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芯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开孔拉线架,该侧开孔拉线架包括进料线筒、拉线机构以及设于进料线筒一侧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置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与壳体活动连接,所述延伸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滑轮;所述壳体靠近进料线筒的一侧设有用于供产品线穿过的进料口,所述拉线机构设于壳体内;所述进料线筒用于缠绕产品线,所述滑轮用于承载产品线,所述拉线机构用于将进料口处引入的产品线拉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开孔拉线架,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开孔拉线架
本技术涉及线芯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侧开孔拉线架。
技术介绍
绞线是以绞合单线绕绞线轴等角速度旋转和绞线匀速前进运动实现的。常用的有铜、铝两种,铜、铝线可以绞制成各种不同规格截面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线电缆的导线电芯。适用于工作频率较高,单股线材的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损耗过大的场合。使用绞线可以使运行温度降低,相比同截面积的单股线,绞线拥有更高的机械性、柔韧性。目前的绞线在绞合完成后,需要进行拉线操作消除应力才能进行使用,否则容易绞线引起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目前的拉线大多由人力操作拉力弓进行,从拉力弓进入拉线机构的上方,无法保证拉力的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开孔拉线架,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包括进料线筒、拉线机构以及设于进料线筒一侧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置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与壳体活动连接,所述延伸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滑轮;所述壳体靠近进料线筒的一侧设有用于供产品线穿过的进料口,所述拉线机构设于壳体内;所述进料线筒用于缠绕产品线,所述滑轮用于承载产品线,所述拉线机构用于将进料口处引入的产品线拉直。其中,所述侧开孔拉线架还包括横移驱动机构以及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于壳体,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延伸杆连接;所述横移驱动机构设于延伸杆,所述滑轮设置于横移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其中,所述横移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或伺服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为伺服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拉线机构包括第一螺纹轮组和第二螺纹轮组,所述第一螺纹轮组和第二螺纹轮组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螺纹轮;所述第一螺纹轮组的两个螺纹轮之间设置有第一放线件,所述第一放线件阵列设置有多个第一放线槽;所述第二螺纹轮组的两个螺纹轮之间设置有第二放线件,所述第二放线件阵列设置有多个第二放线槽。其中,所述第一放线件可拆卸设置有第一放线盖,所述第一放线盖用于遮挡第一放线槽;第二放线件可拆卸设置有第二放线盖,所述第二放线盖用于遮挡第二放线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使用延伸杆和滑轮改变产品线的进料方向,并通过将进料口开始在壳体的侧面,从而使得产品线从壳体的侧面进入壳体内的拉线机构,由拉线机构对产品线进行拉伸,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放线件和第一放线盖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第二放线件和第二放线盖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进料线筒--1,拉线机构--2,第一螺纹轮组--21,第二螺纹轮组--22,第一放线件--23,第一放线槽--24,第二放线件--25,第二放线槽--26,第一放线盖--27,第二放线盖--28,壳体--3,进料口--31,延伸杆--4,滑轮--41,横移驱动机构--42,升降驱动机构--4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或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包括进料线筒1、拉线机构2以及设于进料线筒1一侧的壳体3,所述壳体3的顶端设置有延伸杆4,所述延伸杆4的一端与壳体3活动连接,所述延伸杆4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滑轮41;所述壳体3靠近进料线筒1的一侧设有用于供产品线穿过的进料口31,所述拉线机构2设于壳体3内;所述进料线筒1用于缠绕产品线,所述滑轮41用于承载产品线,所述拉线机构2用于将进料口31处引入的产品线拉直。具体的,所述侧开孔拉线架还包括横移驱动机构42以及升降驱动机构43,所述升降驱动机构43设于壳体3,所述升降驱动机构43的输出端与延伸杆4连接;所述横移驱动机构42设于延伸杆4,所述滑轮41设置于横移驱动机构42的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横移驱动机构42以及升降驱动机构43,控制横移驱动机构42以及升降驱动机构43驱动滑轮41进行横移和升降,从而改变产品线从进料线筒1引出的产品线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入线角度,从而应对需要不同拉力的产品线。优选的,为了保证滑轮41横移和升降的稳定性,横移驱动机构42为直线电机或伺服控制系统,而升降驱动机构43为伺服控制系统,其他起到相同或相似作用的系统,皆属于本实施例的记载范围,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所述拉线机构2包括第一螺纹轮组21和第二螺纹轮组22,所述第一螺纹轮组21和第二螺纹轮组22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螺纹轮;所述第一螺纹轮组21的两个螺纹轮之间设置有第一放线件23,所述第一放线件23并列设置有多个第一放线槽24;所述第二螺纹轮组22的两个螺纹轮之间设置有第二放线件25,所述第二放线件25并列设置有多个第二放线槽26。第一螺纹轮组21和第二螺纹轮组22均通过电机驱动实现转动,从而带动产品线沿着第一螺纹轮组21和第二螺纹轮组22上的螺纹对产品线进行缠绕拉直;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放线槽24以及第二放线槽26,使得产品线在相邻的螺纹轮之间拉直时可以分开,防止再次拉到一起。同时,优选的,还可以把第一放线槽24以及第二放线槽26进行如下设置:把进线端的宽度设置为小于出线端的宽度,从而实现了把产品线越来越细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线槽24和第二放线槽26均为三端开口的结构,所述第一放线件23可拆卸设置有第一放线盖27,所述第一放线盖27用于遮挡第一放线槽24;第二放线件25可拆卸设置有第二放线盖28,所述第二放线盖28用于遮挡第二放线槽26。通过设置第一放线盖27和第二放线盖28,可以避免产品线在拉直过程中从第一放线槽24或第二放线槽26上脱落。综上,本实施例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具有以下效果: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使用延伸杆4和滑轮41改变产品线的进料方向,并通过将进料口31开始在壳体3的侧面,从而使得产品线从壳体3的侧面进入壳体3内的拉线机构2,由拉线机构2对产品线进行拉伸,解决了拉力无法平衡的问题。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线筒(1)、拉线机构(2)以及设于进料线筒(1)一侧的壳体(3),所述壳体(3)的顶端设置有延伸杆(4),所述延伸杆(4)的一端与壳体(3)活动连接,所述延伸杆(4)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滑轮(41);/n所述壳体(3)靠近进料线筒(1)的一侧设有用于供产品线穿过的进料口(31),所述拉线机构(2)设于壳体(3)内;所述进料线筒(1)用于缠绕产品线,所述滑轮(41)用于承载产品线,所述拉线机构(2)用于将进料口(31)处引入的产品线拉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线筒(1)、拉线机构(2)以及设于进料线筒(1)一侧的壳体(3),所述壳体(3)的顶端设置有延伸杆(4),所述延伸杆(4)的一端与壳体(3)活动连接,所述延伸杆(4)的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滑轮(41);
所述壳体(3)靠近进料线筒(1)的一侧设有用于供产品线穿过的进料口(31),所述拉线机构(2)设于壳体(3)内;所述进料线筒(1)用于缠绕产品线,所述滑轮(41)用于承载产品线,所述拉线机构(2)用于将进料口(31)处引入的产品线拉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孔拉线架还包括横移驱动机构(42)以及升降驱动机构(43),所述升降驱动机构(43)设于壳体(3),所述升降驱动机构(43)的输出端与延伸杆(4)连接;所述横移驱动机构(42)设于延伸杆(4),所述滑轮(41)设置于横移驱动机构(42)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开孔拉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驱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明,李耀东,王飞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缔网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