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阻火器技术领域的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左右侧对称焊接有L形架,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U形架顶部中央活动插接有导向筒,所述U形架顶部右侧设置有与冲击柱配合的提升机构,所述冲击柱底部连接有活动盒,所述活动盒内中部位置开设有配重腔,所述活动盒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冲击钢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打开盖体向配重腔内增加或减少负重钢块,进而控制冲击钢锥向下的冲击度大小,方便使用人员更好的分析阻火器壳体的强度,通过伺服电机反转快速放出连接绳,进而通过重力的重用使冲击柱、活动盒和冲击钢锥向下与阻火器壳体接触进行强度测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试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阻火器
,具体为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阻火器是用来阻止易燃气体和易燃液体蒸汽的火焰蔓延的安全装置,现有的较小形的阻火器壳体在加工时会通过试验装置来检测其强度,进而来分析阻火器壳体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现有的通过冲击力来试验阻火器壳体强度的试验装置使用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调节冲击力强度,进而无法更好的分析出阻火器壳体的强度,在使用时,装置本身所受的冲击力较大,使用寿命较短,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左右侧对称焊接有L形架,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顶部连接有冲击台,且缓冲机构和冲击台均位于两组L形架内侧,两组所述L形架顶部焊接有U形架,所述U形架顶部中央活动插接有导向筒,且导向筒内活动设置有冲击柱,所述U形架顶部右侧设置有与冲击柱配合的提升机构,所述冲击柱底部连接有活动盒,且活动盒位于U形架内侧,所述活动盒左右侧前后端均上下贯穿设置有导杆二,且左右侧两组导杆二顶部均与U形架顶部内壁固定,左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底部与左侧L形架顶部固定,右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底部与右侧L形架顶部固定,所述活动盒内中部位置开设有配重腔,且配重腔内均匀固定设置有负重钢块,所述活动盒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冲击钢锥。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左右侧两组导杆一,左侧所述导杆一顶部与左侧L形架顶部内壁固定,右侧所述导杆一顶部与右侧L形架顶部内壁固定,两组所述导杆一底部均与底座顶部固定,两组所述导杆一外壁活动套设有缓冲板,且缓冲板顶部与冲击台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板底部均匀纵向设置有弹性筒,且弹性筒内设置有呈V形的弹性板,所述弹性筒底部与底座顶部连接,两组所述导杆一外壁均套设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位于缓冲板与L形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固定在U形架顶部右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通过转轴活动设置有导向轮,所述支撑架右侧外壁底部通过支架设置有绞盘,所述绞盘前端圆心处与伺服电机输出端连接,且伺服电机固定在支架前侧,所述绞盘外壁缠绕设置有连接绳,且连接绳远离绞盘的一端绕过导向轮顶部并与冲击柱顶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盒前侧开设有与配重腔匹配的装配通口,且装配通口处铰接设置有相匹配的盖体,所述盖体通过盖锁与活动盒固定,所述活动盒外壁四周均固定插接有与导杆二配合的耐磨套筒。进一步地,所述冲击台底部中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设置有冲击力传感器,且冲击力传感器底部与缓冲板顶部连接,所述底座前侧设置中部设置有显示屏,且冲击力传感器电性连接显示屏。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盒底部中部焊接有两组限位块,且冲击钢锥通过螺栓固定在两组限位块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设置有提升机构,通过伺服电机带动绞盘收卷连接绳,进而通过连接绳带动冲击柱和活动盒向上,使用人员可通过打开盖体向配重腔内增加或减少负重钢块,进而控制冲击钢锥向下的冲击度大小,方便使用人员更好的分析阻火器壳体的强度,设置有导杆和导向轮,使冲击柱和活动盒上下更稳定,通过伺服电机反转快速放出连接绳,进而通过重力的重用使冲击柱、活动盒和冲击钢锥向下与阻火器壳体接触进行强度测试,使用方便快捷,保证试验效率,同时冲击力可传递至冲击力传感器,冲击力传感器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显示屏显示,进一步方便使用人员对阻火器壳体的强度分析,提高试验质量;2)本技术设置有缓冲机构,通过缓冲机构中的缓冲板、弹性筒、弹性板和缓冲弹簧,在装置使用时,所受的冲击力通过冲击台传递给缓冲板,通过缓冲机构中的缓冲板、弹性筒、弹性板和缓冲弹簧进行弹性缓冲,解决了检测时该装置受到冲击力易损坏的问题,延长该试验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活动盒结构正视图。