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齿轮室壳体,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发电机安装塔子、气泵安装处、凸轮轴安装处、喷油泵安装处、空调安装孔、惰轮轴安装处和动转泵安装处,壳体的正面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壳体的背面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壳体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本方案使得齿轮室壳体的重量在降低的同时,齿轮室壳体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室壳体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齿轮室壳体。
技术介绍
齿轮室壳体是柴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之一,齿轮室壳体是用于发动机齿轮安装固定的壳体,主要起到保护、减震和降噪等作用。现有的齿轮室壳体通常是由铸铁材质制成,由于铁的强度较大,故采用铁材质制成的齿轮室壳体不易变形、断裂和损坏,齿轮室壳体的使用寿命较长。但是,由于铁的密度较大,故单位体积的齿轮室壳体的重量较大,这样导致了齿轮室壳体比较重,不利于减轻整车的重量,不符合现目前的节能减排要求。虽然通过降低齿轮室壳体材质的密度能够降低齿轮室的整体质量,但是密度较低的材质的强度一般也比较低,齿轮室壳体的使用寿命得不到保证,因此现目前齿轮室壳体的重量较低和齿轮室壳体的强度较高不能兼得,在使齿轮室壳体重量较低的同时还要保证齿轮室壳体的强度仍是研发的主要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室壳体,以使得齿轮室壳体的重量在降低的同时,齿轮室壳体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齿轮室壳体,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发电机安装塔子、气泵安装处、凸轮轴安装处、喷油泵安装处、空调安装孔、惰轮轴安装处和动转泵安装处,壳体的正面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壳体的背面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壳体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方案中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故单位面积的齿轮室壳体的重力能够得以降低,利于减轻整车的重量,符合现目前的节能减排要求。同时,由于壳体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均设有多个加强筋,加强筋具有提高强度的作用,三个面上的加强筋对壳体同时进行加固,从而使得整个齿轮室壳体的强度能够得到提高。由此,通过本方案,使得齿轮室壳体的重量在降低的同时,齿轮室壳体的强度也得到了保证。进一步,壳体的材质为铝。铝的材质较轻,且来源比较广泛。进一步,惰轮轴安装处和喷油泵安装处之间的边缘交界处为A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均同时位于A处。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对静强度计算发现,齿轮室壳体的最大主应力值为44.9MPa,远远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同时A处的应力较其他位置略大,说明此处的强度需要适当加强,同时该位置的加强筋不宜取消,因此本方案通过在A处同时设置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使得A处的加强效果较好,避免了齿轮室壳体在A处容易断裂、损坏的现象。进一步,气泵安装处的下方设有B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均同时位于B处。在研发过程中,通过模态计算结果显示,B处为容易损坏的部位,B处为需要加强的区域,故该位置的加强筋不应该被取消。因此,本方案通过在B处同时设置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使得B处的加强效果较好,避免了齿轮室壳体在B处容易断裂、损坏的现象。进一步,喷油泵安装处的下方设有C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均同时位于C处。在研发过程中,通过模态计算结果显示,C处为容易损坏的部位,C处为需要加强的区域,故该位置的加强筋不应该被取消。因此,本方案通过在C处同时设置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使得C处的加强效果较好,避免了齿轮室壳体在C处容易断裂、损坏的现象。进一步,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一体成型设置。由此,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一体成型设置,第三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连接在一起,受力均匀,加强效果更好。进一步,多个第一加强筋相互交叉,多个第二加强筋相互交叉。由此,第一加强筋相互交叉的部位、第二加强筋相互交叉的部位比较坚硬,受力强度较大,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加强效果更好。进一步,壳体侧面的顶部上设有油腔和出油孔,出油孔贯穿壳体的侧面,出油孔与油腔之间设有倾斜设置的油道,油道的高端与油腔连通,油道的低端与出油孔连通,出油孔上插有堵塞,堵塞上设有用于将油道堵住的封堵部。油腔中用于存放液态的润滑油,堵塞用于插在出油孔中,当堵塞插在出油孔中时,堵塞上的封堵部将油道堵住,这样油腔中的润滑油不会通过油道流出。