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锅盖枢接至锅体的后侧。锅盖包括衬盖及覆盖在衬盖上的面盖,衬盖设有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向下贯穿衬盖。衬盖的底面设有排水孔,排水通道与排水孔连通。衬盖的底面还设有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槽,排水槽自排水孔向锅体后侧延伸。本申请烹饪器具通过排水槽导出冷凝水,可防止冷凝水沿底面流动至锅盖与锅体的枢接处,而导致枢接处的导线进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尤其是具有衬盖的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饭锅及电压力锅的锅盖通常包括衬盖及覆盖在衬盖上的面盖,面盖上设有容纳蒸汽阀的蒸汽盒座,内衬上设置有与蒸汽盒座连通的排水通道,蒸汽盒座内的冷凝水进入内衬的排水通道内,在打开锅盖后,内衬成倾斜状,内衬上的冷凝水由排水通道排至锅体上的储水盒。排水通道在内衬底面形成排水口,冷凝水由排水口出来后会往四处流,容易导致锅盖与锅体枢接处的导线表面接触到水,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锅盖衬盖的水能够排出锅盖外,避免导线进水。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盖枢接至所述锅体的后侧,所述锅盖包括衬盖及覆盖在所述衬盖上的面盖,所述衬盖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向下贯穿所述衬盖,所述衬盖的底面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底面还设有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自所述排水孔向所述锅体后侧延伸。本申请烹饪器具通过排水槽导出冷凝水,可防止冷凝水沿底面流动至锅盖与锅体的枢接处,而导致枢接处的导线进水。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由所述底面向上凹陷形成,此设置方式成型简单。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的深度为0.5mm-2mm,此深度可以使冷凝水顺利排出。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向后贯穿所述衬盖,以便于冷凝水排出脱离衬盖。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设有靠近所述排水孔的前端及与所述前端相对的后端,所述排水槽呈喇叭口状,所述后端比所述前端宽。如此设计,可有利于冷凝水的快速排出。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衬盖设有后端面及自所述后端面向后突伸的凸块,所述排水槽向后贯穿所述凸块。可以避免冷凝水回流至底面并滴落到导线上的风险。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的槽底为倾斜导引面,有利于冷凝水的快速排出。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体包括中板,所述中板设有向上凸伸的枢接座,所述衬盖与所述枢接座枢接连接,所述中板的顶面还设有排水口。滴落至顶面的冷凝水可经过排水口向下穿过锅体排出。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盖还设有蒸汽阀,所述面盖设有安装所述蒸汽阀的收容腔,所述排水通道的顶部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收容腔内产生的冷凝水经过排水通道及排水槽流出锅盖。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槽的深度为2mm;所述排水槽由所述底面向上凹陷形成,所述衬盖的后端面还设有凸块,所述排水槽向后贯穿所述凸块的中部。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面图。图2为烹饪器具的衬盖的立体图。图3为图2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烹饪器具的中板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锅盖1、衬盖11、排水通道111、底面112、排水孔113、排水槽114、后端面115、凸块116、槽底117、面盖12、收容腔120、内锅盖组件13、蒸汽阀14、锅体2、内锅20、中板21、枢接座211、排水口212、缺口213、底座22、外壳23、保温罩24、加热装置25。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参考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例如电压力锅、电饭锅等,该烹饪器具包括锅盖1及锅体2,锅盖1枢接并盖合在锅体2上,使锅盖1与锅体2之间形成烹饪食物的烹饪空间。