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和外浮顶储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1777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和外浮顶储罐,该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1)和压紧装置(2),压紧装置(2)包括圆弧形钢板(3)、压紧板(4)、弹簧(5)和支撑板(6),压紧板(4)与密封板(1)层叠设置,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3)和支撑板(6)连接,弹簧(5)处于伸长状态,弹簧(5)能够通过圆弧形钢板(3)使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该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可将外浮顶储罐的浮盘与罐壁等电位连接,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保持与罐壁贴合紧密,保证外浮顶储罐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和外浮顶储罐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油设备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还是一种外浮顶储罐。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的外浮顶储罐一般采用一、二次密封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储罐的不均匀沉降,密封橡胶表面磨损等原因,使一次密封与罐壁产生间隙,油气漏到一次密封与二次密封之间的空间。另外,当浮盘缓慢降落时,油品会粘附在罐壁上,由于外界温度通常低于油温,油品会形成一层油膜,油膜表面的油气挥发会在一、二次密封装置之间形成油气混合物。当一次密封与二次密封空间区域内的油气浓度达到燃烧爆炸的下限时,如果遇到雷击等情况,很容易引发爆炸。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内的多起雷击着火事故,发现密封圈火灾是雷击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目前,罐壁与浮顶储罐浮顶的等电位连接方式有:扶梯侧2根导静电线和导电片。导静电线的长度在20m以上,由于导线的趋肤效应在泄放雷电流时电感瞬时增大,同时罐壁与浮顶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如果密封圈处存在放电间隙,就可能会引发火灾。导电片一般每隔3m安装一个,储罐遭受雷击时,导电片是罐壁与浮顶与之间主要的泄放雷电流的通道。在储罐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导电片与罐壁经常不能紧密贴合,导电片与罐壁之间形成放电间隙,雷击时能产生火花放电,是浮顶储罐的主要点火源之一。假如取消导电片最大问题就是泄放雷电流时仅依靠2根导静电线,罐壁与浮顶的电位差数量级会增大,使得储罐上一定大小的间隙击穿放电。所以需要寻找一种可靠的电位连接方式替代导电片。另外,在储罐的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光照以及高温的影响,橡胶刮板容易老化。严重时,橡胶刮板会出现波浪状,导致其难以与罐壁贴合紧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罐壁与浮顶之间的间隙容易产生火花放电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和外浮顶储罐,该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可将外浮顶储罐的浮盘与罐壁等电位连接,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保持与罐壁贴合紧密,保证外浮顶储罐的安全运行。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专利技术是: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和压紧装置,密封板为直立的铜板,压紧装置包括圆弧形钢板、压紧板、弹簧和支撑板,压紧板与密封板层叠设置,圆弧形钢板的上端与压紧板连接固定,支撑板的上端与密封板连接固定,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和支撑板连接,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弹簧能够通过圆弧形钢板使压紧板按压密封板。密封板的中部为直板结构,密封板的上下两端设有翘起结构,该翘起结构与直板结构之间的夹角为150度。压紧板位于密封板和圆弧形钢板之间,圆弧形钢板含有上下设置的弧形段和直立段,该弧形段的上端与压紧板的中部连接固定。该弧形段的下端与直立段的上端对应连接,压紧板按压密封板的力垂直于密封板的表面。圆弧形钢板的外侧设有外肋板,支撑板的内侧设有内肋板,外肋板和内肋板内均设有螺栓口,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的外肋板和支撑板和内肋板连接。支撑板为倾斜的板状结构,支撑板的上端位于压紧板的下方,支撑板的上端与密封板通过螺栓连接,弹簧位于圆弧形钢板和支撑板之间,支撑板的下端与圆弧形钢板的下端连接固定。一种外浮顶储罐,含有罐壁和浮盘,罐壁为筒状结构,浮盘位于罐壁内,浮盘与罐壁之间设有上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圆弧形钢板的下端和支撑板的下端均与浮盘连接固定,压紧板按压密封板能够使密封板紧贴罐壁的内表面。浮盘与罐壁之间还设有油气隔膜,油气隔膜的上端与密封板的下端连接,油气隔膜的下端与浮盘连接。油气隔膜的下端、圆弧形钢板的下端和支撑板的下端均通过同一根螺栓与浮盘的边缘上部连接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密封装置中的密封板的材料是铜,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且压紧装置保证密封板与储罐管壁紧密贴合,当储罐发生雷击等危险时,所述密封板可保证储罐罐壁与储罐浮顶的电势相同,不会产生击穿电压,从而减小储罐电击着火的概率。