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1840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驯化食藻虫;S2:扩培食藻虫;S3:水体曝气处理;S4:投放食藻虫:按照10~30个/L的密度将扩培后食藻虫投放进待修复水体中,处理至藻类含量为初始值的80%时,按0.03~0.05g/L投加量加入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并按照6~10株/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食藻虫”本质是水体浮游动物中的大型枝角类浮游动物,枝角类在生物学分类地位中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俗称“红虫”、“鱼虫”。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淡水枝角类有136种,海水枝角类有5种,内陆咸水种有23种。食藻虫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天然水域食物链中一个重要的营养环节,是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它在水体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滤食单细胞藻类、细菌、原生动物小粒径悬浮物等,是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类群。因此,利用食藻虫除藻、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已成为水体净化领域的新方向,但食藻虫主要针对40μm以下粒径的浮游植物或悬浮物进行摄食,对于较大粒径的物质或沉底的生物残骸及水下有机物颗粒无摄食作用,因此,净化效果有限,修复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驯化食藻虫:20~25℃,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食藻虫放入清水中,在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后,按15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蓝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利用孔径为1.0~1.5mm的网筛过滤出一级驯化食藻虫,再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滤出的食藻虫放入清水中,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按18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利用孔径为1.0~1.5mm的网筛过滤出二级驯化食藻虫,再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8h,再按20g/L投加量加入粒径≤40μm有机碎屑颗粒,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利用孔径为0.15~1.5mm的网筛过滤得到驯化后杂食食藻虫;S2:扩培食藻虫:20~25℃,按80~150个/L的密度将驯化后食藻虫接种于营养液中,按光照强度为200~750Lux、周期为12~16h/d的条件进行光照处理,同时,每隔2d按50g/L的投加量补充含水量为90%的蓝藻,扩培10d;S3:水体曝气处理:以0.5~2.5L/min的气流量向水体中通入空气,曝气处理至溶解氧含量为2.8~4.2mg/L;S4:投放食藻虫:按照10~30个/L的密度将扩培后食藻虫投放进待修复水体中,处理至藻类含量为初始值的80%时,按0.03~0.05g/L投加量加入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并按照6~10株/m2的密度种植沉水植物,生态修复至水体总氮、总磷、藻类含量达到标准值。优选的是,所述有机碎屑颗粒为大豆粉、麦糠粉、豆粕粉、海藻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是,所述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将豆粕、花生粕、甘薯藤粉碎至40μm,加入15g/L蔗糖溶液中,充分分散后,接种酿酒酵母菌、布氏乳杆菌,厌氧发酵25~30d,95℃灭菌5min,即得所述营养液。优选的是,所述豆粕、花生粕、甘薯藤、酿酒酵母菌、布氏乳杆菌、蔗糖溶液的用量比为(5~8)g:(5~8)g:(8~10)g:(0.04~0.06)g:(0.02~0.03)g:1L。优选的是,所述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AgNO3、Ni(NO3)2溶解于去离子水,配制成含0.1mol/LAgNO3、0.05mol/LNi(NO3)2的混合溶液,并滴加20%乙酸溶液调节pH为6.0,再按照1g/5mL的固液比加入30目竹炭粉,搅拌吸附1h,再滴加0.25mol/LNa3PO4溶液,控制Ag+、Ni2+、PO43-的摩尔比为6:3:4,搅拌反应6h,过滤、洗涤、干燥后,即得所述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优选的是,所述沉水植物为苦草、水盾草、菹草、小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利用驯化后杂食性食藻虫与沉水植物引导水体生态系统修复,食藻虫摄食水体中藻类、悬浮物和有机颗粒,提高水体透明度,并释放弱酸性物质,降低水体pH,抑制蓝藻的生长和繁殖,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并以水体中氮磷为养分,改善水体环境,并促进氮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并阻止底泥的悬浮,此外,在水体修复过程中,还利用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将大粒径有机颗粒及微生物残骸等分解成食藻虫可摄食的小粒径微粒,并吸附降解有机氮、有机磷或氧化降解沉底生物残骸等,与食藻虫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净化效果,加速水体修复速度。