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73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包括机体,机体包括头部和躯干,头部与躯干之间设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包括第一横板,第一横板水平固定连接在躯干内部,第一横板上设有第一滑孔,第一滑孔内滑动连接齿条,齿条上端固定连接插杆,躯干的顶板上设有通孔,插杆能够由通孔伸出,头部底部设有插孔,躯干内部竖直固定连接竖板,竖板上转动连接齿轮,齿轮通过转动杆驱使转动,转动杆与躯干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齿轮转动进而驱使齿条上下移动,实现插杆与插孔的对接或分开,通过插杆与插孔的对接,对机器人的头部进行锁定,使得躯干与头部形成整体,避免外力强行施加给机器人头部,造成电机过载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电机实现智能机器人头部的动作,例如导购机器人,其通过装在头部的2个电机,实现头部水平转动和抬头及低头的动作。通常当智能机器人通电后,在没有接到运动指令的情况下,电机处于自锁状态,机器人头部静止不动,此时,如果有外力强行施加给机器人头部,试图让机器人抬头或者低头,此力就会传给电机,造成电机过载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头部和躯干,所述头部转动连接在躯干上侧,所述头部与躯干之间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包括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水平固定连接在躯干内部,所述第一横板上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内滑动连接齿条,所述齿条上端固定连接插杆,所述躯干的顶板上设有通孔,所述插杆能够由通孔伸出,所述头部底部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与插杆对应设置,所述躯干内部竖直固定连接竖板,所述竖板上转动连接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所述齿轮通过转动杆驱使转动,所述转动杆与躯干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躯干上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转动孔内,所述转动孔的侧壁设有方形槽,所述方形槽连通躯干外侧,所述转动杆外圈固定连接方形块,所述方形块对应方形槽设置,所述齿轮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方形柱,所述转动杆靠近齿轮的一端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柱滑动连接在方形孔内。优选地,所述转动杆靠近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圆台,所述转动杆上套设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位于圆台与躯干内壁之间。优选地,所述转动杆远离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环。优选地,所述通孔上端的躯干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转动连接盖板,所述盖板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一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凹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上设有扭簧。优选地,所述盖板靠近靠近通孔的一侧固定连接橡胶垫。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通过齿轮转动进而驱使齿条上下移动,实现插杆与插孔的对接或分开,通过插杆与插孔的对接,对机器人的头部进行锁定,使得躯干与头部形成整体,避免外力强行施加给机器人头部,试图让机器人抬头或者低头,造成电机过载损坏;在需要转动时,通过拉拽转动杆,转动杆沿转动孔轴向滑动后,方形块脱离方形槽,转动杆便能够转动,从而驱使齿轮和齿条,实现插杆与插孔的对接或分开,对齿轮的转动进行锁定,使得插杆进入插孔内不会受振动而脱出,提高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转动杆与齿轮的连接关系图;图3是图2中方形块脱离方形槽的工况图;图4是图1中的E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包括机体1,机体1包括头部11和躯干12,头部11转动连接在躯干12上侧,头部11与躯干12之间设有锁紧装置2,锁紧装置2包括第一横板21,第一横板21水平固定连接在躯干12内部,第一横板21上设有第一滑孔,第一滑孔内滑动连接齿条22,齿条22上端固定连接插杆23,躯干12的顶板上设有通孔121,插杆23能够由通孔121伸出,头部11底部设有插孔24,插孔24与插杆23对应设置,躯干12内部竖直固定连接竖板25,竖板25上转动连接齿轮26,齿轮26与齿条22相啮合,齿轮26通过转动杆31驱使转动,转动杆31与躯干12转动连接。