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8864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和角度盘,角度盘顶部设水平仪,角度盘圆心处转动连接有引导管,引导管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中空设置、且外管管壁上设第一缺隙槽,内管可旋转式设置在外管内,内管管壁上设第二缺隙槽,穿刺针活动插设在内管内;角度盘下方设置有底座,底座两端设有侧杆,侧杆水平布置、且垂直于底座,侧杆中部与底座端部相接,侧杆两端均设有具有磁性的圆形垫片,圆形垫片下方还配套设有调节垫片;角度盘的盘面、穿刺针的针身、底座上均分别设置有刻度。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胸背部穿刺装置,能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穿刺深度、角度和穿刺路径不好控制的问题,能有效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提高手术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CT引导下的胸背部穿刺装置。
技术介绍
CT引导下神经毁损术是一种在CT引导下对胸、腰部相关神经进行精准定位穿刺,并予以射频热凝、酒精及阿霉素注射等物理、化学方法毁损病变神经,治疗疼痛疾病的非血管介入技术。因CT能在二维平面上,清晰显示椎体大小、形态、各关键解剖结构位置,能明确显示与临近血管、神经等的良好解剖关系,可精确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脊髓、胸壁等,从而大大提高了介入操作的安全性、成功率和准确率,在确保精确定位靶神经、靶组织的同时有效避免气胸、血胸、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目前相关手术实际穿刺过程中主要依靠医生的目测、手感和经验判断,无法精确掌握穿刺深度、角度以及入路过程中出现的针道偏移,增加病患苦痛和手术风险。长期以来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限制了上述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能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穿刺深度、角度和穿刺路径不好控制的问题,能有效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提高手术成功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和半圆形的角度盘,所述角度盘的顶部设置有水平仪,所述角度盘的圆心处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沿角度盘径向布置、且引导管在所述角度盘盘面范围内可旋转设置,所述引导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所述阻尼转轴固定连接,外管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内管,所述外管中空设置、且外管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缺隙槽,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内管沿外管周向可旋转式设置,所述内管的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二缺隙槽,所述穿刺针活动插设在所述内管内;所述角度盘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两端设置有侧杆,所述侧杆水平布置、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侧杆的中部与所述底座端部固定相接,侧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具有磁性的圆形垫片,所述圆形垫片下方还配套设置有具有磁性的调节垫片;所述角度盘的盘面、穿刺针的针身、底座上均分别设置有刻度。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内管远离阻尼转轴的一端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转动内管的拨珠。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底座上刻度的精度为0.1mm。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引导管比所述穿刺针短10~15cm。更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调节垫片远离圆形垫片的一面为硅胶面。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胸背部穿刺装置,在角度盘的顶端设置水平仪,利用水平仪判断角度盘是否处在水平位置,利用阻尼转轴实现引导管在角度盘盘面范围内旋转,可快速调节角度,并通过引导管的空心结构对穿刺针的穿刺路径进行限定,设置外管和内管,并在外管和内管的轴向均开设缺隙槽,穿刺时错开内、外管的缺隙槽,保证穿刺针顺利进入,穿刺结束后,转动内管的缺隙槽,使内、外管的缺隙槽对准,实现胸背部穿刺装置的脱出;之后利用带有刻度的穿刺针从引导管内穿过,通过穿刺针上标识的刻度判断穿刺深度;本技术提供的胸背部穿刺装置,可有效保证穿刺针的角度、进针深度以及保证穿刺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离,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穿刺深度、角度和穿刺路径不好控制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胸背部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调节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角度盘;11.阻尼转轴;2.水平仪;3.底座;31.侧杆;32.圆形垫片;33.调节垫片;331.硅胶面;4.外管;41.第一缺隙槽;5.内管;51.第二缺隙槽;52.拨珠;53.