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亦慷专利>正文

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300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腿套、设置在所述腿套外侧对腿套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所述加压机构在所述腿套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在所述腿套内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所述腿套外侧设置有对显示压力值的压力显示器。本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抗凝治疗配合加压包扎时使用弹力绷带人工缠绕时压力梯度误差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梯度加压装置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外科手术、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归纳为静脉管壁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栓子脱落时可发生肺栓塞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DVT的形成可导致患肢功能障碍,增加住院时长,降低患者对原发病手术治疗的满意度。部分骨科大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DVT发生率可达40~84%,若采取抗凝治疗和物理预防,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仅为1.8%;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PICC-DVT在不同风险等级人群中的发生率从3.0%~71.9%不等,无症状血栓发生率为37%~66%。因此对DVT形成的预防十分重要。经临床研究表明,抗凝治疗配合加压包扎能有效预防DVT形成。目前临床上主流的下肢加压方法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间歇充气加压系统IPC、足底静脉泵。其原理均是利用梯度递减的压力作用于下肢,由脚踝处100%压力至腓肠肌处60~70%压力至靠近膝关节40~50%压力梯度递减,以达到压缩下肢静脉,加快血流速度促进下肢循环,保护静脉瓣膜,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医用弹力袜和自粘弹力绷带临床使用的对照试验表明,使用弹力袜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为19.3%,远高于使用弹力绷带实验组4.5%的发生率。弹力绷带对病人不同腿径的灵活包扎方式优于统一制式的医用弹力袜,在固定和保持有效加压上具有普遍适用性,消除了部分极度消瘦恶病质患者腿径与合适弹力袜型号的匹配问题,但由于为医护人员人工缠绕,且每次换药或观察肢体后需重新缠绕,故存在对包扎压力梯度把握的误差,以及压力难以测定的问题,若临床医护人员包扎时过紧或过松均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抗凝治疗配合加压包扎时使用弹力绷带人工缠绕时压力梯度误差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包括腿套、设置在所述腿套外侧对腿套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所述加压机构在所述腿套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在所述腿套内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所述腿套外侧设置有对显示压力值的压力显示器。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机构包括缠绕在所述腿套外侧的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所述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成螺旋状缠绕在腿套外侧,且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另一端设置有快速系带器,所述快速系带器同步调节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对腿套绑扎的松紧程度。进一步地,在所述腿套外侧设置有走线套筒,所述走线套筒在腿套圆周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走线套筒在腿套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压力绳和第二压力绳在缠绕过程中分别穿过不同的走线套筒,在同一圆周方向,所述第一压力绳或第二压力绳只穿过一个走线套筒。进一步地,所述快速系带器包括固定在腿套外侧的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内侧的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轴上的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线轮外侧的固定环、盖设在所述固定环外侧且可沿所述连接轴长度方向滑动的外盖、固定在所述外盖内且能与所述线轮端面卡接的旋转轮;在所述旋转轮圆周外侧设置有棘爪,在所述固定环内侧设置有棘刺,当所述外盖向靠近底座一侧滑动时,所述旋转轮位于所述固定环内侧,且所述棘爪与棘刺啮合,且所述旋转轮与线轮卡接;所述旋转轮可带动所述线轮朝一个方向转动;当所述外盖向远离底座一侧滑动时,所述旋转轮脱离所述线轮,且所述棘爪与棘刺分离。进一步地,在所述腿套内侧可拆卸设置有抑菌内衬,所述抑菌内衬为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腿套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垂直轴线的截面形状为“优弧”;所述第二片体垂直轴线的截面为“劣弧”;且所述第一片体两侧边位于所述第一片体内侧。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感器在腿套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且在腿套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设置有多个。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将腿套外侧施加的压力可视化,相比于传统的弹力绷带,可准确测量施加压力大小,在操作时压力读数准确,使用时经人工调节能达到梯度施压效果,临床预防DVT效果优于弹力袜及弹力绷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中突出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中突出快速系带器的示意图。图中:1、腿套;11、第一片体;12、第二片体;2、加压机构;21、第一压力绳;22、第二压力绳;23、走线套筒;24、快速系带器;241、底座;242、连接轴;243、线轮;244、固定环;2441、棘刺;245、外盖;246、旋转轮;2461、棘爪;3、压力传感器;4、压力显示器;5、抑菌内衬。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腿套1、设置在腿套1外侧对腿套1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2,加压机构2在腿套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在腿套1内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在腿套1外侧设置有对显示压力值的压力显示器4。通过多个加压机构2,在腿套1长度方向可以实现对不同位置调节形成的不同压力。在使用该压力梯度加压装置时,腿部位于腿套1内侧,通过腿套1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腿套(1)、设置在所述腿套(1)外侧对腿套(1)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2),所述加压机构(2)在所述腿套(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n在所述腿套(1)内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在所述腿套(1)外侧设置有对显示压力值的压力显示器(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腿套(1)、设置在所述腿套(1)外侧对腿套(1)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2),所述加压机构(2)在所述腿套(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在所述腿套(1)内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在所述腿套(1)外侧设置有对显示压力值的压力显示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机构(2)包括缠绕在所述腿套(1)外侧的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
所述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成螺旋状缠绕在腿套(1)外侧,且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缠绕方向相反;
在所述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另一端设置有快速系带器(24),所述快速系带器(24)同步调节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对腿套(1)绑扎的松紧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腿套(1)外侧设置有走线套筒(23),所述走线套筒(23)在腿套(1)圆周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走线套筒(23)在腿套(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
所述第一压力绳(21)和第二压力绳(22)在缠绕过程中分别穿过不同的走线套筒(23),在同一圆周方向,所述第一压力绳(21)或第二压力绳(22)只穿过一个走线套筒(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梯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系带器(24)包括固定在腿套(1)外侧的底座(241)、设置在所述底座(241)内侧的连接轴(242)、设置在所述底座(241)上且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轴(24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亦慷
申请(专利权)人:张亦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