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173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轮对探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该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包括轨道、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轨道中央构造有供单侧轮毂行走的轮轨内槽,第一喷水机构朝向轮轨内槽,且设置于轮轨内槽的两侧,第二喷水机构竖直朝上,且设置于轮轨内槽的底面上。该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系统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利用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对通过轨道的轮毂的侧面和底面进行喷水,可将其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冲刷掉,实现轮毂的表面初步清洁,提高了探伤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对探伤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列车车轮是列车重要的行走部件,需要定期在不落轮条件下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并维护,以保证列车的正常行驶。探伤检测,需要利用自动化定位机构携带探伤载体定位贴合到车轮表面,通过顶转机构旋转车轮,实现定位后的探头对车轮进行一周的扫查,探伤检测系统利用探头扫查结果分析车轮是否出现损伤,从而实现对车轮的探伤检测。可见,探伤系统能否在不落轮条件下的车底空间内实现无障碍地将探伤载体准确及高效地定位到车轮指定表面处,关系到全列列车探伤检测的可靠性及探伤效率。现有探伤具有多种方式,由于轮对上的灰尘或其他污垢可能会导致探伤过程中产生误判,探伤前并无对轮对进行有效的清理,需要拆除后进行单独清洗,操作不便,耗费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拆除轮对单独清洗所带来的操作不便和耗费时间长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包括:轨道、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所述轨道中央构造有供单侧轮毂行走的轮轨内槽,所述第一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朝向所述轮轨内槽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两侧,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竖直朝上,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底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喷水机构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喷头。其中,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喷水机构包括第二喷头,且所述第二喷头为球面喷水结构。其中,还包括烘干机构,所述烘干机构的烘干方向朝向所述轮轨内槽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两侧。其中,还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机构和第二图像采集机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机构设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机构设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机构、所述第一喷水机构、所述烘干机构和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机构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依次设置。其中,还包括光源和光源固定座,所述光源通过所述光源固定座固定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内侧壁,且朝向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机构。其中,还包括第一触发开关和第二触发开关,所述第一触发开关设于所述轮轨内槽中,且所述第一触发开关与所述第一喷水机构和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一触发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二喷水机构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的反方向上;所述第二触发开关设于所述轮轨内槽中,且所述第二触发开关与所述烘干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触发开关设置于所述烘干机构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上。其中,还包括排水槽,所述排水槽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底部,且与所述轮轨内槽的中轴线重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系统,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利用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对通过轨道的轮毂的侧面和底面进行喷水,可将其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冲刷掉,实现轮毂的表面初步清洁,提高了探伤检测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系统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轨道;2:第一图像采集机构;3:第一喷水机构;4:烘干机构;5:轮轨内槽;6:第二图像采集机构;7:第一触发开关;8:第二喷水机构;9:光源固定座;10:排水槽;11:轮对;12:第二触发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包括:轨道1、第一喷水机构3和第二喷水机构8,轨道1中央构造有供单侧轮毂行走的轮轨内槽5,第一喷水机构3的喷水方向朝向轮轨内槽5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轮轨内槽5的两侧,第二喷水机构8的喷水方向竖直朝上,且设置于轮轨内槽5的底面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轨道1中央为内陷的轮轨内槽5,其宽度大于轮毂的宽度,其两侧为圆角设置,轮毂可在轮轨内槽5内行进。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喷水机构3和第二喷水机构8均可采用喷枪、喷淋装置或喷洒装置等,用于向轮毂处喷水或清洗液等。第一喷水机构3至少为一对,其分别设置于轮轨内槽5的两侧,可实现对轮毂两侧的进行喷水。第一喷水机构3和第二喷水机构8均通过电磁阀实现自动控制。当轮对11在轨道1上行进时,第一喷水机构3通过电磁阀的控制从轮毂的两侧进行喷水,第二喷水机构8通过电磁阀的控制从轮毂的底面进行喷水,通过第一喷水机构3和第二喷水机构8对轮毂的外侧表面进行初步清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及系统,利用第一喷水机构3和第二喷水机构8对通过轨道1的轮毂的侧面和底面进行喷水,可将其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冲刷掉,实现轮毂的表面初步清洁,提高了探伤检测的准确性。其中,第一喷水机构3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喷头。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每个第一喷水机构3包括六个第一喷头,且相邻的第一喷头等距设置,竖向设置的第一喷头高度不低于处于轮轨内槽5内的轮毂高度,保证轮毂侧面均能被第一喷头喷到。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喷头采用高压水枪喷头,保证清洗效果。其中,第二喷水机构8的数量为多个,且沿轮对11的行走方向设置。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喷水机构8为三个。进一步地,每个第二喷水机构8包括一个第二喷头,该第二喷头为球面喷水结构,该结构为半球面实体,且在半球面实体上穿设有多个喷水孔,每个喷水孔的朝向与其切线相垂直,使得经过喷水孔喷出的水向外发散,这样的球面喷水结构具有更大的喷射范围,扩大了轮毂底面的清洗范围,清洗效果更好。其中,还包括烘干机构4,烘干机构4的烘干方向朝向轮轨内槽5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轮轨内槽5的两侧。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烘干机构4的烘干长度大于轮毂直径,烘干机构4采用热风烘干箱,内部设置鼓风机和电加热丝,且热风烘干箱的出风口朝向轮毂侧面,烘干风向可选择与轮毂转动方向相反,对其进行烘干,提高烘干效率,热风烘干机为变频装置,可调节风力大小。在轮毂清洗后,使用热风烘干箱对其表面进行吹干,避免积水,影响设备使用。其中,还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机构2和第二图像采集机构6,第一图像采集机构2设于轮轨内槽5的内侧壁上,第二图像采集机构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所述轨道中央构造有供单侧轮毂行走的轮轨内槽,所述第一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朝向所述轮轨内槽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两侧,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竖直朝上,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底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第一喷水机构和第二喷水机构,所述轨道中央构造有供单侧轮毂行走的轮轨内槽,所述第一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朝向所述轮轨内槽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两侧,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的喷水方向竖直朝上,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水机构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喷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水机构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轮对的行走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水机构包括第二喷头,且所述第二喷头为球面喷水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烘干机构,所述烘干机构的烘干方向朝向所述轮轨内槽的上方区域,且设置于所述轮轨内槽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轮对探伤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机构和第二图像采集机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机构设于所述轮轨内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机构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卓张惟皎孙鹏陈彦喻冰春王忠凯刘雅薇程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