2、本专利技术方法修复时间短,见效快,修复后水体具有良好的生态自净能力,水质稳定不反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实施例1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原料的制备A:制备营养液:向每10L的15g/L蔗糖溶液中,加入粉碎粒度均为40μm的50g豆粕粉、50g花生粕粉、80g甘薯藤粉,加入15g/L蔗糖溶液中,充分分散后,接种0.4g酿酒酵母菌、0.2g布氏乳杆菌,厌氧发酵25d,95℃灭菌5min,即得所述营养液;B:制备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将AgNO3、Ni(NO3)2溶解于去离子水,配制成含0.1mol/LAgNO3、0.05mol/LNi(NO3)2的混合溶液,并滴加20%乙酸溶液调节pH为6.0,再按照1g/5mL的固液比加入30目竹炭粉,搅拌吸附1h,再滴加0.25mol/LNa3PO4溶液,控制Ag+、Ni2+、PO43-的摩尔比为6:3:4,搅拌反应6h,过滤、洗涤、干燥后,即得所述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S2:驯化食藻虫:20℃,按1000个/L的密度将食藻虫放入清水中,在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后,按15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蓝藻,在光照强度为300Lux的条件下,驯化24h,利用孔径为1.0mm的网筛过滤出一级驯化食藻虫,再按1000个/L的密度将滤出的食藻虫放入清水中,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按18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300Lux的条件下,驯化24h,利用孔径为1.0mm的网筛过滤出二级驯化食藻虫,再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8h,再按20g/L投加量加入粒径≤40μm大豆粉,在光照强度为300Lux的条件下,驯化24h,利用孔径为0.15mm的网筛过滤得到驯化后杂食食藻虫;S3:扩培食藻虫:20℃,按80个/L的密度将驯化后食藻虫接种于营养液中,按光照强度为300Lux、周期为12h/d的条件进行光照处理,同时,每隔2d按50g/L的投加量补充含水量为9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驯化食藻虫:20~25℃,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食藻虫放入清水中,在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后,按15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蓝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一级驯化食藻虫,再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滤出的食藻虫放入清水中,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按18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二级驯化食藻虫,再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8h,再按20g/L投加量加入粒径≤40μm有机碎屑颗粒,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得到驯化后杂食食藻虫;/nS2:扩培食藻虫:20~25℃,按80~150个/L的密度将驯化后食藻虫接种于营养液中,按光照强度为200~750Lux、周期为12~16h/d的条件进行光照处理,同时,每隔2d按50g/L的投加量补充含水量为90%的蓝藻,扩培10d;/nS3:水体曝气处理:以0.5~2.5L/min的气流量向水体中通入空气,曝气处理至溶解氧含量为2.8~4.2mg/L;/nS4:投放食藻虫:按照10~30个/L的密度将扩培后食藻虫投放进待修复水体中,处理至藻类含量为初始值的80%时,按0.03~0.05g/L投加量加入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并按照6~10株/m...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驯化食藻虫:20~25℃,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食藻虫放入清水中,在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后,按15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蓝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一级驯化食藻虫,再按1000~1500个/L的密度将滤出的食藻虫放入清水中,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6h,按180g/L投加量加入含水量为90%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二级驯化食藻虫,再于黑暗条件下饥饿胁迫处理8h,再按20g/L投加量加入粒径≤40μm有机碎屑颗粒,在光照强度为200~750Lux的条件下,驯化24~36h,滤出得到驯化后杂食食藻虫;
S2:扩培食藻虫:20~25℃,按80~150个/L的密度将驯化后食藻虫接种于营养液中,按光照强度为200~750Lux、周期为12~16h/d的条件进行光照处理,同时,每隔2d按50g/L的投加量补充含水量为90%的蓝藻,扩培10d;
S3:水体曝气处理:以0.5~2.5L/min的气流量向水体中通入空气,曝气处理至溶解氧含量为2.8~4.2mg/L;
S4:投放食藻虫:按照10~30个/L的密度将扩培后食藻虫投放进待修复水体中,处理至藻类含量为初始值的80%时,按0.03~0.05g/L投加量加入负载纳米磷酸银/磷酸镍的光催化剂,并按照6~10株/m2的密度种植沉水植物,生态修复至水体总氮、总磷、藻类含量达到标准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付成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净邦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