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5419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7:4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用于自发热源发散热能且包含相变化热传元件以及热容元件。相变化热传元件内形成相变化腔,且相变化腔内容纳有工作流体,相变化热传元件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以及冷凝端,蒸发端用于热连接发热源以吸收发热源所生热能,冷凝端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热容元件热连接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热容元件内形成热容腔,热容腔内容置有异于工作流体的热容流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
本申请涉及相变化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的相变化散热装置,一般包含金属管、毛细结构以及工作流体。金属管内形成腔室,毛细结构设置在腔室内,工作流体也容置在腔室内且被毛细结构吸附。金属管的两端分别为蒸发端及冷凝端,蒸发端接触热源,蒸发端自吸热后其热能传导至毛细结构而将其内吸附的工作流体汽化,气态工作流体流向冷凝端且被冷凝后再回流至蒸发端的毛细结构中。相变化散热装置常用于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或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等处理器,处理器工作时的发热量依据其工作负载而有所不同,工作量大时发热量高,工作量小时则发热量低。一般而言,处理器工作负载随时浮动,大工作量状态维持时间通常不久,但其瞬间高发热量容易超过相变化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上限而使热量累积在蒸发端,进而造成处理器过热。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问题,即成为本专利技术人改良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用于自发热源发散热能且包含相变化热传元件以及热容元件;相变化热传元件内形成相变化腔,且相变化腔内容纳有工作流体,相变化热传元件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以及冷凝端,蒸发端用于热连接发热源以吸收发热源所生热能,冷凝端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热容元件热连接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热容元件内形成热容腔,热容腔内容置有异于工作流体的热容流体。本申请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设置有热扩散元件,热扩散元件用于接触发热源,而且热容元件接触热扩散元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扩散元件为金属扁平体,热扩散元件的其中一面用于接触发热源,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在热扩散元件的另一面上延伸且凸出热扩散元件边缘的一侧,热容元件围绕热扩散元件边缘的其余部分。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嵌入热扩散元件。本申请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嵌入热容元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容元件接触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本申请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热容流体充满热容腔。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容流体的沸点低于工作流体。热容流体为水。本申请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冷凝端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本申请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相变化热传元件的蒸发端热连接热容元件,一旦发热源瞬间发热量过高致相变化热传元件来不及输送其产生的热能,则由热容元件可暂时储存相变化热传元件来不及输送的热能,待发热源发热功率下降时再输送暂时储存于热容元件中的过载热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剖示图。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的剖示图。附图标记说明:10-发热源;100-相变化热传元件;101-相变化腔;110-蒸发端;120-冷凝端;121-散热鳍片;130-热扩散元件;200-热容元件;201-热容腔;310-工作流体;320-热容流体。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用于自发热源10发散热能且包含相变化热传元件100以及热容元件200。在本实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元件100较佳地为热管(heatpipe)。相变化热传元件100内形成相变化腔101,且相变化腔101内容纳有工作流体310,相变化热传元件100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110以及冷凝端120,蒸发端110用于热连接发热源10以吸收发热源10所生热能。液态工作流体310在蒸发端110受热汽化后流向冷凝端120,借此将热能由蒸发端110输送至冷凝端120。气态工作流体310在冷凝端120被冷却凝结,经放热后再回流至蒸发端110。冷凝端120外侧则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121用于自冷凝端120散发热能至环境中。在本实施例中,热容元件200较佳地为金属制的扁平块体,且较佳地为铜制或铝制。热容元件200热连接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热容元件200内形成至少一个热容腔201。在本实施例中,热容元件200内较佳地形成两个热容腔201,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热容腔201的数量。各热容腔201内分别容置有异于工作流体310的热容流体320。热容流体320的沸点低于工作流体310,一般而言,热容流体320较佳地为水,而工作流体310可为冷媒或酒精等。热容流体320不同于工作流体310,其用于储存热能而非输送热能,因此热容流体320较佳地充满热容腔201,热容流体320不需流动也不需相变化。具体而言,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嵌入热容元件200的其中一面而接触且热连接热容元件200;热容元件200的另一面则用于接触发热源10且借此将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热连接发热源10。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在热容元件200上延伸且凸出热容元件200边缘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较佳地延伸于两个热容腔201之间而能够分别热连接各热容腔201。参阅图4至图6,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用于自发热源10发散热能且包含相变化热传元件100以及热容元件200。在本实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元件100较佳地为热管(heatpipe)。相变化热传元件100内形成相变化腔101,且相变化腔101内容纳有工作流体310,相变化热传元件100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110以及冷凝端120,蒸发端110用于热连接发热源10以吸收发热源10所生热能。液态工作流体310在蒸发端110受热汽化后流向冷凝端120,借此将热能由蒸发端110输送至冷凝端120。气态工作流体310在冷凝端120被冷却凝结,经放热后再回流至蒸发端110。冷凝端120外侧则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121用于自冷凝端120散发热能至环境中。在本实施例中,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设置有热扩散元件130,热扩散元件130较佳地为金属制的扁平块体,且较佳地为铜制或铝制。具体而言,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嵌入热扩散元件130的其中一面而接触且热连接热扩散元件130,且相变化热传元件100的蒸发端110在热扩散元件130上延伸且凸出热扩散元件130边缘的一侧。热扩散元件130的另一面则用于接触发热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自发热源发散热能,所述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包含:/n相变化热传元件,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内形成相变化腔,且所述相变化腔内容纳有工作流体,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以及冷凝端,所述蒸发端用于热连接所述发热源以吸收所述发热源所生热能;及/n热容元件,热连接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的所述蒸发端,所述热容元件内形成热容腔,所述热容腔内容置有异于所述工作流体的热容流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自发热源发散热能,所述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包含:
相变化热传元件,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内形成相变化腔,且所述相变化腔内容纳有工作流体,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具有相互远离配置的蒸发端以及冷凝端,所述蒸发端用于热连接所述发热源以吸收所述发热源所生热能;及
热容元件,热连接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的所述蒸发端,所述热容元件内形成热容腔,所述热容腔内容置有异于所述工作流体的热容流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的所述蒸发端设置有热扩散元件,所述热扩散元件用于接触所述发热源,而且所述热容元件接触所述热扩散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热容的相变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元件为金属扁平体,所述热扩散元件的其中一面用于接触所述发热源,所述相变化热传元件的所述蒸发端在所述热扩散元件的另一面上延伸且凸出所述热扩散元件边缘的一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俊廷陳昱丞
申请(专利权)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