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827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它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0~0.15wt%、Si:0.85~0.95wt%、Mn:1.35~1.55wt%、Al:3.1~3.9wt%、P≤0.01wt%、S≤0.01wt%、W:0.1~0.3wt%、V:0.05~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专利技术引入无碳化物贝氏体钢,采用一种高硅、含铝的全新成分体系和生产工艺,全面革新了齿轮钢成分体系、金相组织,为新一代齿轮钢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齿轮钢自强化、免调质处理和近乎无变形的开创性结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轮钢及其生产方法,属于汽车零部件用钢(长材)及其生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中国已连续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2018年、2019年销量分别达到125.6万辆、120.6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销量50%以上。基于我国产业政策,中国以纯电动车(BEV)为主,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车取消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排气等系统,采用全新的电动化驱动模式,零部件服役新环境:高速、大扭矩,数据显示电动机转速、扭矩超过传统汽车发动机3倍,零部件服役环境更严苛。齿轮是精密的机械部件,通常需经锻造、切削加工成齿后再进行渗碳淬火,其制造、装配精度对振动、噪音以及轮齿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齿轮在工作时,长期受到变载荷的冲击力、接触应力、脉动弯曲应力及摩擦力等多种应力的作用,还受到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外来硬质点的研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极易损坏的零件,因此要求制造齿轮的齿轮钢有较高的强韧性、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当前,齿轮钢以中低碳合金钢为主,为提高齿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成形后的齿轮部件需经过调质处理(高温渗碳+淬火),不仅工艺流程长、能耗高(数据显示,齿轮调质工序费用占零部件加工费用的30%以上),并且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温度、时间,渗碳工艺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齿轮的性能,而热处理中难以把控的变形(淬火形成马氏体,导致体积膨胀引起宏观变形)更是制约了齿轮质量进一步提升。因此,性能更优异、成本更低廉且环境友好型的齿轮钢需求日益迫切。近年,高性能新型钢种研发出现了新的亮点,最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04年Bhadeshia等人发现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又称:超级贝氏体钢、纳米贝氏体钢等),其组织由细长的贝氏体铁素体和富碳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交替组成,贝氏体组织中的铁素体与母相呈半共格关系,低温转变带来的细晶组织以及铁素体内部的微细结构和高密度位错共同决定了钢的高强度;而残奥属于面心立方结构,其滑移系多,能缓解应力集中,属于软相,显著提高了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韧性。现有技术检索分析:齿轮钢主要是GB/T3077、GB/T5216或AISI、EN等标准中的固定牌号或进行成分微调,其热轧态组织:铁素体+珠光体;调质后组织:回火马氏体,C含量通常在0.15%~0.50%并含有一定量的Cr、Ni、Mo、V、W等。公开号CN10696793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20Cr2Ni4齿轮钢及其生产工艺,其在传统成分基础上,将Mo的质量百分含量调整为0.15~0.30%,以满足用户对淬透性、晶粒度、热强性等要求。公开号CN10056998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Cr-Mn-Ti齿轮钢的制备方法,在考虑确保齿轮钢强度和疲劳极限的角度,该专利是将传统20CrMnTiH%中Ti含量进行下调,调整为0.01~0.038%。公开号CN109972024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齿轮钢钢棒用钢及其制备方法和钢棒的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为:0.17%~0.24%C,0.85%~1.07%Mn,0.19%~0.30%Si,0.98%~1.10%Cr,0.05%~0.10%Mo,0.15%~0.25%Ni,0.01%~0.05%Al,≤0.02%P,≤0.02%S。公开号CN108531804涉及一种铝镇静齿轮钢及其硫化物形貌控制方法,其化学成分为:0.15%~0.25%C,0.40%~1.60%Mn,0.05%~0.40%Si,0.8%~2.0%Cr,0~0.60%Mo,0~2.00%Ni,0.015%~0.06%Al,≤0.015%P,0.015%~0.040%S,0.005%~0.040%Te,0.008%~0.015%[N],≤0.0015%T.0,≤0.25%Cu。当前,齿轮钢专利文献均是针对现有产品或工艺的改进,生产中均要通过调质处理并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齿轮钢面临的强韧性、变形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齿轮钢普遍存在的调质工序能耗大、淬火热处理变形控制难等不足;本专利技术引入无碳化物贝氏体钢,采用一种高硅、含铝的全新成分体系和生产工艺,全面革新了齿轮钢成分体系、金相组织,提供了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实现了齿轮钢自强化、免调质和近乎无变形的开创性结果。用自强化齿轮用钢制备的齿轮静音性、寿命等均超过25Cr2Ni4WA,降低了用户使用能耗和成本。同时,自强化齿轮用钢为新型金相组织---无碳化物贝氏体,其中作为软相的残奥在应力作用下,发生TRIP效应形成马氏体减少裂纹的产生(微观组织通过相变可实现微裂纹的自我修复),使得受力的区域强度变高、裂纹扩展收到抑制实现了自我强化,显著提高了齿轮使用寿命。同时,由于不存在淬火变形的问题(无调质工序),齿轮外形尺寸可以实现精准控制,提高了齿轮静音性、改善了受力状况并因此带来一系列优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0~0.15wt%、Si:0.85~0.95wt%、Mn:1.35~1.55wt%、Al:3.1~3.9wt%、P≤0.01wt%、S≤0.01wt%、W:0.1~0.3wt%、V:0.05~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2~0.15wt%、Si:0.90~0.95wt%、Mn:1.45~1.55wt%、Al:3.5~3.9wt%、P≤0.01wt%、S≤0.01wt%、W:0.2~0.3wt%、V:0.06~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再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3wt%、Si:0.93wt%、Mn:1.50wt%、Al:3.7wt%、P:0.005wt%、S:0.005wt%、W:0.25wt%、V:0.065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再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用钢的轧态性能达到:抗拉强度为1500MPa~1650MPa,屈服强度为1250MPa~1450MPa,断后延伸率为15%~30%,断面收缩率为50%~65%,冲击功为80J~100J。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根据上述化学成分按传统冶炼进行冶炼获得微观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其中,1)铸坯过程中,经加热炉加热后进行控轧控冷:精轧阶段温度控制在850℃~950℃区间,并以3~6S-1的变形速率,进行最后10%变形量的轧制,终轧温度≤850℃;2)轧后成品在缓冷坑,缓冷≥24h。本专利技术相关工作机理如下:C:碳是钢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对齿轮钢强度和塑性影响最显著。增加C含量会增加强度、降低韧性,延长无碳化物贝氏体相变时间,因此为平衡两者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不同,创新性采用了超低碳的成分体系,改变了传统齿轮钢主要依赖碳含量提高强度的现状。本专利技术碳含量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0~0.15wt%、Si:0.85~0.95wt%、Mn:1.35~1.55wt%、Al:3.1~3.9wt%、P≤0.01wt%、S≤0.01wt%、W:0.1~0.3wt%、V:0.05~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0~0.15wt%、Si:0.85~0.95wt%、Mn:1.35~1.55wt%、Al:3.1~3.9wt%、P≤0.01wt%、S≤0.01wt%、W:0.1~0.3wt%、V:0.05~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2~0.15wt%、Si:0.90~0.95wt%、Mn:1.45~1.55wt%、Al:3.5~3.9wt%、P≤0.01wt%、S≤0.01wt%、W:0.2~0.3wt%、V:0.06~0.07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碳化物贝氏体的自强化齿轮用钢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用钢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帆黄宗泽赵四新高加强张贤忠章军王维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