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4437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布,它涉及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这种良好触感的纱布,由多组经纱组合多组纬纱组构成,经纱组包括一次排列的第一经纱、第二经纱和第三经纱,第一经纱与第三经纱为锦纶纱,第二经纱为棉纱,纬纱组包括一次排列的第一纬纱、第二纬纱和第三纬纱,第一纬纱与第三纬纱为棉纱,第二纬纱为锦纶纱,第一经纱与第三经纱均置于第一纬纱的底面、第二纬纱的顶面、第三纬纱的底面,第二经纱置于第一纬纱的顶面、第二纬纱的底面、第三纬纱的顶面。它通过锦纶纱与棉纱的混合编织保证纱布结构透气性的情况下提高纱布的亲肤性;通过纱布上的聚酯纤维加绒层进一步提高网布亲肤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纱布的卫生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纺织布,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
技术介绍
纱布上有众多网孔使纱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为保持纱布的网孔结构一般的纱布通常使用耐磨性良好的锦纶编织,但由锦纶编织的纱布触感不佳,不适应于与人体直接接触,需要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锦纶纱与棉纱的混合编织并设置加绒层提高面料触感的纱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由多组经纱组合多组纬纱组相交而成,经纱组包括一次排列的第一经纱、第二经纱和第三经纱,第一经纱与第三经纱为锦纶纱,第二经纱为棉纱,纬纱组包括一次排列的第一纬纱、第二纬纱和第三纬纱,第一纬纱与第三纬纱为棉纱,第二纬纱为锦纶纱,第一经纱与第三经纱均置于第一纬纱的底面、第二纬纱的顶面、第三纬纱的底面,第二经纱置于第一纬纱的顶面、第二纬纱的底面、第三纬纱的顶面。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使经纱组的排列顺序为“锦-棉-锦”,纬纱组的排列顺序为“棉-锦-棉”,通过两条锦纱经线和一条锦纱纬线支撑起纱布的结构,再通过棉纱提高纱布的亲肤度使纱布具有良好的触感与人体直接接触。且上述技术方案中经纱与纬纱的编织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纱布的触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经纱、第二经纱和第三经纱等距排列且间距为0.9mm-1.1mm,第一纬纱、第二纬纱和第三纬纱等距排列且间距为0.9mm-1.1mm。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纱布上网孔的尺寸从而保证纱布的透气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经纱与第二纬纱相交所构成的节点为第一节点,第三经纱与第二纬纱相交所构成的节点为第二节点,经纱组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第一个节点构成第一节点组,相邻两个第二节点构成第二节点组,纬线组长度方向上相邻第一节点组与第二节点的四个节点组构成的矩形面上设有加绒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纱布表面通过加绒层提高柔软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纱布的触感,同时也使纱布层的面积适中,保证纱布整体的透气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加绒层为聚酯纤维加绒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虫蛀与抗起球能力,使网布面料不易起球、不易发生虫蛀,提高网布的卫生性与安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锦纶纱与棉纱的混合编织保证纱布结构透气性的情况下提高纱布的亲肤性;通过纱布上的聚酯纤维加绒层进一步提高网布亲肤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纱布的卫生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经纱组,11-第一经纱,12-第二经纱,13-第三经纱,2-纬纱组,21-第一纬纱,22-第二纬纱,23-第三纬纱,3-加绒层,4-第一节点,5-第二节点。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由多组经纱组1合多组纬纱组2构成,经纱组1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和第三经纱13,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为锦纶纱,第二经纱12为棉纱,纬纱组2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纱21、第二纬纱22和第三纬纱23,第一纬纱21与第三纬纱23为棉纱,第二纬纱22为锦纶纱,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置于第一纬纱21的底面、第二纬纱22的顶面、第三纬纱23的底面,第二经纱12置于第一纬纱21的顶面、第二纬纱22的底面、第三纬纱23的顶面。第一经纱11与第二纬纱22相交所构成的节点为第一节点4,第三经纱13与第二纬纱22相交所构成的节点为第二节点5,经纱组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第一个节点构成第一节点组,相邻两个第二节点构成第二节点组,纬线组长度方向上相邻第一节点组与第二节点的四个节点组构成的矩形面上粘接有聚酯纤维加绒层3。使经纱组1的排列顺序为“锦-棉-锦”,纬纱组2的排列顺序为“棉-锦-棉”,通过两条锦纱经线和一条锦纱纬线支撑起纱布的结构,再通过棉纱提高纱布的亲肤度使纱布具有良好的触感与人体直接接触。由于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虫蛀与抗起球能力,使网布面料不易起球、不易发生虫蛀,提高网布的卫生性与安全性。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和第三经纱13等距排列且间距为1mm,第一纬纱21、第二纬纱22和第三纬纱23等距排列且间距为1mm能够保证纱布上网孔的尺寸从而保证纱布的透气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其特征在于,由多组经纱组(1)和多组纬纱组(2)构成,所述经纱组(1)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和第三经纱(13),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为锦纶纱,第二经纱(12)为棉纱,所述纬纱组(2)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纱(21)、第二纬纱(22)和第三纬纱(23),第一纬纱(21)与第三纬纱(23)为棉纱,第二纬纱(22)为锦纶纱,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均置于第一纬纱(21)的底面、第二纬纱(22)的顶面、第三纬纱(23)的底面,第二经纱(12)置于第一纬纱(21)的顶面、第二纬纱(22)的底面、第三纬纱(23)的顶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其特征在于,由多组经纱组(1)和多组纬纱组(2)构成,所述经纱组(1)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和第三经纱(13),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为锦纶纱,第二经纱(12)为棉纱,所述纬纱组(2)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纱(21)、第二纬纱(22)和第三纬纱(23),第一纬纱(21)与第三纬纱(23)为棉纱,第二纬纱(22)为锦纶纱,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均置于第一纬纱(21)的底面、第二纬纱(22)的顶面、第三纬纱(23)的底面,第二经纱(12)置于第一纬纱(21)的顶面、第二纬纱(22)的底面、第三纬纱(23)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良好触感的纱布,其特征在于,第一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泽辰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柯桥兰基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