2.本专利技术密封装置中的圆弧形钢板与支撑板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弹簧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当储罐发生变形时,预应力可保证密封板与储罐罐壁紧密贴合,使储罐的密封良好。3.本专利技术密封装置中的密封板的材料是铜,具有很好的耐磨和耐腐蚀的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1、密封板;2、压紧装置;3、圆弧形钢板;4、压紧板;5、弹簧;6、支撑板;7、罐壁;8、浮盘;9、油气隔膜;31、外肋板;61、内肋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1和压紧装置2,密封板1为直立的铜板,压紧装置2包括圆弧形钢板3、压紧板4、弹簧5和支撑板6,压紧板4与密封板1层叠设置,圆弧形钢板3的上端与压紧板4连接固定,支撑板6的上端与密封板1连接固定,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3和支撑板6连接,弹簧5处于伸长状态,弹簧5通过牵拉圆弧形钢板3使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板1的中部为直板结构,密封板1的上下两端设有翘起结构,该翘起结构向外浮顶储罐的内侧翘起,该翘起结构与直板结构之间的夹角为150度,即该翘起结构与外浮顶储罐的罐壁7之间的夹角为30度。在本实施例中,压紧板4位于密封板1和圆弧形钢板3之间,压紧板4为导电金属板,圆弧形钢板3含有上下设置的弧形段和直立段,该弧形段的断面为弧形,如图1所示,该弧形段的上端与压紧板4的中部焊接固定。该弧形段的下端与直立段的上端对应连接,圆弧形钢板3的形状能够使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的力垂直于密封板1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圆弧形钢板3的外侧设有外肋板31,支撑板6的内侧设有内肋板61,外肋板31和内肋板61内均设有螺栓口,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3的外肋板31和支撑板6和内肋板61连接。具体是,弹簧5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外肋板31连接,弹簧5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内肋板6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6为倾斜的板状结构,支撑板6的上端位于压紧板4的下方,支撑板6的上端与密封板1的中部通过螺栓连接,弹簧5位于圆弧形钢板3和支撑板6之间,弹簧处于弹性范围内的拉伸状态,支撑板6的下端与圆弧形钢板3的下端连接固定。下面介绍一种外浮顶储罐,该外浮顶储罐含有罐壁7和浮盘8,罐壁7为筒状结构,浮盘8套设于罐壁7内,浮盘8与罐壁7之间设有上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圆弧形钢板3的下端和支撑板6的下端均与浮盘8连接固定,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能够使密封板1紧贴罐壁7的内表面,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浮盘8与罐壁7之间设有多个上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多个所述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沿罐壁7的周向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1)和压紧装置(2),密封板(1)为直立的铜板,压紧装置(2)包括圆弧形钢板(3)、压紧板(4)、弹簧(5)和支撑板(6),压紧板(4)与密封板(1)层叠设置,圆弧形钢板(3)的上端与压紧板(4)连接固定,支撑板(6)的上端与密封板(1)连接固定,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3)和支撑板(6)连接,弹簧(5)处于伸长状态,弹簧(5)能够通过圆弧形钢板(3)使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1)和压紧装置(2),密封板(1)为直立的铜板,压紧装置(2)包括圆弧形钢板(3)、压紧板(4)、弹簧(5)和支撑板(6),压紧板(4)与密封板(1)层叠设置,圆弧形钢板(3)的上端与压紧板(4)连接固定,支撑板(6)的上端与密封板(1)连接固定,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弧形钢板(3)和支撑板(6)连接,弹簧(5)处于伸长状态,弹簧(5)能够通过圆弧形钢板(3)使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板(1)的中部为直板结构,密封板(1)的上下两端设有翘起结构,该翘起结构与直板结构之间的夹角为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紧板(4)位于密封板(1)和圆弧形钢板(3)之间,圆弧形钢板(3)含有上下设置的弧形段和直立段,该弧形段的上端与压紧板(4)的中部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弧形段的下端与直立段的上端对应连接,压紧板(4)按压密封板(1)的力垂直于密封板(1)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浮顶储罐二次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圆弧形钢板(3)的外侧设有外肋板(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涛邵雪微赵星有林聿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