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包括充电导线、信号线、加强层和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内腔中穿设有若干根充电导线和若干根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外侧包覆设置有加强层,且若干所述信号线相互螺旋绞合缠绕。通过在信号线的外侧包覆加强层,以增加信号线的直径,以加粗信号线,在充电电缆弯折时,能够减小充电电缆的弯折幅度,且同时提升信号线的抗折强度,延长充电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汽车中,充电线缆一般包括充电导线和通信信号线,信号线的直径比较小而细,成缆后的各条线缆单独排布,在使用的过程中,电缆线被频繁的弯折、绕曲和拉拽,极易使得信号线折断断裂,造成电缆线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能够提升信号线的抗折强度,延长充电电缆的使用寿命。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包括充电导线、信号线、加强层和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内腔中穿设有若干根充电导线和若干根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外侧包覆设置有加强层,且若干所述信号线相互螺旋绞合缠绕。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导线包括至少三根,且三根所述充电导线以外护套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设置,所述充电导线与外护套形成若干填充腔,所述信号线穿设在所述填充腔内,且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有第一填充体。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充电导线的内圈形成中心空隙腔,所述信号线穿设在所述中心空隙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外护套的外侧分别与若干充电导线的外侧面接触设置。进一步的,还包括铁丝,所述铁丝与所述信号线相互绞合缠绕设置。进一步的,绞合缠绕后的若干信号线形成信号线线束,所述加强层包覆设置在所述信号线线束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线线束与加强层之间形成线束空隙腔,所述线束空隙腔内填充设置有第二填充体。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为纤维丝或尼龙线,至少包含一根纤维丝或尼龙线与信号线相互螺旋绞合缠绕。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为纤维层。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信号线的外侧包覆加强层,以增加信号线的直径,以加粗信号线,在充电电缆弯折时,能够减小充电电缆的弯折幅度,且同时提升信号线的抗折强度,延长充电电缆的使用寿命。且通过绞合的方式,能够增加信号线的整体粗度和整体强度,提升其抗曲扰、抗折性能。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缆线截面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缆线截面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充电电缆线截面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缆线截面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缆线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包括充电导线1、信号线2、加强层5和外护套3,所述外护套3为截面呈圆环形的绝缘保护外皮,所述外护套3的内腔中穿设有若干根充电导线1和若干根信号线2,所述充电导线1和信号线2为相互单独排布设置,充电导线1包括导电线芯和导线线芯外侧包覆的绝缘层11,所述信号线2的外侧包覆设置有加强层5,通过在信号线2的外侧包覆加强层5,以增加信号线2的直径,以加粗信号线2,在充电电缆弯折时,能够减小充电电缆的弯折幅度,且同时提升信号线的抗折强度,延长充电电缆的使用寿命。所述充电导线1包括至少三根,分别为连接交流电的火线、零线和地线,且三根所述充电导线1以外护套3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设置,所述充电导线1与外护套3形成若干填充腔10,所述信号线2穿设在所述填充腔10内,且所述填充腔10内填充有第一填充体4。所述第一填充体4为PPCorde材质,也即聚丙烯帘线,通过第一填充体4保证充电电缆整体的抗折强度以及绝缘性等。其中信号线2在外护套3中具体的设置位置包含以下几种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三根充电导线1以外护套3的轴线圆周阵列设置,且所述充电导线1相互抵接设置,包覆加强层5的信号线位于充电导线与外护套3之间的区域中,且所述加强层5的外壁面分别抵接于两相邻的充电导线1的外壁以及外护套3的内壁,也即加强层5与两个充电导线1、外护套3分别相切设置,以尽可能大的增加加强层5的外径,以增加信号线的粗度,进而提升电缆线的抗折强度。且同时,三根充电导线1也分别抵接于外护套3的内壁,保证充电线缆的整体外径较小。第二实施例:如附图2所示,包含至少两根信号线2,两根信号线2的外侧分别包覆有加强层5,且两信号线2分别位于充电导线1与外护套3之间的区域中。第三实施例:如附图3所示,若干所述充电导线1的内圈形成中心空隙腔9,所述信号线2穿设在所述中心空隙腔9内。也即三根充电导线1以外护套3的轴线圆周阵列设置,在外护套3的圆心位置同轴形成中心空隙腔9,包覆加强层5的信号线2穿设在中心空隙腔9内,通过将信号线夹设在若干充电导线1之间,在充电电缆整体弯折时,信号线2无论朝向哪个方向弯折,均具有相同的弯折半径和弯折曲率,且在充电电缆弯折时,相对弯折内侧的各导线具有较大的弯折曲率,进一步的提升了信号的抗折强度。所述外护套3的外侧分别与若干充电导线1的外侧面接触设置。一方面,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充电电缆的整体直径,另一方面能够保持信号线的稳定性。第四实施例:如附图4所示,所述信号线2包括至少两根,且若干所述信号线2相互螺旋绞合缠绕。在该实施例中,还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信号线2直接螺旋绞合缠绕,通过绞合的方式,能够增加信号线的整体粗度和整体强度,提升其抗曲扰、抗折性能。另一种是所述信号线分别包覆有加强层5后再进行螺旋绞合,通过该方式能进一步的增加两信号线2的直径,绞合后的直径也更加大,强度更大,抗折强度更大。第五实施例:如附图5所示,绞合缠绕后的若干信号线2形成信号线线束6,所述加强层5包覆设置在所述信号线线束6的外侧。通过将加强层包覆在信号线线束6的外侧,以增加信号线的整体粗度和整体强度,提升其抗曲扰、抗折性能。所述信号线线束6与加强层5之间形成线束空隙腔7,所述线束空隙腔7内填充设置有第二填充体8,所述第二填充体8为PPCorde材质,也即聚丙烯帘线,通过第一填充体4保证信号线线束6整体的抗折强度以及绝缘性等。第六实施例:还包括铁丝或钢丝,所述铁丝与所述信号线相互绞合缠绕设置,所述铁丝12设置在线束空隙腔7内。通过铁丝进一步的增加信号线的抗折强度。所述加强层5为纤维丝或尼龙线,至少包含一根纤维丝或尼龙线与信号线2相互螺旋绞合缠绕,通过纤维丝或尼龙线与信号线2相互绞合,即可增加信号线的粗度以及抗折强度,且在保证信号线抗折强度的同时对材料的需求更少,生产更容易,成本更低。或者所述加强层5为纤维层,如无纺布等,直接全方位包覆在信号线2的外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导线(1)、信号线(2)、加强层(5)和外护套(3),所述外护套(3)的内腔中穿设有若干根充电导线(1)和若干根信号线(2),所述信号线(2)的外侧包覆设置有加强层(5),且若干所述信号线(2)相互螺旋绞合缠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导线(1)、信号线(2)、加强层(5)和外护套(3),所述外护套(3)的内腔中穿设有若干根充电导线(1)和若干根信号线(2),所述信号线(2)的外侧包覆设置有加强层(5),且若干所述信号线(2)相互螺旋绞合缠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导线(1)包括至少三根,且三根所述充电导线(1)以外护套(3)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设置,所述充电导线(1)与外护套(3)形成若干填充腔(10),所述信号线(2)穿设在所述填充腔(10)内,且所述填充腔(10)内填充有第一填充体(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充电导线(1)的内圈形成中心空隙腔(9),所述信号线(2)穿设在所述中心空隙腔(9)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强度抗折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3)的外侧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辰安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