当需要对齿轮室中的齿轮进行润滑时,将堵塞从出油孔上拔下,封堵部不再将油道堵住,油腔中的润滑油通过油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到出油孔中,润滑油从出油孔中向下流入到齿轮上,从而能够对齿轮室中的齿轮进行润滑,当润滑完毕后,直接再将堵塞插入到出油孔中,使得封堵部将油道堵住即可。由此,通过本方案,齿轮室壳体上可自身容纳一定容量的润滑油,并且无需将齿轮室壳体拆卸便可对齿轮室中的齿轮进行润滑,操作简单方便。油道倾斜设置,相比横向设置的油道,更容易使得润滑油向下流动。进一步,封堵部为环形,封堵部具有弹性。由于封堵部的形状为环形,故当将堵塞插入到出油孔时,封堵部均会将油道堵住,不用担心封堵部是否与油道相对。由于封堵部为弹性,故封堵部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将油道密封的更好。进一步,油腔上盖设有盖子,盖子的边沿上设有密封垫。由此,盖子可将油腔盖住,可避免润滑油从油腔中溢出。密封垫用于提高盖子与油腔之间的密封性,能够防止润滑油从油腔和盖子之间的间隙中漏出。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齿轮室壳体的正视图;图2为实施例1中一种齿轮室壳体的正面立体图;图3为实施例1中一种齿轮室壳体的背面立体图;图4为实施例2中一种齿轮室壳体的正视图;图5为实施例2中壳体侧面上设有油腔、油道等部位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动转泵安装处1、气泵安装处2、凸轮轴安装处3、惰轮轴安装处4、喷油泵安装处5、空调安装孔6、第一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8、第三加强筋9、堵塞10、油腔11、盖子12、油道13、封堵部14。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图3所示:一种齿轮室壳体,包括壳体,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本实施例中壳体的材质优选为铝合金,铝材料为ADC12,杨氏模量为70000MPa,泊松比为0.33。壳体上设有发电机安装塔子、气泵安装处2、凸轮轴安装处3、喷油泵安装处5、空调安装孔6、惰轮轴安装处4和动转泵安装处1。结合图1和图2所示,壳体的正面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7,若干第一加强筋7之间相互交叉设置,结合图3所示,壳体的背面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8,若干第二加强筋8之间相互交叉设置,结合图2和图3所示,壳体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9,若干第三加强筋9沿壳体侧面的宽度方向分布,第三加强筋9与第二加强筋8之间一体成型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壳体上设有多个使螺栓穿过的固定孔,多个第一加强筋7的端部聚焦在固定孔上,多个第二加强筋8的端部也聚焦在固定孔上,从而使得固定孔处的强度较大,避免拧紧螺栓时,螺栓将固定孔处压坏。本实施例中的齿轮室壳体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对静强度计算发现,该齿轮室壳体的最大主应力值为44.9MPa,远远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同时A处应力较其他位置略大,说明A处需要适当加强,同时该位置的加强筋不宜取消。同时,模态计算结果发现,图中的B处和C处为薄弱区域,故B处和C处均为需要加强的区域,故该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室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发电机安装塔子、气泵安装处、凸轮轴安装处、喷油泵安装处、空调安装孔、惰轮轴安装处和动转泵安装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正面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壳体的背面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壳体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所述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室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发电机安装塔子、气泵安装处、凸轮轴安装处、喷油泵安装处、空调安装孔、惰轮轴安装处和动转泵安装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正面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壳体的背面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壳体的侧面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所述壳体的密度小于铸铁的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轴安装处和喷油泵安装处之间的边缘交界处为A处,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均同时位于A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安装处的下方设有B处,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均同时位于B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轮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泵安装处的下方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百吉四兴压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