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储氢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437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冷储氢罐,包括: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所述内层瓶体设置在所述中层瓶体内,所述内层瓶体设置在所述外层瓶体内;所述内层瓶体用于存储液态氢,所述内层瓶体外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内侧为第一真空绝热层,所述外层瓶体的内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外侧为第二真空绝热层。设置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从而在内层瓶体与中层瓶体之间组成第一真空绝热层,在外层瓶体和中层瓶体之间组成第二真空绝热层,通过多层瓶体和多级真空绝热层降低了液氢泄露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储氢罐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低温气体存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冷储氢罐。
技术介绍
目前液氢储氢罐采用大多采用单层的绝热保温方式进行储藏,但由于单层绝热,因此存在泄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储氢罐,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泄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储氢罐,包括: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所述内层瓶体设置在所述中层瓶体内,所述中层瓶体设置在所述外层瓶体内;所述内层瓶体用于存储液态氢,所述内层瓶体外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内侧为第一真空绝热层,所述外层瓶体的内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外侧为第二真空绝热层;所述中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之间为第一稳压腔;所述外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之间为第二稳压腔;所述内层瓶体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内层瓶体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一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所述第一稳压腔内的温度及所述第一真空绝热层的外侧温度;所述第二稳压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二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二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第二稳压腔内的温度及第二真空绝热层外侧的温度。可选的,所述内层瓶体和所述中层瓶体上设置第一瓶口阀,所述第一瓶口阀贯穿所述内层瓶体的瓶壁和所述中层瓶体的第一内壁。可选的,所述中层瓶体和所述外层瓶体上设置第二瓶口阀,所述第二瓶口阀贯穿所述中层瓶体的第一外壁和所述外层瓶体的第二内壁;可选的,所述外层瓶体上设置第三瓶口阀,所述第三瓶口阀贯穿所述外层瓶体的第二外壁,当泄露至第二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时,第三瓶口阀周边的温度降低,减少因内外温度差从第三瓶口阀向外泄露氢气。可选的,所述第一瓶口阀和所述第二瓶口阀设置在储氢罐的不同侧上。可选的,所述第二瓶口阀和所述第三瓶口阀设置在储氢罐的不同侧上。可选的,所述第一瓶口阀、第二瓶口阀和第三瓶口阀均为电控阀。可选的,所述第一瓶口阀和第二瓶口阀上均设置无线信号接收器。可选的,所述设置在第一瓶口阀的无线信号接收器与中层瓶体及外层瓶体电连接,所述设置在第二瓶口阀的无线信号接收器与外层瓶体电连接。可选的,所述内层瓶体的瓶壁为单层;和/或所述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均采用不锈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设置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从而在内层瓶体与中层瓶体之间组成第一真空绝热层,在外层瓶体和中层瓶体之间组成第二真空绝热层,通过多层瓶体和多级真空绝热层降低了液氢泄露的风险。通过设置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并在中层瓶体和第一稳压腔之间设置瓶口阀,在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之间设置瓶口阀,当内层瓶体的液态氢泄露时,依次通过瓶口阀进入第一稳压腔,然后再进入第二稳压腔,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为泄露的液态氢提供了存储空间,同时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内的液态氢吸热,从而降低储氢罐的温度,对储氢罐内部进行降温。在外层瓶体上设置的瓶口阀将第二稳压腔和外部连通,从而保证储氢罐的压力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避免后期使用时储氢罐内压力过大或过小,便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储氢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冷储氢罐的剖面示意图;附图说明:1-外层瓶体;101-第二外壁;102-第二内壁;2-中层瓶体;201-第一外壁;202-第一内壁;3-内层瓶体;4-第一瓶口阀;5-第二瓶口阀;6-第三瓶口阀;7-第二真空绝热层;8-第一真空绝热层;9-第二稳压腔;10-第一稳压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等用于只是单存的将相同的技术用语进行区分,并不对技术特征进行限定。