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1156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7
本申请是201910196573.9的分案申请,属于废气处理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冷凝净化装置以及喷淋漂洗装置,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部件,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本申请是专利申请号为“201910196573.9”,申请日为“2019.03.14”的分案申请,属于废气处理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气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各个国家对废气排放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废气处理设备,其通过运用加热、冷凝、喷淋洗涤等等不同工艺技术,来回收或去除、减少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达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其中,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冷凝效率较低,使其需要更低的温度,更大的耗能大以及更大的冷凝介质用量来获得较佳的冷凝净化效果,或存在废气洗涤的耗水量大,净化效率低等问题。故需要提供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及相应的废气处理系统,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部件,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冷凝效率较低,使其需要更低的温度,更大的耗能大以及更大的冷凝介质用量来获得较佳的冷凝净化效果,或存在废气洗涤的耗水量大,净化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其包括:外框体,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接;两块第一导向板,对向设置在所述外框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所述第一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一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以及两块第二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所述第二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四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可拆卸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三导向板;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三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气道;所述第三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五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六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六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其中,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四导向板;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所述第四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四导气道,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五导气道;所述第四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七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八端口,所述第七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八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所述第五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九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小于所述第十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槽,在所述第二导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槽连接的连接端头。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导向板上设置有凸条,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凸条上,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条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连接槽的两端为用于所述连接端头滑入的端口。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以及冷凝净化装置,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用于输入废气的第一进气口和用于输出废气的第二出气口,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上,用于将废气均匀导入所述冷凝净化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隔离件,包括外壳体以及贯穿连接在所述外壳体上的多根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延出在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侧,多根所述导流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多根所述导流管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冷凝模块,包括冷凝进气端和冷凝出气端,所述冷凝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所述冷凝模块包括两个冷凝组,每个所述冷凝组包括多个冷凝部件,每个所述冷凝组的所述冷凝部件之间的间距相等,且以其为第一间距,两个所述冷凝组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冷凝部件包括中空内腔,所述冷凝部件还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入管用于向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输入冷却介质,所述输出管用于将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内的冷却介质进行输出;所述输入管通过多个第一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中间管沿所述输入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入管上,所述输出管通过多个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中间管沿所述输出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出管上;一套所述输入管连通所述冷凝组的多个冷凝部件,一套所述输出管连通所述冷凝组的多个冷凝部件;风扇组件,包括吸风端和吹风端,所述吸风端与所述冷凝出气端连接;导风部件,为中空结构,一端与所述吹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废气处理系统还包括喷淋漂洗装置,所述喷淋漂洗装置包括:第一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三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三出气口;第一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一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一喷淋孔;第二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四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通过气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第二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二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二喷淋孔。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上可拆卸的连接有两块对向设置的连接板,多根所述导流管连接在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导流管为圆柱管,所述导流管包括中部的主体段以及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导流管的外径,所述连接段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当所述导流管的两端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板连接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主体段的端面限位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模块还包括用于将废气均匀导流的废气扩散板,在所述冷凝组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废气扩散板;所述废气扩散板包括第一通气板和第二通气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框体,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接;/n两块第一导向板,对向设置在所述外框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所述第一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一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以及/n两块第二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所述第二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四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n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框体,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接;
两块第一导向板,对向设置在所述外框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所述第一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一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以及
两块第二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所述第二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四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三导向板;
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三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气道;
所述第三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五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六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六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四导向板;
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所述第四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四导气道,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五导气道;
所述第四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七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八端口,所述第七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八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所述第五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九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小于所述第十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槽,在所述第二导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槽连接的连接端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向板上设置有凸条,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凸条上,所述连接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条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连接槽的两端为用于所述连接端头滑入的端口。


6.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废气扩散部件以及冷凝净化装置,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用于输入废气的第一进气口和用于输出废气的第二出气口,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上,用于将废气均匀导入所述冷凝净化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
隔离件,包括外壳体以及贯穿连接在所述外壳体上的多根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延出在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迈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