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929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38
一种新型针灸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因经验不足手部抖动的问题;包括上下轴向的圆台形底座,圆台形底座后端设有上下轴向的连接杆,连接杆上端同轴设有弧形且径向截面为半圆形的左连杆,左连杆上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右连杆,右连杆与左连杆的径向截面可组成圆形,右连杆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套筒,套筒内设有前后轴向且可左右转动的连接轴,连接轴后端贯穿套筒且设有上下轴向的夹具,夹具包括前夹爪与后夹爪,前夹爪右端与后夹爪铰接连接,前夹爪与后夹爪相对端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两个定位槽可组成圆形;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A new acupunc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针灸装置
本技术涉及针灸科辅助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针灸装置。
技术介绍
针法和灸法统称为针灸,针灸针穿刺治疗是中医临床治疗时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待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法对医护人员的经验要求比较高,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针法治疗时,手可能会发生抖动导致无法准确进行扎针,从而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针灸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因经验不足手部抖动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上下轴向的圆台形底座,圆台形底座后端设有上下轴向的连接杆,连接杆上端同轴设有弧形且径向截面为半圆形的左连杆,左连杆上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右连杆,右连杆与左连杆的径向截面可组成圆形,右连杆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套筒,套筒内设有前后轴向且可左右转动的连接轴,连接轴后端贯穿套筒且设有上下轴向的夹具,夹具包括前夹爪与后夹爪,前夹爪右端与后夹爪铰接连接,前夹爪与后夹爪相对端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两个定位槽可组成圆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设置圆台形底座、插块、活塞头及滑槽,使本装置可迅速稳定的固定,设有左连杆、转环与右连杆,便于医护人员调节套筒的高度,同时设有涡轮蜗杆机构、连接杆及夹具,使本装置可根据患者的需求调节夹具的角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剖切右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剖切主视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套筒与夹具的局部剖切主视轴测图。图5是本技术图4中A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图4中B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6给出,包括上下轴向的圆台形底座1,圆台形底座1后端设有上下轴向的连接杆2,连接杆2上端同轴设有弧形且径向截面为半圆形的左连杆3,左连杆3上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右连杆4,右连杆4与左连杆3的径向截面可组成圆形,右连杆4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套筒5,套筒5内设有前后轴向且可左右转动的连接轴8,连接轴8后端贯穿套筒5且设有上下轴向的夹具,夹具包括前夹爪9与后夹爪10,前夹爪9右端与后夹爪10铰接连接,前夹爪9与后夹爪10相对端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11,两个定位槽11可组成圆形。为了使连接轴8可转动,所述的连接轴8前端同轴固定有蜗轮6,套筒5内转动连接有与蜗轮6啮合的蜗杆7,蜗杆7右端贯穿套筒5且同轴设有转柄21。为了便于圆台形底座1的固定,所述的圆台形底座1下侧同轴开设有开口向下的空腔12,圆台形底座1上侧同轴开设有与空腔12连通的通槽13,通槽13内设有可上下移动且与其侧壁紧密贴合的活塞头14。为了使活塞头14可上下移动,所述的活塞头14外缘面上开设有位于其右侧且前高后低的滑槽15,圆台形底座1上端开设有位于其右侧且开口向上的摆动槽16,摆动槽16内滑动连接有下端插入滑槽15内的插块17,插块17可在滑槽15内移动。