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9894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固定板、上安装板及上成型块,上成型块下端开设有若干上成型腔,下模包括下固定板、下安装板及下成型块,下成型块上端开设有若干下成型腔,模具开设有与成型腔及下成型腔连通的注塑流道;下安装板上端开设有下容纳槽,上安装板下端开设有上容纳槽,上容纳槽将上安装板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上容纳槽和下容纳槽内共同设置有将插头连接的连接杆,连接杆开设有插接槽。通过设置连接杆将多个插头进行连接,之后将连接杆与插头同时置于模具内,此时不再需要一个个对插头进行上料和下料,从而减少了模具停机的时间,增加了插头生产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电源插头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在内壳外面包覆一层PVC材质的保护壳,而保护壳通常是通过注塑成型的。在注塑时将连接有端子和电线的内壳置于注塑模具的型腔内,之后上模和下模合模进行注塑,注塑完成之后再将生产完成的插头从模具内取出。在注塑时通常会将多个插头同时进行注塑,而将插头放入模具内和从模具内取出都需要人工进行,此时放入和取出插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此时会增加模具停机的时间,降低插头生产的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减少在取出插头和放置插头时花费的时间,提升插头注塑生产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固定板、设置于上固定板下端的上安装板及连接于上安装板下端的上成型块,所述上成型块下端开设有若干上成型腔,所述下模包括下固定板、连接于下固定板上端的下安装板及设置于下安装板上端的下成型块,所述下成型块上端开设有若干下成型腔,所述上成型腔分别与下成型腔连通并对插头进行成型,所述模具开设有与上成型腔及下成型腔连通的注塑流道;所述下安装板上端开设有与下成型腔连通的下容纳槽,所述下容纳槽将下安装板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安装板下端开设有与上成型腔连通的上容纳槽,所述上容纳槽将上安装板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容纳槽和下容纳槽内共同设置有将插头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靠近上成型腔及下成型腔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插置端子的插接槽,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同时与上容纳槽及下容纳槽的内壁贴合,所述下成型块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下半部的下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槽与下成型腔连通,所述上成型块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上半部的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与上成型腔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注塑时事先将插头的端子插入插接槽内,之后将连接杆置于下容纳槽内,使插头的内壳分别置于两个下成型腔内,此时不在需要一个个放入插头内壳,从而减少了模具停机的时间,增加了加工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塑流道包括主流道和若干分流道,所述下安装板上端开设有若干第一下流动槽,所述上安装板下端开设有若干第一上流动槽,所述第一下流动槽及第一上流动槽合模形成主流道,所述下成型块上端开设有第二下流动槽,所述上成型块下端开设有若干第二上流动槽,所述的第二下流动槽与第二上流动槽合模形成分流道,所述上成型腔分别与多个第二上流动槽连接,且第二上流动槽分别位于其连接的上成型腔的两侧,所述下成型腔分别与多个第二下流动槽连接,且第二下流动槽分别位于其连接的下成型腔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塑时熔化的塑料同时从下成型腔的两侧进入下成型腔和上成型腔内,此时熔化的塑料不易在下成型腔或者上成型腔的一侧堆积,使成型的产品的质量不易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流道将模具外壁贯穿的一端远离下限位槽及上限位槽,所述连接杆上端开设有若干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均开设有第三下流动槽,所述第三下流动槽两端与第二下流动槽连通,所述上安装板下端固定有将连接槽填满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下端开设有与第三下流动槽配合的第三上流动槽,所述第三上流动槽两端与第二上流动槽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主流道的开口设置于模具远离下连接槽及上连接槽的一侧,在将熔化的塑料通入模具内时不会对电线产生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容纳槽远离下成型块的侧壁开设有下楔形面,所述下楔形面上端朝向远离下成型块的位置倾斜,所述下楔形面与连接杆侧壁贴合,所述上容纳槽远离上成型块的侧壁开设有上楔形面,所述上楔形面下端朝向远离上成型块的方向倾斜,所述上楔形面与连接杆侧壁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楔形面和下楔形面分别增大了上容纳槽及下容纳槽的开口的面积,从而使连接杆插入下容纳槽的过程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容纳槽底面开设有若干定位槽,所述连接杆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插置于定位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槽和定位块的配合对连接杆置于下容纳槽内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不再需要人工去调节连接杆置于下容纳槽内的相对位置,从而使连接杆的定位过程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靠近下成型块的侧壁开设有更换槽,所述更换槽将连接杆上下两端面贯穿,所述更换槽内可拆卸连接有插接块,所述插接槽开设于插接块靠近下成型块的端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槽产生磨损导致插头无法固定时,直接将插接块进行更换,此时不易出现插头从连接杆上掉落的情况,使插头的上料和下料过程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插接块与连接杆的连接处,所述定位块上端与插接块下端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