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832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6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水运、港口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适应山区大水位差的浮码头接驳系统。该浮码头接驳系统的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框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之间的楼梯;多个平台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框架上;联系桥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和临水端,临岸端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临水端搭接在浮码头上;提升机构固定安装于直立式多层平台朝向浮码头的一侧,并与联系桥的临岸端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操作。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的有效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
本申请涉及水运、港口工程
,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适应山区大水位差的浮码头接驳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山区场地修建浮码头,受两岸山体及区域降水影响,场地位置河道水位变幅往往比较大。在山区场地修建浮码头时,可以选择单跨活动联系桥或多跨活动联系桥。选择采用单跨活动联系桥时,联系桥的临水端搭接在浮码头上,临岸端搭接在岸坡上,随水位不断变动需要人工频繁调节活动联系桥在岸坡的搭接位置,受活动联系桥位置变动影响,浮码头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大;当选择多跨活动联系桥时,联系桥的临水侧一跨向河道方向前伸的距离有限,当低水位时联系桥的坡度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综上所述,单跨活动联系桥虽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需要随水位变动调节搭接位置,需指派专人长期值守,且其平面位置总在变化,接驳平稳性及安全性较差;多跨活动联系桥不需专人值守调节,但其临水侧一跨向河道方向前伸的距离有限,难以适应大水位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浮码头接驳系统,该浮码头接驳系统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的有效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该浮码头接驳系统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联系桥、浮码头以及提升机构;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框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之间的楼梯;多个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联系桥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和临水端,所述临岸端搭接在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所述临水端搭接在所述浮码头上;所述提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朝向所述浮码头的一侧,并与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操作。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栈桥,所述固定栈桥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背离所述浮码头的一端对接。优选地,所述固定栈桥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顶部平台对接。优选地,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3~10个平台。优选地,多个所述平台之间等间隔设置。优选地,相邻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的间距为2m~3m。优选地,所述框架、所述平台和所述楼梯为一体结构。优选地,所述框架、所述平台和所述楼梯采用钢筋混凝土通过浇筑制成。优选地,所述楼梯倾斜设置在相邻的平台之间。优选地,所述提升机构为电动葫芦。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联系桥的临水端搭接在浮码头上,联系桥的临岸端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通过联系桥实现陆域和浮码头之间的有效连通;当水位升高或降低时,浮码头随水位上涨而升高且随水位下降而降低,联系桥的倾斜角度会随浮码头的高度变化而变化,联系桥可能处于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当搭接联系桥的平台被水淹没或联系桥的倾斜角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通过提升机构对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使临岸端搭接在合适高度的平台上,从而调节联系桥的倾斜状态以满足使用要求。由于直立式多层平台中设置有多个平台,并且平台之间间隔设置,因此,每个平台可以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采用上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可以减少调整联系桥连接位置的频次,还能适应大水位差变化;同时,在调整过程中,直立式多层平台固定不动,根据水位的高低可以通过提升机构随时调节联系桥的临岸端的高度,并且提升机构在对联系桥进行升降的过程中,联系桥的临岸端在垂直方向内移动,使得浮码头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小,具有性能安全可靠的特点。综上所述,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的有效连通。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直立式多层平台;2-联系桥;3-浮码头;4-提升机构;5-固定栈桥;6-岸坡;7-水位;11-框架;12-平台;13-楼梯;21-临岸端;22-临水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大水位差的浮码头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如图1结构所示,该浮码头接驳系统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1、联系桥2、浮码头3以及提升机构4;直立式多层平台1包括框架11、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12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12之间的楼梯13;如图1结构所示,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框架11可以固定安装于岸坡6上,框架11为多个平台12、楼梯13和提升机构4提供安装基础;多个平台12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框架11上,多个平台12之间平行设置,以使每个平台12能够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联系桥2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21和临水端22,临岸端21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其中一个平台12上,临水端22搭接在浮码头3上;联系桥2用于实现浮码头3与岸坡6的连通;临岸端21搭接的平台12高度需与浮码头3的高度相适应;提升机构4固定安装于直立式多层平台1朝向浮码头3的一侧,并与联系桥2的临岸端21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联系桥2的临岸端21进行升降操作。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联系桥2的临水端22搭接在浮码头3上,联系桥2的临岸端21搭接在直立式多层平台1的其中一个平台12上,通过联系桥2实现陆域和浮码头3之间的有效连通;当水位7升高或降低时,浮码头3随水位7上涨而升高且随水位7下降而降低,联系桥2的倾斜角度会随浮码头3的高度变化而变化,联系桥2可能处于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当搭接联系桥2的平台12被水淹没或联系桥2的倾斜角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通过提升机构4对联系桥2的临岸端21进行升降使临岸端21搭接在合适高度的平台12上,从而调节联系桥2的倾斜状态以满足使用要求。由于直立式多层平台1中设置有多个平台12,并且平台12之间间隔设置,因此,每个平台12可以兼顾一定高度的水位,采用上述直立式多层平台1可以减少调整联系桥2连接位置的频次,还能适应大水位差变化;同时,在调整过程中,直立式多层平台1固定不动,根据水位7的高低可以通过提升机构4随时调节联系桥2的临岸端21的高度,并且提升机构4在对联系桥2进行升降的过程中,联系桥2的临岸端21在垂直方向内移动,使得浮码头3的平面位置变化较小,具有性能安全可靠的特点。综上,上述浮码头接驳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大水位差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作为中转通道实现陆域和浮码头3的有效连通。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结构所示,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联系桥、浮码头以及提升机构;/n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框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之间的楼梯;多个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上;/n所述联系桥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和临水端,所述临岸端搭接在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所述临水端搭接在所述浮码头上;/n所述提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朝向所述浮码头的一侧,并与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操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码头接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立式多层平台、联系桥、浮码头以及提升机构;
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包括框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平台和固定连接于相邻平台之间的楼梯;多个所述平台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上;
所述联系桥包括相对设置的临岸端和临水端,所述临岸端搭接在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其中一个平台上,所述临水端搭接在所述浮码头上;
所述提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朝向所述浮码头的一侧,并与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对所述联系桥的临岸端进行升降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栈桥,所述固定栈桥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背离所述浮码头的一端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码头接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栈桥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直立式多层平台的顶部平台对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旺张玉彬刘胜东爱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