头、3—外连接环、31—环形侧壁、311—内螺纹、32—第一端壁、321—第一环形插槽、4—内连接环、41—外螺纹、42—第二端壁、421—第二环形凸台、5—密封垫圈、51—第一环形凸台、52—第二环形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鼻窦吸引管,如图1-图6所示,包括吸引管1,还包括用于连接吸引管1和注射器的连接头2,连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引管1的外连接环3,外连接环3上设置有内螺纹311,吸引管1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环4,内连接环4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311配合的外螺纹41,连接头2通过内螺纹311和外螺纹41配合与吸引管1螺纹连接;连接头2上还安装有密封垫圈5,密封垫圈5位于外连接环3内侧,外连接环3包括环形侧壁31和与内连接环4对应的第一端壁32,内螺纹311开设在环形侧壁31上,内连接环4包括与第一端壁32对应的第二端壁42,密封垫圈5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端壁32上,密封垫圈5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二端壁42上。连接头2与吸引管1螺纹连接,便于更换吸引管1,密封垫圈5的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头2与吸引管1的密封性能,从而有效防止漏液、脱落的现象发生。第一端壁32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插槽321,密封垫圈5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插槽321配合的第一环形凸台51,第二端壁42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421,密封垫圈5上还设置有与第二环形凸台421配合的第二环形插槽52。第一环形台插接在第一环形槽内,第二环形台插接在第二环形槽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头2与吸引管1的密封性能,防止漏液。外连接环3套设在连接头2上,连接头2的端部还设置有挡圈21,挡圈21包括靠近第一端壁32的挡壁211,挡圈21通过挡壁211与第一端壁32抵触实现对外连接环3的限位。挡圈21与外连接环3配合巧妙,挡圈21能够对外连接环3进行限位,防止外连接环3从连接头2上脱落。环形侧壁31、第一端壁32和挡圈21形成有安装腔22,密封垫圈5位于安装腔22内。密封垫圈5位于安装腔22内,避免与吸引管1内的积液或药液接触。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给药或者吸引时,将注射器与连接头2连接后,将内连接环4旋入外连接环3内,此时,第一环形台插接在第一环形槽内,第二环形台插接在第二环形槽内,能够有效防止漏液,注射器通过给药孔121即可进行抽吸或给药。实施例2鼻窦吸引管,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鼻窦吸引管,包括吸引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吸引管(1)和注射器的连接头(2),连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引管(1)的外连接环(3),外连接环(3)上设置有内螺纹(311),吸引管(1)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环(4),内连接环(4)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311)配合的外螺纹(41),连接头(2)通过内螺纹(311)和外螺纹(41)配合与吸引管(1)螺纹连接;连接头(2)上还安装有密封垫圈(5),密封垫圈(5)位于外连接环(3)内侧,外连接环(3)包括环形侧壁(31)和与内连接环(4)对应的第一端壁(32),内螺纹(311)开设在环形侧壁(31)上,内连接环(4)包括与第一端壁(32)对应的第二端壁(42),密封垫圈(5)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端壁(32)上,密封垫圈(5)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二端壁(4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鼻窦吸引管,包括吸引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吸引管(1)和注射器的连接头(2),连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引管(1)的外连接环(3),外连接环(3)上设置有内螺纹(311),吸引管(1)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环(4),内连接环(4)的外周设置有与内螺纹(311)配合的外螺纹(41),连接头(2)通过内螺纹(311)和外螺纹(41)配合与吸引管(1)螺纹连接;连接头(2)上还安装有密封垫圈(5),密封垫圈(5)位于外连接环(3)内侧,外连接环(3)包括环形侧壁(31)和与内连接环(4)对应的第一端壁(32),内螺纹(311)开设在环形侧壁(31)上,内连接环(4)包括与第一端壁(32)对应的第二端壁(42),密封垫圈(5)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端壁(32)上,密封垫圈(5)的另一端抵触在第二端壁(4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窦吸引管,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壁(32)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插槽(321),密封垫圈(5)上设置有与第一环形插槽(321)配合的第一环形凸台(51),第二端壁(42)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421),密封垫圈(5)上还设置有与第二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燕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