锅盖1包括衬盖11、覆盖在衬盖11上的面盖12以及位于衬盖11下侧的内锅盖组件13。其中衬盖11为塑胶材质,起到整个锅盖的支撑作用。锅盖1还设有蒸汽阀14,面盖12上设有安装蒸汽阀14的收容腔120。锅体2包括煲体及容纳在煲体内的内锅20,煲体又包括中板21、底座22、外壳23、保温罩24及加热装置25等。中板21、底座22、外壳23共同形成保温罩24的容置空间,内锅20又容纳在保温罩24内;加热装置25设置在内锅20底部与保温罩24底部之间,用于为内锅20加热,加热装置通常为电磁线圈盘组件。其中,中板21也为塑胶材质,位于锅体2的顶部,中板21的顶面后端设有向上突伸的枢接座211,衬盖11的后端通过铰链枢接至枢接座211上。结合图2及图3所示,使用时,蒸汽阀14的周围由于冷热温差等原因导致收容腔120内产生冷凝水,衬盖11设有连通收容腔120的排水通道111,排水通道111向下贯穿衬盖11并在衬盖11的底面112设有排水孔113,排水通道111与排水孔113连通,冷凝水穿过面盖12并经过衬盖11的排水通道111及排水槽114流出锅盖1外。在本申请中,锅盖1的衬盖11的底面112进一步设有排水槽114,排水槽114与排水孔113连通,并自排水孔113向锅体2的后侧延伸。锅盖1与锅体2之间还设有导线,导线经过衬盖11与中板21相互连接的枢接处。其中,锅盖1打开时,衬盖11的后侧即为锅盖1的底侧。本申请烹饪器具,通过排水槽114可使由面盖12经过衬盖11滴落的冷凝水向后或向下对外排出,防止冷凝水沿底面112流动至枢接处而导致导线进水,发生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槽114由底面112向上凹陷形成,此设置方式成型简单方便;作为简单的替换也可以采用两间隔凸肋(未图示)之间形成排水槽114的方式设置。其中,排水槽114的深度为0.5mm-2mm,此深度可以使冷凝水顺利排出,排水槽114的深度不能太浅,否则会影响排水效果;深度太深的话,可能会影响衬盖11的强度,0.5mm-2mm会是比较合适的尺寸选择范围,并且优选为2mm。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槽114向后贯穿衬盖11,便于冷凝水排出脱离衬盖,尤其是锅盖1打开后,冷凝水可以无阻拦的向下滴落,排出锅盖1外。排水槽114大致沿前后向延伸,设有前端及与前端相对的后端,其中前端靠近排水孔113,并且排水槽114设计为喇叭口状,后端比所述前端宽,如此设计可有利于冷凝水的快速排出。为了避免冷凝水回流至底面112,衬盖11还设有后端面115及自后端面115向后突伸的凸块116,排水槽114向后贯穿的凸块116的中部。此设计相当于将排水槽114向后延伸至超出了底面112的后边缘,即后端面115的位置,可以避免冷凝水回流至底面112并滴落到导线上的风险。排水槽114的槽底117可以设计为倾斜导引面,可以将冷凝水向外导引,有利于冷凝水的快速排出。结合图4所示,中板21大致为环形,其顶面在靠近枢接座211处还设有排水口212,锅体2的后侧还设有接水盒26。由锅盖1的排水槽113滴落至中板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1)及锅体(2),所述锅盖(1)枢接至所述锅体(2)的后侧,所述锅盖(1)包括衬盖(11)及覆盖在所述衬盖(11)上的面盖(12),所述衬盖(11)设有排水通道(111),所述排水通道(111)向下贯穿所述衬盖(11),所述衬盖(11)的底面(112)设有排水孔(113),所述排水通道(111)与所述排水孔(11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112)还设有与所述排水孔(113)连通的排水槽(114),所述排水槽(114)自所述排水孔(113)向所述锅体(2)后侧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1)及锅体(2),所述锅盖(1)枢接至所述锅体(2)的后侧,所述锅盖(1)包括衬盖(11)及覆盖在所述衬盖(11)上的面盖(12),所述衬盖(11)设有排水通道(111),所述排水通道(111)向下贯穿所述衬盖(11),所述衬盖(11)的底面(112)设有排水孔(113),所述排水通道(111)与所述排水孔(11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112)还设有与所述排水孔(113)连通的排水槽(114),所述排水槽(114)自所述排水孔(113)向所述锅体(2)后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14)由所述底面(112)向上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14)的深度为0.5mm-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14)向后贯穿所述衬盖(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14)设有靠近所述排水孔(113)的前端及与所述前端相对的后端,所述排水槽(114)呈喇叭口状,所述后端比所述前端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俊兵,王本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