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7488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麦克风、喇叭、电路板以及耳塞;所述壳体内定义有一个收容腔;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凸设有导音部,所述导音部内形成有传音孔;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导音部设置有连通所述传音孔与所述收容腔的出音孔;所述耳塞与所述导音部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出音口、所述传音孔和所述出音孔共同形成传声通道;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的内外表面,所述麦克风靠近所述出音孔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耳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泄压降噪的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作为一种与电子设备进行有线或无线连接,用以聆听音乐的设备。按照佩戴方式,耳机可分为耳塞式、挂耳式、入耳式以及头戴式等类型。其中,入耳式以及头戴式具有较好的音质效果。入耳式耳机将出音端更深入地置入使用者的外耳内,并利用硅胶耳塞的弹性变形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外耳轮廓。这种耳机利用硅胶耳塞来密封使用者的外耳,以隔绝外界声音而提升音质。然而,由于入耳式耳机具有气密特性,当使用者将耳机塞入外耳时,使用者的耳膜与耳机之间的空气会受到压缩,导致耳膜有很重的压力感而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同时,耳机内的振膜也会因气体压力而发生变形甚至塌陷,导致音质降低,严重影响听觉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入耳式耳机佩戴不舒适以及音质不佳的技术问题。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麦克风、喇叭、电路板以及耳塞;所述壳体内定义有一个收容腔;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凸设有导音部,所述导音部内形成有传音孔;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导音部设置有连通所述传音孔与所述收容腔的出音孔;所述耳塞与所述导音部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出音口、所述传音孔和所述出音孔共同形成传声通道;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的内外表面,所述麦克风靠近所述出音孔设置。优选地,所述麦克风具有拾音孔,所述拾音孔对准所述出音孔。优选地,所述耳塞包括耳垫和耳套,所述耳套的一端与所述导音部连接,所述耳套的另一端与所述耳垫连接,所述出音口贯穿所述耳套的两端从而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耳垫围绕所述耳套的外壁设置呈中空状,所述耳垫的一端与所述耳套连接,另一端悬空。优选地,所述通孔穿透设置于所述耳套上。优选地,所述耳垫覆盖所述通孔。优选地,所述耳垫和所述耳套均由软胶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耳垫由软胶材料制成;所述耳套由硬胶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耳套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耳垫一体连接,所述第二层连接在所述第一层表面,所述通孔穿过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设置。优选地,所述耳垫和所述耳套的第一层均由软胶材料制成;所述耳套的第二层由硬胶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导音部上。上述入耳式耳机,由于通孔的存在,在佩戴过程中喇叭与佩戴者的耳膜之间的空气通过通孔泄露至外部,可降低耳膜因为空气挤压而感到不适,同时麦克风可对经过通孔进入的外部噪音执行降噪功能,进而可提高耳机的音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入耳式耳机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所述入耳式耳机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所述入耳式耳机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所述入耳式耳机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入耳式耳机1、2、3壳体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麦克风13喇叭14电路板16收容腔100出音孔101拾音孔102导音部20定位环21管部23传音孔201耳塞30耳垫31a、31b、31c耳套32a、32b、32c第一层34第二层35出音口301通孔302空腔300传声通道4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没接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立即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入耳式耳机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1的分解示意图和第一实施例之入耳式耳机1的剖面示意图。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1可与电子设备(图未示)无线连接,用于将电子设备中的音频转换为声音并提供给佩戴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1可进一步包括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有线连接的传输线。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为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游戏机、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IPTV)、智能式穿戴式设备、导航装置等等的可移动设备,或者台式电脑、数字TV等等固定设备。所述入耳式耳机1包括壳体10、导音部20以及耳塞30。所述导音部20凸出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耳塞30连接在所述导音部20上。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配合形成一个收容腔100。所述收容腔100内收容有麦克风13、喇叭14以及电路板16。所述第一壳体11为中空结构。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大致呈帽状中空结构,所述第二壳体12大致呈平板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也可以呈半球形等其他形状,所述第二壳体12也可以为中空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音孔101。所述出音孔101用于将所述喇叭14发出的声音传递至所述导音部20。所述麦克风13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喇叭14之间。所述麦克风13靠近所述出音孔101设置,所述麦克风13上具有拾音孔10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13的拾音孔102对准所述出音孔101设置,以便更好的收音,所述喇叭14设置于所述麦克风13和所述电路板16之间。所述电路板16设置于所述喇叭14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所述电路板16上可设置有多个不同的电子元件,例如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在此不一一列举,且并不以此为限。所述导音部20用于将所述壳体10内生产的声音通过所述耳塞30传递至佩戴者的耳朵内。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音部20垂直设置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麦克风、喇叭、电路板以及耳塞;所述壳体内定义有一个收容腔;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凸设有导音部,所述导音部内形成有传音孔;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导音部设置有连通所述传音孔与所述收容腔的出音孔;所述耳塞与所述导音部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出音口、所述传音孔和所述出音孔共同形成传声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的内外表面,所述麦克风靠近所述出音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麦克风、喇叭、电路板以及耳塞;所述壳体内定义有一个收容腔;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凸设有导音部,所述导音部内形成有传音孔;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导音部设置有连通所述传音孔与所述收容腔的出音孔;所述耳塞与所述导音部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耳塞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出音口、所述传音孔和所述出音孔共同形成传声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传声通道的侧壁的内外表面,所述麦克风靠近所述出音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具有拾音孔,所述拾音孔对准所述出音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包括耳垫和耳套,所述耳套的一端与所述导音部连接,所述耳套的另一端与所述耳垫连接,所述出音口贯穿所述耳套的两端从而与所述传音孔相通,所述耳垫围绕所述耳套的外壁设置呈中空状,所述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杨涛李建华肖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