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其中,包括电动机,包括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转子托架等部件,转子套设在转子托架上;减速装置,包括第二机壳、支架与差速机构等部件;中间传动轴配置在转子轴的内腔里,其左端部与差速机构连接;转子轴仅由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其输出端设有的输入齿轮设于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且抵近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安设在支架上;第二机壳还具有延伸至转子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第二轴承安设在第一凸台里;转子托架固接在转子轴的尾端。通过将第一轴承设于输入齿轮的外侧,实现了转子轴两端支撑,第一轴承维修更换时不需要拆卸转子,转子套设在转子托架上且转子托架固接在转子轴的尾端,改善了可装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驱动传动
,尤其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同轴式的电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通常包括电动机,以及其中的差速器与电动机同轴配置的减速装置,转子轴为中空轴,且由于减速装置配置在电动机的一侧,因此还设有一穿过转子轴的内腔里的中间传动轴。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转子轴一端制有输入小齿轮,且沿着转子轴依次安设有左轴承,转子和右轴承,由于左轴承装配在输入小齿轮和转子之间,出现故障时须将转子拆下后才能拆换左轴承,故可维修性较差;中空的转子轴壁厚较薄,设置轴肩和键槽困难,故转子与转子轴的连接方式必须特别选择,因此可装配性较差;中空的转子轴壁厚较薄且较长,故可制造性较差;同轴式电驱动装置的轴向长度受到严格限制,以保证与车轮连接的传动轴的角度不至于过大,故难以匹配轴向长度较大的大功率电动机。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同轴式电驱动装置,能够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改善了可装配性、可维修性、可制造性或者能够匹配轴向长度较长的电动机的同轴式的电驱动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装置,其主要特点是,包括: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第一机壳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托架上,所述定子同轴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侧;减速装置,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和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机壳与所述第三机壳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与差速机构;中间传动轴,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所述转子轴为中空轴;所述中间传动轴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差速机构连接,所述右端部由所述第三轴承支撑在所述第一机壳上;所述转子轴的两端分别由且仅由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支撑,所述转子轴的输出端设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且抵近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安设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机壳还具有延伸至所述转子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二轴承安设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腔里;所述转子托架固接在所述转子轴的尾端。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凸台延伸至所述转子的轴向中间位置,所述第二轴承抵近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部安设。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机壳具有延伸至所述转子托架的内腔里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三轴承安设在所述第二凸台的内腔里。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二凸台延伸至所述转子托架的侧壁,所述第三轴承抵近所述第二凸台的顶部安设。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所述右端部在轴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一机壳的轮廓。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机壳还具有圆柱部,所述定子安设在所述圆柱部内。根据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还包括差速机构轴承,所述差速机构轴承抵近所述第一轴承安设在所述支架上。本技术的电驱动装置,通过将第一轴承从位于输入齿轮与转子之间移动到输入齿轮的外侧,使转子轴实现了两端支撑,在第一轴承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更换时不需要拆卸转子,改善了可维修性,而且转子轴的壁厚不再受到第一轴承内径的限制而可以增大,转子轴与转子的连接方式不需要特别选择,也因此改善了可装配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电驱动装置10电动机11定子12转子13转子轴131输入齿轮14第一轴承15第二轴承16第三轴承17第一机壳171第二凸台172圆柱部18转子托架20减速装置21第二机壳211第一凸台22第三机壳23支架24差速机构25差速机构轴承30中间传动轴301左端部302右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应理解,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电驱动装置100,包括:电动机10,包括定子11、转子12、转子轴13、第一轴承14、第二轴承15、第三轴承16、第一机壳17和转子托架18,转子12套设在转子托架18上,定子11同轴配置在转子12的外侧;减速装置20,包括第二机壳21、第三机壳22、设置在由第二机壳21与第三机壳22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23与差速机构24;中间传动轴30,具有左端部301和右端部302;转子轴13为中空轴;中间传动轴30配置在转子轴13的内腔里,左端部301与差速机构24连接,右端部302由第三轴承16支撑在第一机壳17上;转子轴13的两端分别由且仅由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支撑,转子轴13的输出端设有输入齿轮131,输入齿轮131设于第一轴承14与转子12之间且抵近第一轴承14,第一轴承14安设在支架23上;第二机壳21还具有延伸至转子12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211,第二轴承15安设在第一凸台211的内腔里;转子托架18固接在转子轴13的尾端。该技术的电驱动装置100通过将现有技术中位于输入齿轮13与转子12之间的第一轴承移动到输入齿轮131的外侧,使转子轴13实现了两端支撑,第一轴承14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更换时不需要拆卸转子,改善了可维修性;转子12套设在转子托架18上并将转子托架18固接在转子轴13的尾端,改善了可装配性;第二轴承15安设在延伸到转子12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211的内腔里,缩短了转子轴13的轴向长度,降低了中空的转子轴13的加工难度。第一凸台211延伸至转子12的轴向中间位置,第二轴承15抵近第一凸台211的顶部安设。如此使得转子轴13的轴向长度减少了一半,大大降低了中空的转子轴13的加工难度。第一机壳17具有延伸至转子托架18的内腔里的第二凸台171,第三轴承16安设在第二凸台171的内腔里。为了缩短电驱动装置100的轴向长度,在第一机壳17上设置延伸至转子托架18的内腔里的第二凸台171,并将第三轴承16安设在第二凸台171的内腔里。第二凸台171延伸至转子托架18的侧壁,第三轴承16抵近第二凸台171的顶部安设。第二凸台171的高度、第一凸台211的高度和转子托架18的侧壁厚度,以及适当的间隙分割了定子11的总轴向长度,如此可以使得电驱动装置100的轴向长度进一步缩短。中间传动轴30的右端部302在轴向上不超出第一机壳17的轮廓。由于第二凸台171延伸到了转子托架18的内腔里,且第三轴承16也移动到了该内腔里,故中间传动轴30的右端部302也移动到第一机壳17的轮廓里,缩短了电驱动装置100的轴向长度,车辆适配性更好。在匹配轴向长度较长的电动机10时,由于右端部302缩入第一机壳17的轮廓里,因此电动机10的轴向长度的增加可以被抵消,从而可以匹配大功率的电动机10。电动机10的第一机壳17还具有圆柱部172,定子11安设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第一机壳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托架上,所述定子同轴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侧;/n减速装置,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和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机壳与所述第三机壳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与差速机构;/n中间传动轴,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n所述转子轴为中空轴;/n所述中间传动轴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差速机构连接,所述右端部由所述第三轴承支撑在所述第一机壳上;/n所述转子轴的两端分别由且仅由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支撑,所述转子轴的输出端设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且抵近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安设在所述支架上;/n所述第二机壳还具有延伸至所述转子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二轴承安设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腔里;/n所述转子托架固接在所述转子轴的尾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第一机壳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托架上,所述定子同轴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侧;
减速装置,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和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机壳与所述第三机壳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与差速机构;
中间传动轴,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
所述转子轴为中空轴;
所述中间传动轴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差速机构连接,所述右端部由所述第三轴承支撑在所述第一机壳上;
所述转子轴的两端分别由且仅由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支撑,所述转子轴的输出端设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且抵近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安设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第二机壳还具有延伸至所述转子的内腔里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二轴承安设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腔里;
所述转子托架固接在所述转子轴的尾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华红,夏承钢,孙江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