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3所示,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和半圆形的角度盘1,角度盘1的顶部设置有水平仪2,角度盘1的圆心处通过阻尼转轴11转动连接有引导管,引导管沿角度盘1径向布置、且引导管在角度盘1盘面范围内可旋转设置,引导管包括外管4和内管5,外管4的一端与阻尼转轴11固定连接,外管4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内管5,外管4中空设置、且外管4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缺隙槽41,内管5套设在外管4内、且内管5沿外管4周向可旋转式设置,内管5的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二缺隙槽51,穿刺针活动插设在内管5内;角度盘1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3,底座3两端设置有侧杆31,侧杆31水平布置、且垂直于底座3,侧杆31的中部与底座3端部固定相接,侧杆31的两端均设置有具有磁性的圆形垫片32,圆形垫片32下方还配套设置有具有磁性的调节垫片33,调节垫片33远离圆形垫片32的一面为硅胶面331,硅胶面接触人体皮肤,硅胶面具有防滑和防垫的作用,能为患者提供较好的使用体验;同时由于人体后背并不是完全平坦的,利用调节垫片与圆形垫片相吸附垫高调整,以使装个装置呈水平状态,同时磁性的垫片在使用时不容易丢失,使用更加方便;角度盘1的盘面、穿刺针的针身、底座3上均分别设置有刻度。内管5远离阻尼转轴11的一端设置有挡圈53,挡圈53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转动内管5的拨珠52,挡圈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管从外管内向下滑出,同时在挡圈上设置一个拨珠,在穿刺完成后,转动拨珠,使内管上的第二缺隙槽与外管上的第一缺隙槽对准,即可将整个穿刺装置从缺隙槽中取出。具体实施时,角度盘采用半径为半圆形的量角器制成,引导管长6cm,比待穿刺的穿刺针短10~15cm(可以配备21cm和16cm的穿刺针使用),由于胸神经根、胸部交感神经节、腰交感神经节穿刺深度一般是5~15cm,为保证穿刺到位,穿刺针的长度比引导管长10~15cm。底座3上刻度的精度为0.1mm。CT引导下穿刺实际上就是在二位平面上,在电脑上测量好角度、距离之后进行的穿刺。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将角度盘放在穿刺的地方,通过水平仪判断角度盘处在水平位置(可通过增加调节垫片调节),之后调节引导管角度,将其放置在测量好的角度上,将带有刻度的穿刺针从引导管的内管中穿过,通过穿刺针上标识的长度,判断穿刺深度,并能较好地保证穿刺针的角度和穿刺路径,保证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离;当穿刺完成后,向外转动内管上的拨珠,使内管上的第二缺隙槽与外管上的第一缺隙槽对准,将整个胸背部穿刺装置由对准的缺隙槽处取下即可。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技术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和半圆形的角度盘,所述角度盘的顶部设置有水平仪,所述角度盘的圆心处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沿角度盘径向布置、且引导管在所述角度盘盘面范围内可旋转设置,所述引导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所述阻尼转轴固定连接,外管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内管,所述外管中空设置、且外管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缺隙槽,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内管沿外管周向可旋转式设置,所述内管的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二缺隙槽,所述穿刺针活动插设在所述内管内;所述角度盘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两端设置有侧杆,所述侧杆水平布置、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侧杆的中部与所述底座端部固定相接,侧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具有磁性的圆形垫片,所述圆形垫片下方还配套设置有具有磁性的调节垫片;所述角度盘的盘面、穿刺针的针身、底座上均分别设置有刻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背部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和半圆形的角度盘,所述角度盘的顶部设置有水平仪,所述角度盘的圆心处通过阻尼转轴转动连接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沿角度盘径向布置、且引导管在所述角度盘盘面范围内可旋转设置,所述引导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一端与所述阻尼转轴固定连接,外管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内管,所述外管中空设置、且外管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缺隙槽,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内管沿外管周向可旋转式设置,所述内管的管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二缺隙槽,所述穿刺针活动插设在所述内管内;所述角度盘的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两端设置有侧杆,所述侧杆水平布置、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侧杆的中部与所述底座端部固定相接,侧杆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昕李昌熙张井浪成信之吴海生李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