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13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驱动片通过弹性结构连接从动片,在驱动片旋转过程中,通过半轴阻挡从动片的旋转,弹性结构保持并积累对从动片的弹性作用力,直到驱动片转至特定位置,半轴旋转,允许从动片在弹性作用下带动主轴旋转,以突然释放的方式,保证了每次从动片释放时候的力度和速度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可用于双电源产品的手动操作机构或自动操作机构,通过简单操作的无关人力的所述储能式操作机构,使得动触头的分合速度由弹性结构的作用力决定,而不依赖于对机构的操作速度,切换电源时,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是可控的,不需要断开前端电源或后端负载,便于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
本技术涉及双电源转换开关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
技术介绍
双电源转换开关(ATSE)是一种常见的低压配电元件,用于二个电源之间的转换,以保证对负载的连续供电。即当一个正常使用的电源故障时,双电源转换开关自动切换至另一个与之相联接的备用电源。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分为电动操作机构和手动操作机构。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使用电动操作机构来控制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切换,但是在电动操作机构发生故障或者需要维修等的时候,就需要使用手动操作机构来进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切换。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操作机构又分为有关人力操作和无关人力操作两种方式。现有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手动操作机构几乎都是有关人力操作的,即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的运动速度是与移动动触头的手动操作机构的操作速度相关联的。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在做手动操作时,必须先断开其前端电源或后端负载,否则由于手动操作的速度不稳定,导致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是不可控的,这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现有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可能给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且无关人力的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即动触头的分合速度是由其储能机构决定的,而不依赖于所述操作机构的操作速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结构,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上部可旋转固定两根半轴,每根半轴的侧面包括一平部,所述平部与圆弧部光滑连接,所述平部所在的半径短于所述圆弧部所在的半径;所述支架下部设有一旋转孔,一主轴可旋转地插于所述旋转孔;一驱动片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所述驱动片上,正对所述半轴,开有一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的弧形槽道,所述半轴插入所述弧形槽道;所述主轴还固定连接一从动片,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低于所述平部,但高于所述圆弧部的最低点;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与所述半轴之间设有绕固定点可旋转的锁扣,所述锁扣的上端可从下方通过朝下的所述平部,但受阻于所述圆弧部;所述驱动片与所述从动片通过弹性结构连接,所述弹性结构驱动所述从动片跟随所述驱动片转动。优选地,所述半轴的侧面固定连接一推杆,所述弧形槽道包括靠近所述旋转孔的下沿,所述推杆的自由端落于所述下沿上移动;所述下沿的两端,各自设有所述弧形槽道的内部平滑凸起的突出部、和向所述主轴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更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一杆部,所述杆部的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平部与所述圆弧部的交界处,沿所述平部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杆部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一重物。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平部为平面,所述重物落于所述突出部时,所述平部转动朝下、面对所述锁扣的上端。优选地,所述弹性结构包括弹簧。更优选地,所述弹性结构包括两根弹簧,从两侧分别同侧连接所述从动片和所述驱动片。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驱动片包括左右两翼,所述从动片为十字结构,包括横杆十字交叉固定竖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同侧的一翼通过弹簧连接。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驱动片为扇形结构,扇形的中间固定设有一驱动柱;所述主轴上可转动连接两十字杆,所述十字杆通过弹簧连接,相互联动,所述驱动柱位于两个所述十字杆的上支杆之间,至少一个所述十字杆弹性连接所述从动片。