如图1和图2所述,一种液冷储氢罐,包括:外层瓶体1、中层瓶体2和内层瓶体3,所述内层瓶体3设置在所述中层瓶体2内,所述中层瓶体2设置在所述外层瓶体1内;所述内层瓶体3用于存储液态氢,所述内层瓶体3外侧与所述中层瓶体2的内侧为第一真空绝热层8,所述外层瓶体1的内侧与所述中层瓶体2的外侧为第二真空绝热层7;所述中层瓶体2至少包括第一外壁201和第一内壁202,所述第一外壁201和第一内壁202之间为第一稳压腔10;但本实施例不限于第一外壁201和第一内壁202,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第一外壁201和第一内壁202之间设置中间壁层;所述外层瓶体1至少包括第二外壁101和第二内壁102,所述第二外壁101和第二内壁102之间为第二稳压腔9;但本实施例不限于第二外壁101和第二内壁102,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第二外壁101和第二内壁102之间设置中间壁层;所述内层瓶体3与所述第一稳压腔10连通,当内层瓶体3的液态氢泄露时,先泄露至第一稳压腔10,泄露至第一稳压腔10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第一稳压腔10的温度,实现第一真空绝热层8外侧温度的降低,减少进入到罐体内部的外界热量;所述第二稳压腔9与所述第一稳压腔10连通,泄露至第一稳压腔10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二稳压腔9,泄露至第二稳压腔9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第二稳压腔9的温度,同时降低第二真空绝热层7外侧的温度,同时降低第三瓶口阀周边的温度,减少因内外温度差从第三瓶口阀向外泄露氢气。本实施例中第一真空绝热层8和第二真空绝热层7为了隔绝外界的热量传导到内瓶中。目前液氢罐外层参考液化石油气或液化天然气,均是一层绝热层,液氢从罐体内释放出来后,会进入到一个外部稳压腔,而且管路外侧会因温度差等原因结冰结霜等,而本实施例中的液冷储氢罐通过设置两个稳压腔,当存储在内瓶中的液氢泄露到稳压腔时,泄露的液氢有液态到气态转化的过程中吸热的作用,从而降低稳压腔内的温度,并相应的降低第一真空绝热层和第二真空绝热层外层的温度,在罐体外做两个包裹的稳压腔,配合内部绝热层起到保持内瓶低温的作用。液态氢气主要的泄露点在瓶口接头等位置,因为该位置无法设置绝热层,所以本实施例中液冷储氢罐设置两层绝热层及两个稳压腔,将从瓶口阀接头处泄露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如果有泄漏也就直接进入稳压腔,而且周边环境温度仍很低,降低了其进一步的泄露量。罐体内设置两层稳压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阶段性吸热,起到对内部液氢低温绝热的要求,减少在开关关闭状态下,罐体内部液态氢气的泄露。目前的国行标及国际标准都允许液态氢气、天然气等有一个日蒸发率,而本实施例中液冷储氢罐希望将日蒸发率降低到最小。本实施例虽然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储氢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所述内层瓶体设置在所述中层瓶体内,所述中层瓶体设置在所述外层瓶体内;/n所述内层瓶体用于存储液态氢,所述内层瓶体外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内侧为第一真空绝热层,所述外层瓶体的内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外侧为第二真空绝热层;/n所述中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之间为第一稳压腔;/n所述外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之间为第二稳压腔;/n所述内层瓶体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内层瓶体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一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所述第一稳压腔内的温度及所述第一真空绝热层的外侧温度;/n所述第二稳压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二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二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第二稳压腔内的温度及第二真空绝热层外侧的温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储氢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瓶体、中层瓶体和内层瓶体,所述内层瓶体设置在所述中层瓶体内,所述中层瓶体设置在所述外层瓶体内;
所述内层瓶体用于存储液态氢,所述内层瓶体外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内侧为第一真空绝热层,所述外层瓶体的内侧与所述中层瓶体的外侧为第二真空绝热层;
所述中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之间为第一稳压腔;
所述外层瓶体至少包括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之间为第二稳压腔;
所述内层瓶体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内层瓶体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一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所述第一稳压腔内的温度及所述第一真空绝热层的外侧温度;
所述第二稳压腔与所述第一稳压腔连通,当第一稳压腔的液态氢泄露至第二稳压腔时,泄露至第二稳压腔的液态氢吸收热量降低第二稳压腔内的温度及第二真空绝热层外侧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储氢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层瓶体和所述中层瓶体上设置第一瓶口阀,所述第一瓶口阀贯穿所述内层瓶体的瓶壁和所述中层瓶体的第一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储氢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瓶体和所述外层瓶体上设置第二瓶口阀,所述第二瓶口阀贯穿所述中层瓶体的第一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晨邓威原诚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