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67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所述结构对动物养殖圈舍和温室大棚实行封闭处理,所述结构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的通风口设置在温室大棚区域,所述结构在温室大棚区域顶部设置补光灯和温湿度调控装置。该结构可通过调节补光灯和温湿度调控装置的工作强度,降低气候变化对动物养殖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维持动物生长环境的适宜和相对稳定,达到提高动物健康水平、降低环境污染和扩大效益的三重目标,实现种植与养殖的有机结合,结构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宜动物生产的养殖环境控制
,具体为一种种养结合养殖技术模式。
技术介绍
提高动物养殖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动物养殖造成的污染是动物生产过程中除饲料营养与免疫程序以外所要考虑的几大核心问题。在实际的动物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动物季节性发病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动物季节性发病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动物机体产生应激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所导致。春季和秋季气候的主要特点在于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且温度变化快,通风不当极易引起动物应激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小,但极度的炎热也易导致动物患病严重时造成死亡,同时温湿度调控装置直接安装于动物养殖圈舍区域时,由于距离温湿度调控装置的远近不同而温湿度不同,也易造成动物应激。冬季最大的问题在于外界环境温度过低,为了维持动物生产的最适温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通风换气,造成动物养殖圈舍区域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容易诱发动物的呼吸道疾病。以上问题可归纳为两方面的矛盾,其一为了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必须进行通风换气和通风换气时的应激引起动物发病之间的矛盾;其二为了保温而减少换气和因减少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而造成动物发病率升高之间的矛盾。考虑到完全依靠现代化设备控制养殖环境的资金投入会极大提高动物生产的成本且造成动物养殖圈舍结构复杂不利于消毒,同时这种资金的投入无法产生间接的回报。利用温室大棚的种植技术结合动物生产对环境的需求,以建立适宜动物生产的环境为基础,进行温室大棚的建造与温湿度调控,再利用空气交换设施进行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之间的气体交换。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利用温室大棚的内部环境特点将其作为养殖圈舍的空气净化区、气流缓冲区和环境控制区,形成养殖圈舍与环境控制设施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结构特点。利用温室大棚对养殖圈舍的环境进行控制,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吸附作用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PM浓度和有害气体含量;可以利用植物的茎叶缓冲外界流入空气对温室大棚整体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动物应激;可以利用温室大棚作为环境控制结构的特性,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基础上减少通风次数,构建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物安全养殖模式进一步降低动物患病的几率,同时温室大棚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实现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动物养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粪污处理问题,动物养殖过程中粪污的产生不会因为季节因素出现较大变化,但在传统的种养结合模式中土壤对粪污的分解要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因此就出现了春夏两季土壤肥力过剩的问题。而温室大棚对粪污的分解速度则相对稳定,可根据动物产生粪污的速度与土壤消纳粪污的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建设温室大棚逐步实现粪污的产生与处理之间的平衡,较大程度的减少动物养殖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包括动物养殖圈舍区域和温室大棚区域两个部分,其中温室大棚区域包含温湿度调控装置、通风口、补光灯、斜拉支柱、立柱、横梁和人员出入口,所述温室大棚横梁上设置补光灯,补光灯的数量根据温室大棚面积和体积进行调整,所述温室大棚横梁中部设置温湿度调控设施,所述通风口和人员出入口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的,所述通风口的大小和位置为可调节结构。优选的,所述温室大棚区域应种植能够生长至一定高度的植物或进行立体种植。优选的,所述动物养殖圈舍与温室大棚共同构成的环境控制结构,应为紧密连接结构。优选的,所述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的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应根据所处区域气候特点规划建设。优选的,所述补光灯在冬季应同时兼具补光补热的特点,且在工作时间上应尽量延长。与传统种养结合模式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温室大棚型种养结合模式,能够稳定高效的处理粪污,同时降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与现有现代化养殖场环境控制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温室大棚结构进行环境控制,能够在保证动物饲养环境适宜的基础上避免动物应激的发生,提高动物养殖环境的质量,同时产生附加收入降低养殖成本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为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融合型环境控制结构示意图;图2为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纵向一体化型环境控制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温室大棚与养殖圈舍相对隔离型环境控制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温湿度调节装置、2-通风口、3-补光灯、4-温室大棚斜拉支柱、5-人员出入口、6-温室大棚立柱、7-温室大棚弧形骨架、8-动物养殖圈舍区域、9-温室大棚区域、10-温室大棚横梁、11-换气扇、12-空气流通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动物养殖环境的技术方案: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环境控制结构,包括温湿度调节装置1、通风口2、补光灯3、温室大棚斜拉支柱4、人员出入口5、温室大棚立柱6、温室大棚弧形骨架7、动物养殖圈舍区域8、温室大棚区域9、温室大棚横梁10、换气扇11和空气流通管12,温室大棚斜拉支柱4、温室大棚立柱6、温室大棚弧形骨架7和温室大棚的横梁10可由常规建筑材料构成。动物养殖圈舍区域与温室大棚区域共同构成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既可以根据气候环境的需要选择与外界环境开放,也可以将提高生物安全性作为主导进行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的养殖环境控制。动物养殖圈舍区域与温室大棚区域在空间结构上可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进行布局。动物养殖圈舍区域与温室大棚区域两者之间的面积和体积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适当的设置,也可适当扩大温室大棚区域的面积和体积,例如可在图1、图2和图3中可在动物养殖圈舍区域对侧同样设置温室大棚区域,也可以在温室大棚内部设置动物养殖圈舍。温湿度调节装置1和补光灯3的数量和设置密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温湿度调节装置1的最佳位置应位于温室大棚内,通过维持温室大棚内部环境的稳定,进而达到保持动物养殖圈舍内部环境稳定的目的。通风口2的位置在实际设置时位于温室大棚区域较为合适,其大小和数量可根据温室大棚的面积和体积大小进行适当调节。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包含了动物养殖圈舍区域(8)与温室大棚区域(9)两个区域,温室大棚区域包括温湿度调节装置(1)、通风口(2)、补光灯(3)、温室大棚斜拉支柱(4)、人员出入口(5)、温室大棚立柱(6)、温室大棚弧形骨架(7)和温室大棚横梁(10),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环境控制结构的主体是温室大棚,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净化动物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污浊空气,所述温室大棚区域(9)上方的横梁(10)固定有温湿度调节装置(1)和补光灯(3),所述温室大棚区域(9)两端设有温室大棚通风口(2)和人员出入口(5),所述动物养殖圈舍区域(8)与温室大棚区域(9)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为紧密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包含了动物养殖圈舍区域(8)与温室大棚区域(9)两个区域,温室大棚区域包括温湿度调节装置(1)、通风口(2)、补光灯(3)、温室大棚斜拉支柱(4)、人员出入口(5)、温室大棚立柱(6)、温室大棚弧形骨架(7)和温室大棚横梁(10),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环境控制结构的主体是温室大棚,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净化动物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污浊空气,所述温室大棚区域(9)上方的横梁(10)固定有温湿度调节装置(1)和补光灯(3),所述温室大棚区域(9)两端设有温室大棚通风口(2)和人员出入口(5),所述动物养殖圈舍区域(8)与温室大棚区域(9)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为紧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室大棚与动物养殖圈舍结合的养殖环境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2)位于温室大棚区域(9),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的气流缓冲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室大棚与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宇飞庞训胜王淑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