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十字杆与所述从动片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片的两侧。优选地,所述平部是由以所述旋转孔的中心为圆心的一段弧线构成的曲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驱动片通过弹性结构连接从动片,在驱动片旋转过程中,通过半轴阻挡从动片的旋转,弹性结构保持并积累对从动片的弹性作用力,直到驱动片转至特定位置,半轴可以旋转,允许从动片在弹性作用下旋转,带动主轴旋转,从而以突然释放的方式,保证了每次从动片释放时候的力度和速度总是保持一致。本技术的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可以用于双电源产品的手动操作机构或自动操作机构,通过简单操作的无关人力的所述储能式操作机构,使得动触头的分合速度由弹性结构的作用力决定,而不依赖于对机构的操作速度,使得切换电源时,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是可控的,处于可允许范围内,不需要断开前端电源或后端负载,便于操作人员操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锁扣结构的立体图。图中:1-支架、2-驱动片、21-弧形槽道、211-突出部、212-凹陷部、22-驱动柱、31-推杆、32-半轴、33-锁扣、41-第一十字杆、42-第二十字杆、412-弹簧、5-主轴、7-从动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式储能操作机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的支架1,所述支架1优选为左右对称形状。所述支架1的下部设有一旋转孔,一主轴5插入至所述旋转孔中可旋转。所述支架1上,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可转动地连接一驱动片2,所述驱动片2的平面与所述支架1的平面,优选为大致平行。而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主轴5也可旋转地穿过所述驱动片2。所述驱动片2优选为左右对称结构,尤其优选为一扇形结构,所述主轴5可转动地插入至扇形的圆心处。并且,所述支架1的平面上部,优选为同一高度,还可旋转地固定两根分开的半轴32,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述半轴32为类似圆柱体结构,但是侧面有一部分包括一平部,所述平部与圆弧部光滑连接,但所述平部所在的半径要短于所述圆弧部的半径,即相比于所述弧部,所述平部更平坦,且优选为一平面。尤其是,所述平部位于所述圆弧部与所述半轴的旋转轴之间。所述驱动片2上,正对所述半轴32,开有一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的弧形槽道21,所述弧形槽道21包括靠近所述旋转孔的下沿和离开所述旋转孔的上沿。所述半轴32就插入于所述弧形槽道21中,并且当所述驱动片2绕所述主轴5转动时,所述弧形槽道21则沿所述半轴32滑动。在一个更佳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上部可旋转固定两根半轴,每根半轴的侧面包括一平部,所述平部与圆弧部光滑连接,所述平部所在的半径短于所述圆弧部所在的半径;/n所述支架下部设有一旋转孔,一主轴可旋转地插于所述旋转孔;/n一驱动片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所述驱动片上,正对所述半轴,开有一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的弧形槽道,所述半轴插入所述弧形槽道;/n所述主轴还固定连接一从动片,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低于所述圆弧部的最低点;/n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与所述半轴之间设有绕固定点可旋转的锁扣,所述锁扣的上端可从下方通过朝下的所述平部,但受阻于所述圆弧部;/n所述驱动片与所述从动片通过弹性结构连接,所述弹性结构驱动所述从动片跟随所述驱动片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上部可旋转固定两根半轴,每根半轴的侧面包括一平部,所述平部与圆弧部光滑连接,所述平部所在的半径短于所述圆弧部所在的半径;
所述支架下部设有一旋转孔,一主轴可旋转地插于所述旋转孔;
一驱动片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所述驱动片上,正对所述半轴,开有一以所述旋转孔为圆心的弧形槽道,所述半轴插入所述弧形槽道;
所述主轴还固定连接一从动片,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低于所述圆弧部的最低点;
所述从动片的上端与所述半轴之间设有绕固定点可旋转的锁扣,所述锁扣的上端可从下方通过朝下的所述平部,但受阻于所述圆弧部;
所述驱动片与所述从动片通过弹性结构连接,所述弹性结构驱动所述从动片跟随所述驱动片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轴的侧面固定连接一推杆,所述弧形槽道包括靠近所述旋转孔的下沿,所述推杆的自由端落于所述下沿上移动;所述下沿的两端,各自设有所述弧形槽道的内部平滑凸起的突出部、和向所述主轴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操作的旋转式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包括一杆部,所述杆部的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平部与所述圆弧部的交界处,沿所述平部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杆部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一重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锐
申请(专利权)人:德布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