齿轮26转动进而驱使齿条22上下移动,实现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或分开,通过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对机器人的头部11进行锁定,使得躯干12与头部11形成整体,避免外力强行施加给机器人头部,试图让机器人抬头或者低头,造成电机过载损坏。躯干12上设有转动孔32,转动孔32位于躯干12背侧,转动杆31转动连接在转动孔32内且能够轴向滑动,转动孔32的侧壁设有方形槽33,方形槽33连通躯干12外侧,转动杆31外圈固定连接方形块34,方形块34对应方形槽33设置,齿轮26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方形柱35,转动杆31靠近齿轮26的一端设有方形孔36,方形柱35滑动连接在方形孔36内,转动杆31靠近齿轮26的一端固定连接圆台37,转动杆31上套设支撑弹簧38,支撑弹簧38位于圆台37与躯干12内壁之间,支撑弹簧3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套环,转动杆31由套环内穿过,套环分别对应与圆台37及躯干12接触连接,转动杆31远离齿轮26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环39。方形块34位于方形槽33内时,转动杆31轴向无法转动,进而实现齿轮26与齿条22的锁定,在需要转动时,通过拉拽转动杆32,转动杆32沿转动孔32轴向滑动后,方形块34脱离方形槽33,转动杆32便能够转动,从而驱使齿轮26和齿条22,实现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或分开。通孔121上端的躯干12上设有凹槽4,凹槽4内转动连接盖板5,盖板5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一个转动轴,转动轴与凹槽4的内壁转动连接,转动轴上设有扭簧,盖板5靠近靠近通孔121的一侧固定连接橡胶垫6。盖板5及橡胶垫6对通孔121进行密封,避免灰尘进入躯干12内部。在使用时,齿轮26转动进而驱使齿条22上下移动,实现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或分开,通过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对机器人的头部11进行锁定,使得躯干12与头部11形成整体,避免外力强行施加给机器人头部,试图让机器人抬头或者低头,造成电机过载损坏。进一步,方形块34位于方形槽33内时,转动杆31轴向无法转动,进而实现齿轮26与齿条22的锁定,在需要转动时,通过拉拽转动杆32,转动杆32沿转动孔32轴向滑动后,方形块34脱离方形槽33,转动杆32便能够转动,从而驱使齿轮26和齿条22,实现插杆23与插孔24的对接或分开,对齿轮26的转动进行锁定,使得插杆23进入插孔24内不会受振动而脱出,提高稳定性。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包括头部(11)和躯干(12),所述头部(11)转动连接在躯干(12)上侧,所述头部(11)与躯干(12)之间设有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2)包括第一横板(21),所述第一横板(21)水平固定连接在躯干(12)内部,所述第一横板(21)上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内滑动连接齿条(22),所述齿条(22)上端固定连接插杆(23),所述躯干(12)的顶板上设有通孔(121),所述插杆(23)能够由通孔(121)伸出,所述头部(11)底部设有插孔(24),所述插孔(24)与插杆(23)对应设置,所述躯干(12)内部竖直固定连接竖板(25),所述竖板(25)上转动连接齿轮(26),所述齿轮(26)与齿条(22)相啮合,所述齿轮(26)通过转动杆(31)驱使转动,所述转动杆(31)与躯干(12)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包括头部(11)和躯干(12),所述头部(11)转动连接在躯干(12)上侧,所述头部(11)与躯干(12)之间设有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2)包括第一横板(21),所述第一横板(21)水平固定连接在躯干(12)内部,所述第一横板(21)上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内滑动连接齿条(22),所述齿条(22)上端固定连接插杆(23),所述躯干(12)的顶板上设有通孔(121),所述插杆(23)能够由通孔(121)伸出,所述头部(11)底部设有插孔(24),所述插孔(24)与插杆(23)对应设置,所述躯干(12)内部竖直固定连接竖板(25),所述竖板(25)上转动连接齿轮(26),所述齿轮(26)与齿条(22)相啮合,所述齿轮(26)通过转动杆(31)驱使转动,所述转动杆(31)与躯干(12)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及电机连接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12)上设有转动孔(32),所述转动杆(31)转动连接在转动孔(32)内,所述转动孔(32)的侧壁设有方形槽(33),所述方形槽(33)连通躯干(12)外侧,所述转动杆(31)外圈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洲
申请(专利权)人:河源市勇艺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