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机构、转向车轮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029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机构、转向车轮组件和车辆,其中转向机构包括:配合安装结构、驱动结构、减振器组件、轴承组件。配合安装结构的中部形成有配合隆起部;减振器底座的顶部形成有安装槽,配合隆起部可转动的配合在安装槽内,连接柱穿过配合隆起部以与驱动结构连接,且驱动结构驱动减振器组件转动;第一轴承设置在配合隆起部与安装槽之间,第二轴承设置在配合隆起部与连接柱之间,以使减振器组件能够相对于配合安装结构转动。该转向机构的布置位置不受限,并且占用的布置空间更小,更便于布置在车身上,且可驱动车轮进行独立转向,以有效增大车轮的转动角度,从而增加车轮的转向行驶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转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机构、转向车轮组件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机构、转向车轮组件和车辆。
技术介绍
传统车辆中常用的转向机构形式为:转向器内齿条运动拉动转向器两端转向横拉杆运动,转向横拉杆将力传递到车轮上,实现转向功能,其中,转向器总成安装到车架上,并且由转向横拉杆拉动车轮运动,因此,不仅车轮的布置位置受限,而且整个转向机构占用的空间较大,布置较为不方便,且车轮转向受转向横拉杆的限制而只具有固定的转动角度范围且范围偏小,并且每个车轮不能够进行独立转向,从而影响了车辆的转向性能,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的布置位置不受限,并且占用的布置空间更小,更便于布置在车身上,且可驱动车轮进行独立转向,以有效提升车辆的转向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向机构,包括:配合安装结构,所述配合安装结构的中部形成有配合隆起部;驱动结构和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上端具有减振器底座,所述减振器底座的顶部形成有安装槽,所述配合隆起部可转动的配合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具有向上伸出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配合隆起部以与所述驱动结构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配合隆起部间隙配合,且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减振器组件绕所述连接柱的轴线转动;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与所述安装槽之间,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与所述连接柱之间,以使所述减振器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配合安装结构转动。进一步,所述配合安装结构包括:本体部以及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安装槽突出的所述配合隆起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轴圈限位套设在所述配合隆起部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轴圈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限位配合,所述内轴圈的顶壁与所述本体部止抵压紧,所述外轴圈的底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止抵压紧。进一步,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连接柱上且压紧在与所述连接柱配合的紧固螺母与所述配合隆起部的底壁之间。进一步,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夹设有弹簧垫片。进一步,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连接柱花键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驱动结构适于驱动所述减振器组件整周转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机构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的布置位置不受限,并且占用的布置空间更小,更便于布置在车身上,且可驱动车轮进行独立转向,以有效增大车轮的转动角度,从而增加车轮的转向行驶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转向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向车轮组件,包括上述的转向机构以及车轮,所述车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减振器组件上,该转向车轮组件可进行车轮的独立转向,以有效提升车辆的转向性能。进一步,所述减振器组件包括:两侧减振臂,所述车轮连接在两侧的所述减振臂之间。进一步,所述车轮包括:轮毂电机以及轮胎,所述轮胎套设在所述轮毂电机上,所述轮毂电机可转动的连接在两侧的所述减振臂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车轮组件,该车辆的转向性能以及通过性更好。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车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车轮组件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转向机构,1-驱动结构,2-减振器组件,3-配合安装结构,4-轴承组件,41-第一轴承,21-安装槽,31-配合隆起部,32-本体部,411-内轴圈,412-外轴圈,22-连接柱,42-第二轴承,5-紧固螺母,6-弹簧垫片,1000-转向车轮组件,200-车轮,23-减振臂,201-轮毂电机,202-轮胎,24-减振器底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10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100可以包括:驱动结构1、减振器组件2、配合安装结构3和轴承组件4。