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042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属于排水技术领域,包括:筒体,筒体的相对两端贯通,分别为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筒体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水口;拍门,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出水口所在端的筒壁上,用于封盖第一出水口;挡水板,位于筒体内,可滑动封盖于第二出水口上;连动杆,连动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拍门的内侧面和挡水板铰接,挡水板通过连动杆的传动随拍门的翻转而滑动;当拍门封盖第一出水口时,挡水板滑离第二出水口,当拍门翻转并解除对第一出水口的封盖时,挡水板滑动至第二出水口上并封盖第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雨污水切换装置,通过拍门的启闭带动挡水板运动,从而实现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的连动控制,达到雨污分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
本技术属于排水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城乡大量存在雨污混流水排入河涌的状况下,从源头上实现雨、污水完全分流后再收集及排出存在工期长和造价高的难题,暂时难以完全实现。为了快速减少排入河涌的污水量,一般在混流排水管上增设临时截污设施,将非降雨时段的污水截流到临近的污水收集管道上,现阶段采取的截污设施有截污堰、截污槽和截污井,即在原混流管、渠上形成局部雍高或降低,在堰体或槽体侧面将混流水接到附近的污水收集管网,非雨期的污水即被截流到污水管网内,而在降雨期水量加大后,雨污混流水翻过堰体或截污槽,仍从原混流管、渠内排入河涌。现有截污设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在排污管口缺少一个连动控制装置,降雨期的混流水在排入河涌的同时,通过排污管也大量进入到污水收集管网中,而污水管网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区域的雨污混流水大量进入管网,就会抬高整体管网的水位,地势较低洼区域的污水就会排泄不畅,甚至会倒流,大量雨污混流水甚至造成井盖冒水,污染地面,而管网末端污水处理厂的来水量超过设计负荷,污水浓度降低,造成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困难,甚至再溢流进入河涌,污染下游河道。现有截污井也有在排污管口设闸控制水量的,但因缺乏与混流管降雨来水量的连动关系,需要另外由人工操作闸门的开、闭,其开、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大大降低,特别是在降雨天需要人工到分散的截污井现场去操作闸门开、闭是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因此,混流管现有截污设计的雨污水切换是缺失的,雨污混流水大量进入污水管网的危害极大,治理、运营、维护也非常困难,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整体的治污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截污设施因缺乏与混流管降雨来水量的连动导致需要人工操作而造成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大降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贯通,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筒体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筒体内部连通的第二出水口;拍门,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所在端的筒壁上,用于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挡水板,位于所述筒体内,并可滑动封盖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上;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拍门的内侧面和所述挡水板铰接,所述挡水板通过所述连动杆的传动随所述拍门的翻转而滑动;当所述拍门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时,所述挡水板滑离所述第二出水口,当所述拍门翻转并解除对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封盖时,所述挡水板滑动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上并封盖所述第二出水口。进一步地,所述雨污水切换装置还包括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筒体的延伸方向固定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内壁上,并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挡水板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进一步地,所述连动杆与所述拍门的转动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拍门的另一端。进一步地,所述雨污水切换装置还包括延时复位装置,所述延时复位装置设置于所述拍门上。进一步地,所述拍门上设置有用以供人工操作所述拍门关闭的操纵杆。本技术提供的雨污水切换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往自然水体的雨水排放口通过拍门控制开闭,通往污水管路的污水排放口通过挡水板控制开闭,并且拍门与挡水板通过连动杆实现连动,可以实现雨水排放口处于开启状态的同时污水排放口处于关闭状态或者雨水排放口处于关闭状态的同时污水排放口处于开启状态,达到雨污分流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水切换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中:1、筒体;2、拍门;3、挡水板;4、连动杆;5、导轨;6、操纵杆;100、入水口;110、第一出水口;120、第二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雨污水切换装置,包括筒体1、拍门2、挡水板3和连动杆4,筒体1的相对两端贯通,其相对两端分别为入水口100和第一出水口110,筒体1底部开设有与之内部连通的第二出水口120,来自现有混流管的水通过入水口100进入该雨污水切换装置,筒体1相对于入水口100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水口110,第一出水口110与通往自然水体的管路相连,第二出水口120与通往污水处理厂的管路相连;拍门2一端转动连接于筒体1的位于第一出水口110所在端的筒壁上,当拍门2翻转到一极限位置时,拍门2完全封盖于第一出水口110,当拍门2翻转到另一极限位置时,拍门2未封盖第一出水口110,此时第一出水口110的开口足以让水流顺畅通过。拍门2的翻转由筒体1内的水压决定,当现有混流管内因降雨来水增大,导致筒体1内水压力升高时,拍门2被水压力打开,当筒体1内水压减小到一定值时,拍门2自动关闭;挡水板3设置在筒体1的底部,挡水板3是可滑动的,当挡水板3滑动到一极限位置时,第二出水口120被挡水板3完全封堵,水流无法通过第二出水口120,当挡水板3滑动至到另一极限位置时,第二出水口120未被挡水板3封盖,水流可通过;连动杆4一端与拍门2的内侧面铰接,该内侧面为拍门1上朝向第一出水口110的面,另一端与挡水板3铰接,这样拍门2在翻转的过程中,通过连动杆4带动挡水板3滑动。当拍门2封盖第一出水口110时,挡水板3滑离第二出水口120,当拍门2由于筒体1内水压增高而翻转并解除对第一出水口110的封盖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体,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贯通,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筒体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筒体内部连通的第二出水口;/n拍门,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所在端的筒壁上,用于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n挡水板,位于所述筒体内,并可滑动封盖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上;/n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拍门的内侧面和所述挡水板铰接,所述挡水板通过所述连动杆的传动随所述拍门的翻转而滑动;/n当所述拍门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时,所述挡水板滑离所述第二出水口,当所述拍门翻转并解除对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封盖时,所述挡水板滑动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上并封盖所述第二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贯通,所述筒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筒体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筒体内部连通的第二出水口;
拍门,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所在端的筒壁上,用于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
挡水板,位于所述筒体内,并可滑动封盖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上;
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拍门的内侧面和所述挡水板铰接,所述挡水板通过所述连动杆的传动随所述拍门的翻转而滑动;
当所述拍门封盖所述第一出水口时,所述挡水板滑离所述第二出水口,当所述拍门翻转并解除对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封盖时,所述挡水板滑动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上并封盖所述第二出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文胡黎明郭先友马涛梁建博刘环程洪涛龚程程李敏崔振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