块对卡接块与连接杆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不再需要人工限定插接块与连接杆的相对位置,从而使插接块的更换过程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成型块上端固定连接有紧固块,所述紧固块靠近下连接槽的端面贯穿有与下连接槽连通的紧固槽,所述紧固槽将紧固块上端贯穿,电线置于所述紧固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紧固槽增加了电线脱离下连接槽所需要移动的距离,从而使电线不易从下连接槽内脱出,在合模时电线不易发生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槽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与电线外壁抵接且产生变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垫对电线产生挤压,从而增大了电线与弹性垫之间的摩擦力,使电线不易在紧固槽内产生移动,从而使电线在注塑过程中不易产生损坏。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连接杆将多个插头进行连接,之后将连接杆与插头同时置于模具内,此时不再需要一个个对插头进行上料和下料,从而减少了模具停机的时间,增加了插头生产加工的效率;2、利用紧固块上开设的紧固槽对电线的位置进行限定,同时利用弹性垫进一步进行限定,使电线不易产生移动,从而在注塑加工时电线不易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下模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上模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连接杆与插头连接结构的示意图。附图说明:1、上模;11、上固定板;12、上安装板;121、上安装槽;122、上容纳槽;1221、上楔形面;123、第一上流动槽;13、上成型块;131、上成型腔;132、上限位槽;133、第二上流动槽;134、避空槽;14、连接块;141、第三上流动槽;2、下模;21、下固定板;22、下安装板;221、下安装槽;222、下容纳槽;2221、下楔形面;2222、定位槽;223、第一下流动槽;23、下成型块;231、下成型腔;232、下限位槽;233、第二下流动槽;234、紧固块;2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上固定板(11)、设置于上固定板(11)下端的上安装板(12)及连接于上安装板(12)下端的上成型块(13),所述上成型块(13)下端开设有若干上成型腔(131),所述下模(2)包括下固定板(21)、连接于下固定板(21)上端的下安装板(22)及设置于下安装板(22)上端的下成型块(23),所述下成型块(23)上端开设有若干下成型腔(231),所述上成型腔(131)分别与下成型腔(231)连通并对插头进行成型,所述模具开设有与上成型腔(131)及下成型腔(231)连通的注塑流道;所述下安装板(22)上端开设有与下成型腔(231)连通的下容纳槽(222),所述下容纳槽(222)将下安装板(22)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安装板(12)下端开设有与上成型腔(131)连通的上容纳槽(122),所述上容纳槽(122)将上安装板(12)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容纳槽(122)和下容纳槽(222)内共同设置有将插头连接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靠近上成型腔(131)及下成型腔(23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插置端子的插接槽(351),所述连接杆(3)的侧壁同时与上容纳槽(122)及下容纳槽(222)的内壁贴合,所述下成型块(23)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下半部的下限位槽(232),所述下限位槽(232)与下成型腔(231)连通,所述上成型块(13)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上半部的上限位槽(132),所述上限位槽(132)与上成型腔(13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上固定板(11)、设置于上固定板(11)下端的上安装板(12)及连接于上安装板(12)下端的上成型块(13),所述上成型块(13)下端开设有若干上成型腔(131),所述下模(2)包括下固定板(21)、连接于下固定板(21)上端的下安装板(22)及设置于下安装板(22)上端的下成型块(23),所述下成型块(23)上端开设有若干下成型腔(231),所述上成型腔(131)分别与下成型腔(231)连通并对插头进行成型,所述模具开设有与上成型腔(131)及下成型腔(231)连通的注塑流道;所述下安装板(22)上端开设有与下成型腔(231)连通的下容纳槽(222),所述下容纳槽(222)将下安装板(22)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安装板(12)下端开设有与上成型腔(131)连通的上容纳槽(122),所述上容纳槽(122)将上安装板(12)相互远离的两端面贯穿,所述上容纳槽(122)和下容纳槽(222)内共同设置有将插头连接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靠近上成型腔(131)及下成型腔(23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插置端子的插接槽(351),所述连接杆(3)的侧壁同时与上容纳槽(122)及下容纳槽(222)的内壁贴合,所述下成型块(23)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下半部的下限位槽(232),所述下限位槽(232)与下成型腔(231)连通,所述上成型块(13)上端开设有放置电线上半部的上限位槽(132),所述上限位槽(132)与上成型腔(13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流道包括主流道和若干分流道,所述下安装板(22)上端开设有若干第一下流动槽(223),所述上安装板(12)下端开设有若干第一上流动槽(123),所述第一下流动槽(223)及第一上流动槽(123)合模形成主流道,所述下成型块(23)上端开设有第二下流动槽(233),所述上成型块(13)下端开设有若干第二上流动槽(133),所述的第二下流动槽(233)与第二上流动槽(133)合模形成分流道,所述上成型腔分别与多个第二上流动槽(133)连接,且第二上流动槽(133)分别位于其连接的上成型腔(131)的两侧,所述下成型腔(231)分别与多个第二下流动槽(233)连接,且第二下流动槽(233)分别位于其连接的下成型腔(23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插头的高效注塑模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坤李剑峰张新安李炳
申请(专利权)人:益模钢模五金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