如图1-图3所示,配合安装结构3适于与车身固定,以将整个转向车轮组件通过配合安装结构3固定在车身上,从而实现转向车轮组件1000与车身之间的稳定连接,进而保证了车辆转向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配合安装结构3的中部形成有配合隆起部31,减振器组件2的上端具有减振器底座24,减振器底座24的顶部形成有安装槽21,配合隆起部31可转动的配合在安装槽21内,以实现配合安装结构3与减振器组件2之间的稳定配合。并且,采用配合隆起部31与安装槽21配合安装的形式还可使转向机构100的整体结构更紧凑,且占用的布置空间更少。进一步,安装槽21内具有向上伸出的连接柱22,连接柱22穿过配合隆起部31以与驱动结构1连接,连接柱22与配合隆起部31间隙配合,且驱动结构1驱动减振器组件2绕连接柱22的轴线转动。具体地,配合隆起部31的底壁上开设有过孔,连接柱22适于穿过过孔以与驱动结构1连接,其中,连接柱22与过孔之间存在间隙,以避免连接柱22与过孔发生干涉而影响连接柱22的正常转动,由于减振器组件2上适于连接有车轮200,因此,在驱动结构1驱动减振器组件2转动的同时即可带动车轮200转动,以形成可以独立转向的车轮200转向单元,以便于通过驱动结构1提供驱动力以带动驱动减振器组件2以及车轮200转动变向,并且保证了减振器组件2以及车轮200相对于配合安装结构3转动的稳定性。由于传统车辆中常用的转向机构形式为:转向器内齿条运动拉动转向器两端转向横拉杆运动,转向横拉杆将力传递到车轮上,实现转向功能,其中,转向器总成安装到车架上,并且由转向横拉杆拉动车轮运动,因此,不仅车轮的布置位置受限,而且整个转向机构占用的空间较大,布置较为不方便。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才会采用独立的驱动结构1来驱动减振器组件2以及车轮200转动,以形成独立的车轮200转向单元,其不用受传统转向器横拉杆位置的限制,因此布置位置不受限,并且占用的布置空间也更小,更便于布置在车身上。并且,传统车轮转向受转向横拉杆的限制而只具有固定的转动角度范围且范围偏小,而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100由于使用驱动结构1直接驱动减振器组件2以及车轮200转动,因此,转动角度将不会受到限制,甚至可以进行周转运动,即可进行360°转动,因此,有效的增加了车轮200转向角控制的灵活度,能够更好的适应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的工况切换,以使车轮200能够实现±90°转向,进而可实现前轮转向、四轮转向、斜行、横行、原地转向等多种转向行驶模式,以提升车辆的转向性能以及通过性。其中,本专利技术采用直接将驱动结构1与减振器组件2连接安装到一起的形式,节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配合安装结构(3),所述配合安装结构(3)的中部形成有配合隆起部(31);/n驱动结构(1)和减振器组件(2),所述减振器组件(2)的上端具有减振器底座(24),所述减振器底座(24)的顶部形成有安装槽(21),所述配合隆起部(31)可转动的配合在所述安装槽(21)内,所述安装槽(21)内具有向上伸出的连接柱(22),所述连接柱(22)穿过所述配合隆起部(31)以与所述驱动结构(1)连接,所述连接柱(22)与所述配合隆起部(31)间隙配合,且所述驱动结构(1)驱动所述减振器组件(2)绕所述连接柱(22)的轴线转动;/n轴承组件(4),所述轴承组件(4)包括: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所述第一轴承(41)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31)与所述安装槽(21)之间,所述第二轴承(42)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31)与所述连接柱(22)之间,以使所述减振器组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配合安装结构(3)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合安装结构(3),所述配合安装结构(3)的中部形成有配合隆起部(31);
驱动结构(1)和减振器组件(2),所述减振器组件(2)的上端具有减振器底座(24),所述减振器底座(24)的顶部形成有安装槽(21),所述配合隆起部(31)可转动的配合在所述安装槽(21)内,所述安装槽(21)内具有向上伸出的连接柱(22),所述连接柱(22)穿过所述配合隆起部(31)以与所述驱动结构(1)连接,所述连接柱(22)与所述配合隆起部(31)间隙配合,且所述驱动结构(1)驱动所述减振器组件(2)绕所述连接柱(22)的轴线转动;
轴承组件(4),所述轴承组件(4)包括: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所述第一轴承(41)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31)与所述安装槽(21)之间,所述第二轴承(42)设置在所述配合隆起部(31)与所述连接柱(22)之间,以使所述减振器组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配合安装结构(3)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安装结构(3)包括:本体部(32)以及从所述本体部(32)朝向所述安装槽(21)突出的所述配合隆起部(31),所述第一轴承(41)的内轴圈(411)限位套设在所述配合隆起部(31)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轴圈(412)与所述安装槽(21)的侧壁限位配合,所述内轴圈(411)的顶壁与所述本体部(32)止抵压紧,所述外轴圈(412)的底壁与所述安装槽(21)的底壁止抵压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旭邢海潇刘鸿锋王金光靳玉涛王广东安胜伟王龙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