图中:1、底座;2、L形架;3、冲击台;4、缓冲机构;41、导杆一;42、缓冲板;43、弹性筒;44、缓冲弹簧;5、U形架;6、导杆二;7、冲击柱;8、活动盒;81、盖体;82、耐磨套筒;9、提升机构;91、支撑架;92、绞盘;93、伺服电机;94、连接绳;10、显示屏;11、负重钢块;12、冲击钢锥;13、冲击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请参阅图1,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左右侧对称焊接有L形架2,L形架2用于支撑和安装结构,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外部电源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请参阅图1,底座1顶部设置有缓冲机构4,缓冲机构4顶部连接有冲击台3,且缓冲机构4和冲击台3均位于两组L形架2内侧,缓冲机构4用于缓冲冲击力,延长该试验装置的使用寿命,冲击台3用于支撑待进行试验的阻火器壳体,在实际情况中,阻火器壳体采用外部的夹具固定在冲击台3顶部,夹具在本领域中应用广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灵活选用,在此不另作详述;请参阅图1,两组L形架2顶部焊接有U形架5,U形架5顶部中央活动插接有导向筒,且导向筒内活动设置有冲击柱7,U形架5用于支撑和安装结构,导向筒对冲击柱7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请参阅图1,U形架5顶部右侧设置有与冲击柱7配合的提升机构9,提升机构9用于带动冲击柱7向上至指定高度后使冲击柱7向下;请参阅图1,冲击柱7底部连接有活动盒8,且活动盒8位于U形架5内侧,活动盒8可采用钢材料制成,保证其强度;请参阅图1,活动盒8左右侧前后端均上下贯穿设置有导杆二6,且左右侧两组导杆二6顶部均与U形架5顶部内壁固定,左侧前后端导杆二6底部与左侧L形架2顶部固定,右侧前后端导杆二6底部与右侧L形架2顶部固定,导杆二6对活动盒8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其上下移动时左右移动,进而保证工作时的稳定性;请参阅图1,活动盒8内中部位置开设有配重腔,且配重腔内均匀固定设置有负重钢块11,该配重腔用于放置负重钢块11来调节向下冲击的大小,负重钢块11上左右侧前端均可开设通孔,配重腔底部内壁设置有螺孔,负重钢块11可通过穿插外界的螺栓与螺孔配合固定在配重腔内,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另做详述,负重钢块11用于提高向下的冲击力,方便使用人员进行强度试验;请参阅图1,活动盒8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冲击钢锥12,冲击钢锥12用于与阻火器壳体接触来检验阻火器壳体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左右侧对称焊接有L形架(2),所述底座(1)顶部设置有缓冲机构(4),所述缓冲机构(4)顶部连接有冲击台(3),且缓冲机构(4)和冲击台(3)均位于两组L形架(2)内侧,两组所述L形架(2)顶部焊接有U形架(5),所述U形架(5)顶部中央活动插接有导向筒,且导向筒内活动设置有冲击柱(7),所述U形架(5)顶部右侧设置有与冲击柱(7)配合的提升机构(9),所述冲击柱(7)底部连接有活动盒(8),且活动盒(8)位于U形架(5)内侧,所述活动盒(8)左右侧前后端均上下贯穿设置有导杆二(6),且左右侧两组导杆二(6)顶部均与U形架(5)顶部内壁固定,左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6)底部与左侧L形架(2)顶部固定,右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6)底部与右侧L形架(2)顶部固定,所述活动盒(8)内中部位置开设有配重腔,且配重腔内均匀固定设置有负重钢块(11),所述活动盒(8)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冲击钢锥(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左右侧对称焊接有L形架(2),所述底座(1)顶部设置有缓冲机构(4),所述缓冲机构(4)顶部连接有冲击台(3),且缓冲机构(4)和冲击台(3)均位于两组L形架(2)内侧,两组所述L形架(2)顶部焊接有U形架(5),所述U形架(5)顶部中央活动插接有导向筒,且导向筒内活动设置有冲击柱(7),所述U形架(5)顶部右侧设置有与冲击柱(7)配合的提升机构(9),所述冲击柱(7)底部连接有活动盒(8),且活动盒(8)位于U形架(5)内侧,所述活动盒(8)左右侧前后端均上下贯穿设置有导杆二(6),且左右侧两组导杆二(6)顶部均与U形架(5)顶部内壁固定,左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6)底部与左侧L形架(2)顶部固定,右侧前后端所述导杆二(6)底部与右侧L形架(2)顶部固定,所述活动盒(8)内中部位置开设有配重腔,且配重腔内均匀固定设置有负重钢块(11),所述活动盒(8)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冲击钢锥(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火器壳体用强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左右侧两组导杆一(41),左侧所述导杆一(41)顶部与左侧L形架(2)顶部内壁固定,右侧所述导杆一(41)顶部与右侧L形架(2)顶部内壁固定,两组所述导杆一(41)底部均与底座(1)顶部固定,两组所述导杆一(41)外壁活动套设有缓冲板(42),且缓冲板(42)顶部与冲击台(3)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板(42)底部均匀纵向设置有弹性筒(43),且弹性筒(43)内设置有呈V形的弹性板,所述弹性筒(43)底部与底座(1)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利,
申请(专利权)人:柏克流体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