为了对活塞头14的位置进行限制,所述的圆台形底座1上端开设有位于其左侧且开口向上的限位槽18,限位槽18内滑动连接有与活塞头14固定连接的限位块19。为了使右连杆4可上下移动,所述的左连杆3上端转动连接有转环20,转环20与右连杆4螺纹连接。为了固定夹具闭合时的位置,所述的前夹爪9后端开设有位于定位槽11左方且开口向后的卡槽22,后夹爪10前端设有可插入卡槽22内的卡扣23。为了便于夹具的张开,所述的前夹爪9左端面上铰接有推块24,推块24右侧位于卡槽22内且可与卡扣23接触,前夹爪9后端开设有位于定位槽11右方且开口向后的放置槽25,放置槽25内设有弹簧片26,弹簧片26后端面可与后夹爪10前端面接触。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圆台形底座1放在平滑的平面上,向右转动插块17,插块17下端沿摆动槽16向右转动,由于滑槽15位置前高后低,随着插块17向右摆动,插块17带动活塞头14向上移动,活塞头14带动限位块19向上摆动,由于活塞头14与通槽13紧密贴合,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使圆台形底座1固定在平面上;将圆台形底座1固定后,逆时针转动转环20,转环20经螺纹连接带动右连杆4向下移动,右连杆4带动套筒5向下移动,当套筒5调节到合适的高度时停止转动转环20,此时由于螺纹连接的自锁性,右连杆4的位置被固定;当套筒5调节到合适的高度后若需要调节夹具的角度,顺时针转动转柄21,转柄21带动蜗杆7顺时针转动,同时蜗杆7带动蜗轮6顺时针转动,蜗轮6经连接轴8带动夹具向左摆动,当夹具调动到合适位置时,停止转动转柄21,此时由于蜗轮6蜗杆7的单向传动,夹具的位置被固定,若需要向右摆动夹具,逆时针转动转柄21,转柄21带动夹具向右摆动;当夹具的位置被固定后,沿定位槽11插入针灸针,通过定位槽11的限制使针灸针不会摆动,当医护人员将针灸针插入患者体内后,向右推动推块24,推块24带动卡扣23向右移动,随着卡扣23向右移动,在弹簧片26的作用下后夹爪10沿铰接处向后摆动,后夹爪10带动卡扣23向后移动,并使卡扣23移出卡槽22内,此时解除对针灸针的限位;当解除对针灸针的限位后,顺时针转动插块17,插块17带动活塞头14向下移动,使圆台形底座1从患者身体上脱落,此时向前移动后夹爪10,后夹爪10沿铰接处向前摆动,当卡扣23插入卡槽22内时,停止移动后夹爪10,此时后夹爪10对弹簧片26进行挤压,使夹具恢复到初始状态,重复上述操作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设置圆台形底座、插块、活塞头及滑槽,使本装置可迅速稳定的固定,设有左连杆、转环与右连杆,便于医护人员调节套筒的高度,同时设有涡轮蜗杆机构、连接杆及夹具,使本装置可根据患者的需求调节夹具的角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圆台形底座(1),其特征在于,圆台形底座(1)后端设有上下轴向的连接杆(2),连接杆(2)上端同轴设有弧形且径向截面为半圆形的左连杆(3),左连杆(3)上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右连杆(4),右连杆(4)与左连杆(3)的径向截面可组成圆形,右连杆(4)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套筒(5),套筒(5)内设有前后轴向且可左右转动的连接轴(8),连接轴(8)后端贯穿套筒(5)且设有上下轴向的夹具,夹具包括前夹爪(9)与后夹爪(10),前夹爪(9)右端与后夹爪(10)铰接连接,前夹爪(9)与后夹爪(10)相对端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11),两个定位槽(11)可组成圆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圆台形底座(1),其特征在于,圆台形底座(1)后端设有上下轴向的连接杆(2),连接杆(2)上端同轴设有弧形且径向截面为半圆形的左连杆(3),左连杆(3)上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右连杆(4),右连杆(4)与左连杆(3)的径向截面可组成圆形,右连杆(4)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套筒(5),套筒(5)内设有前后轴向且可左右转动的连接轴(8),连接轴(8)后端贯穿套筒(5)且设有上下轴向的夹具,夹具包括前夹爪(9)与后夹爪(10),前夹爪(9)右端与后夹爪(10)铰接连接,前夹爪(9)与后夹爪(10)相对端分别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11),两个定位槽(11)可组成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轴(8)前端同轴固定有蜗轮(6),套筒(5)内转动连接有与蜗轮(6)啮合的蜗杆(7),蜗杆(7)右端贯穿套筒(5)且同轴设有转柄(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台形底座(1)下侧同轴开设有开口向下的空腔(12),圆台形底座(1)上侧同轴开设有与空腔(12)连通的通槽(13),通槽(13)内设有可上下移动且与其侧壁紧密贴合的活塞头(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灸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慧娟樊建丽张燕云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