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606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连接结构,其包括:生耳,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本体;织带,具有合并本体、从合并本体分出的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以及金属连接构件,具有用于与合并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用于容纳生耳的筒形部,其中,在织带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分叉部包围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且第二分叉部的伸出端与合并本体固定连接。通过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容纳生耳,再通过第二分叉部包围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以及通过第二分叉部的伸出端与合并本体固定连接。本用新型的生耳设置于筒形部内,且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不直接与生耳两端的生耳头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被生耳两端尖锐的生耳头磨损崩裂,延长表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带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如图1和图2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第二表带40通过第二生耳41与表盘20的表耳21进行安装连接,所述第二生耳41穿设于所述第二表带40的端部,所述第二生耳41的第二手拨杆412贯穿设于所述第二表带40的端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生耳41两端的第二生耳头411露出所述第二表带40的端部两侧;采用第二生耳41连接第二表带40和表盘20时,将露出所述第二表带40的端部两侧的所述第二生耳头411与表盘20的表耳21安装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下,表带材质若采用橡胶表带或皮表带,由于第二生耳41两端的第二生耳头411较细且尖锐,第二生耳41与第二表带40接触的接触部42发生磨损,久而久之,使得接触部42崩开断裂,这样会缩短第二表带40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长表带寿命的带连接结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连接结构,进一步地,前述带连接结构包括:生耳,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本体;织带,具有合并本体、从前述合并本体分出的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以及金属连接构件,具有用于与前述合并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用于容纳前述生耳的筒形部,其中,在前述织带的宽度方向上,前述第二分叉部包围前述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且前述第二分叉部的伸出端与前述合并本体固定连接。前述的,进一步地,前述筒形部的一侧外壁上设有供前述生耳的手拨杆在筒形部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调节通孔,前述调节通孔沿着前述筒形部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前述的,进一步地,前述筒形部的一侧设置有便于前述生耳的手拨杆沿筒形部的宽度方向移动的空缺区。进一步地,前述第二分叉部上设有供前述生耳的手拨杆在织带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通孔。前述的,进一步地,该连接部上设有与合并本体内侧连接的第二通孔,前述第二通孔与合并本体内侧粘接固定。前述的,进一步地,前述第二分叉部的伸出端与前述合并本体外侧粘接固定。进一步地,前述可穿戴设备的本体为手表表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金属连接构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合并本体固定连接,通过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容纳生耳,再通过第二分叉部包围所述金属连接构件的筒形部,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分叉部的伸出端与所述合并本体固定连接。本用新型的生耳设置于筒形部内,且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不直接与生耳两端的生耳头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被生耳两端尖锐的生耳头磨损崩裂,延长表带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第二表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表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部的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织带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图6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生产步骤S1;图7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生产步骤S2;图8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生产步骤S3;图9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生产步骤S4;图10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生产步骤S5;图11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连接部的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一种带连接结构的连接部的实施例三的平面示意图;图中标号:带连接结构-10;生耳-11;织带-12;金属连接构件-13;合并本体-121;第一分叉部-122;第二分叉部-123;连接部-131;筒形部-132;调节通孔-1321;手拨杆-111;生耳头-112;空缺区-1322,1322b;第一通孔-1231;第二通孔-1311;第二表带-40;第二生耳-41;第二生耳头-411;接触部-42;表盘-20;表耳-2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可穿戴设备的本体”包括机械手表的表盘,电子手表的表盘,以及智能手表的表盘。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带连接结构10,其中所述带连接结构10包括:生耳11,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本体;织带12,具有合并本体121、从所述合并本体121分出的第一分叉部122和第二分叉部123;以及其中,在所述织带12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分叉部123包围所述金属连接构件13的筒形部132,且所述第二分叉部123的伸出端与所述合并本体12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生耳11是由二头顶空的生耳头112,圆柱形通管,抵接于两个生耳头112的中间一根弹簧,以及与其中一个生耳头连接的手拨杆111组成,其结构被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赘述。请参照图2和图5,如图所述,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筒形部132的一侧外壁上设有供所述生耳11的手拨杆111在筒形部13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调节通孔1321,所述调节通孔1321沿着所述筒形部13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所述第二分叉部123上设有供所述生耳11的手拨杆111在织带1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通孔1231,所述第一通孔1231与所述调节通孔1321对应设置且大小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231和所述调节通孔1321为腰形孔。由此,生耳11穿设于所述筒形部132内且生耳11的两端不直接与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发生接触摩擦,防止织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被生耳11两端尖锐的生耳头112磨损崩裂,延长表带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单条尼龙织带对齐折叠,并无需使用粘合剂将长度相同的两段尼龙织带之间粘合连接。但由于两段尼龙织带之间存在粘合剂,使用者佩戴表带时难免感到透气性差,闷热感,体验不佳。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带12的合并本体121为空心环状的尼龙织带,无需对折并无需使用粘合剂固定,透气性好,佩戴体验好。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部131为片状结构。连接部13上设有与合并本体121内侧连接的第二通孔1311,所述第二通孔1311在所述连接部131上设置的数量、位置不作限定。其目的是只要能将连接部131与合并本体121内侧粘接固定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筒形部132为空心圆柱,所述生耳11穿设于所述筒形部132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筒形部132也可以是空心立方体,空心三棱柱等。请参照图6至图10,本实施例的生产步骤为:S1:将合并本体121的第一分叉部122沿着织带12的宽度方向剪除;S2:将带连接结构10的连接部131塞入所述合并本体121的内部空间,通过在连接部131的第二通孔上1311点胶,再将合并本体121开口压平,从而连接部131固定连接于所述合并本体121上;S3:将第二分叉部123以所述筒形部132为轴翻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连接结构(10),其特征在于,/n所述带连接结构(10)包括:/n生耳(11),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本体;/n织带(12),具有合并本体(121)、从所述合并本体(121)分出的第一分叉部(122)和第二分叉部(123);以及/n金属连接构件(13),具有用于与所述合并本体(121)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31)和用于容纳所述生耳(11)的筒形部(132),/n其中,在所述织带(12)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分叉部(123)包围所述金属连接构件(13)的筒形部(132),且所述第二分叉部(123)的伸出端与所述合并本体(12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连接结构(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连接结构(10)包括:
生耳(11),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本体;
织带(12),具有合并本体(121)、从所述合并本体(121)分出的第一分叉部(122)和第二分叉部(123);以及
金属连接构件(13),具有用于与所述合并本体(121)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31)和用于容纳所述生耳(11)的筒形部(132),
其中,在所述织带(12)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分叉部(123)包围所述金属连接构件(13)的筒形部(132),且所述第二分叉部(123)的伸出端与所述合并本体(12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部(132)的一侧外壁上设有供所述生耳(11)的手拨杆(111)在筒形部(13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调节通孔(1321),所述调节通孔(1321)沿着所述筒形部(13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林本良
申请(专利权)人:高达皮革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