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电源存放室,所述电源存放室内设置有吸气器和排放器,所述吸气器与排放器之间设置有导气管,以使吸气器与排放器相互连通,所述排放器通过设置有排气管与壳体外连通;所述排放器包括排腔以及转子,所述转子内置在排腔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排腔的侧壁,以形成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吸气器来将壳体内的热量吸收入,通过导气管将热量吸入到排放器内的排腔中,接着转子不断转动,通过挤压的方式将热量从排气管中排出壳体外。快速将电源存放室内的热量排放出去,减少壳体内部的过多热量而导致对电池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
本技术涉及于移动电源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
技术介绍
移动电源的自身的充电插头直接通过交流电源可以对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存电装置,相当于一个充电器和备用电池的混合体。移动电源的放电或是充电时间一久,会产生出大量的热量,不及时散热,容易导致电池内部的损坏,现在的移动电源外壳为了达到较强的散热功能,一般都会将外壳制成比较密封,导致外壳的内部与外壳的外部无法通风,热量散发不出去,外壳的内部温度会越来越高,从而损坏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技术提供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电源存放室,所述电源存放室内设置有吸气器和排放器,所述吸气器与排放器之间设置有导气管,以使吸气器与排放器相互连通,所述排放器通过设置有排气管与壳体外连通;所述排放器包括排腔以及转子,所述转子内置在排腔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排腔的侧壁,以形成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马达,所述马达上设置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套设有旋转器,所述旋转器的一端连接转子。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腔呈圆形,所述旋转器设置在排腔的圆中心。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还内置有电接口,所述电接口与马达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气管和排气管分别与排腔相互连通,所述导气管与排腔的连通处设置有阀门。<br>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子的两端设置有与排腔的侧壁相适配接触的端面。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外部贯通有排孔,所述排气管与排孔连通,所述排孔中设置有盖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吸气器来将壳体内的热量吸收入,通过导气管将热量吸入到排放器内的排腔中,接着转子不断转动,通过挤压的方式将热量从排气管中排出壳体外。快速将电源存放室内的热量排放出去,减少壳体内部的过多热量而导致对电池损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放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壳体,2-电源存放室,3-吸气器,4-排放器,41-排腔,42-转子,5-导气管,6-排气管,7-旋转器,8-阀门,9-盖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包括壳体1,壳体1内置有电源存放室2,电源存放室2内设置有吸气器3和排放器4,吸气器3与排放器4之间设置有导气管5,以使吸气器3与排放器4相互连通;当壳体1内部的电池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的热量时,可通过吸气器3来将壳体1内的热量吸收入,通过导气管5将热量吸入到排放器4内。排放器4包括排腔41以及转子42,导气管5与排腔41相互连通,导气管5与排腔41的连通处设置有阀门8,热量在被吸入进排放器4时,会先冲开该阀门8,然后在进入排腔41内。转子42内置在排腔41内,转子4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排腔41的侧壁,以形成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排放器4通过设置有排气管6与壳体1外连通,具体是排气管6与排腔41内连通。通过转子42在排腔41内进行转动,来实现将热量通过挤压的方式来排放出去,由于转子42形成了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例如为A排区和B排区。热量先被吸入到其中的A排区中,然后转子42旋转将热量挤压到B排区中,同时转子42密封住A排区,壳体1的外部贯通有排孔,排气管6与排孔连通,排孔中设置有盖子9,挤压到B排区的热量,而此时的排气管6是与B排区连通,通过排气管6向壳体1外连通,以将热量排放到壳体1外。简单而言以通过转子42反复不断的转动,然后打开壳体1外侧的盖子9后,实现将壳体1内的热量排放出去,防止过多的热量损坏电池。壳体1内部还包括马达,马达上设置有马达轴,马达轴套设有旋转器7,旋转器7的一端旋转连接转子42,排腔41呈圆形,旋转器7设置在排腔41的圆中心,转子42的两端设置有与排腔41的侧壁相适配接触的端面,且壳体1还内置有电接口,电接口与马达电性连接,该电接口用于与电池电连接,通过电池提供电力来给马达充能,接着马达的马达轴带动旋转器7转动,以实现带动转子42的旋转。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简单而言,吸气器3来将壳体1内的热量吸收入,通过导气管5将热量吸入到排放器4内的排腔41中,接着转子42不断转动,通过挤压的方式将热量从排气管6中排出壳体1外。快速将电源存放室2内的热量排放出去,减少壳体1内部的过多热量而导致对电池损害。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电源存放室,所述电源存放室内设置有吸气器和排放器,所述吸气器与排放器之间设置有导气管,以使吸气器与排放器相互连通,所述排放器通过设置有排气管与壳体外连通;所述排放器包括排腔以及转子,所述转子内置在排腔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排腔的侧壁,以形成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电源存放室,所述电源存放室内设置有吸气器和排放器,所述吸气器与排放器之间设置有导气管,以使吸气器与排放器相互连通,所述排放器通过设置有排气管与壳体外连通;所述排放器包括排腔以及转子,所述转子内置在排腔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排腔的侧壁,以形成两个相互密封的排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马达,所述马达上设置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套设有旋转器,所述旋转器的一端连接转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散热的移动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腔呈圆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祖彬,黄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杉美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