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33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包括前泵体与后泵体以及前端盖,在后泵体内设有齿轮与内齿圈,传动轴穿过前端盖、前泵体并传动连接至齿轮;后泵体内具有容置腔,齿轮与内齿圈设于容置腔内,齿轮与内齿圈在一侧相啮合,容置腔内在齿轮与内齿圈的间隔处设有凸条,前泵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油口;传动轴内沿轴向开设有排油流道,排油流道的前端口连通前泵体的腔内,后端口开设在传动轴的后端面上;在后泵体的外端面可拆装的设有后端盖并在后端盖上与后端口对应位置开设有排油口,后端口与排油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双向齿轮泵结构简化合理,并且能够将由前泵体泄露至腔内的油经排油流道及排油口引导回收至液压油箱内并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齿轮泵,具体是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泵齿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工业设备中,液压系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控制元件(阀)、执行元件(油缸)、辅助元件、液压油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动力元件之一的油泵,按结构形式又分为渐开线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摆线泵、螺杆泵,这类泵在工作方式都是一端进油,一端出油。现有市场上已有的双向齿轮泵(如有一种液压泵,需配装专利文献CN205260305U中公开的齿轮泵双向阀机构方实现双向输出)大都存在结构复杂,构成零部件数量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相对简化合理的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包括相连接的前泵体与后泵体以及密封设置在所述前泵体端面的前端盖,在所述后泵体内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与内齿圈,传动轴穿过所述前端盖、前泵体并传动连接至齿轮;所述后泵体内具有容置腔,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在一侧相啮合,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齿轮与内齿圈的间隔处设有一月牙形的凸条,所述前泵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油口,两所述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的两端上方,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轴内沿轴向开设有排油流道,所述排油流道的前端口连通所述前泵体的腔内,后端口开设在传动轴的后端面上;在所述后泵体的外端面可拆装的设有后端盖并在后端盖上与后端口对应位置开设有排油口,所述后端口与所述排油口相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油口在所述传动轴表面成型为圆孔状。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油流道在所述传动轴内成型为圆孔状。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端盖具有过孔,相对应的,所述后泵体端面设有螺孔,螺栓穿过所述过孔连接至所述螺孔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后泵体之间垫设有密封圈。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端盖端面设有安置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安置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双向齿轮泵中,两个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的两端上方,采用这种对称的结构设计能实现双向传动,为了方便描述,两个油口分别称为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在本技术中的双向齿轮泵在使用时,电机的电机轴与传动轴前端同轴固定,当电机正向转动,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轴带动齿轮,由齿轮带动内齿圈转动,在齿轮、内齿圈的啮合分隔作用力下,液压油由第一油口向第二油口流动,实现执行元件的正向工作,同理,当电机反向转动时,实现了高低压腔的切换,从而带动液压油由第二油口向第一油口方向流动,从而实现执行元件的反向工作。通过将电机正反转实现执行元件的双向驱动切换,相比现有双向齿轮泵结构,本技术中的双向齿轮泵结构更为简化,减少了控制元件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B-B向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包括相连接的前泵体1与后泵体2以及密封设置在所述前泵体1端面的前端盖7,在所述后泵体2内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4与内齿圈5,传动轴3穿过所述前端盖7、前泵体1并传动连接至齿轮4;所述后泵体内具有容置腔,所述齿轮4与所述内齿圈5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齿轮4与所述内齿圈5在一侧相啮合,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齿轮4与内齿圈5的间隔处设有一月牙形的凸条6,所述前泵体1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油口,两所述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6的两端上方,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本实施例中,两个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6的两端上方,采用这种对称的结构设计避免不对称导致换向不一致的问题,为了方便描述,两个油口分别称为第一油口10和第二油口11,在本实施例中的双向齿轮泵在使用时,电机的电机轴与传动轴前端同轴固定,当电机正向转动,电机带动传动轴3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轴带动齿轮4,由齿轮4带动内齿圈5转动,在齿轮4、内齿圈5的啮合分隔作用力下,液压油由第一油口10向第二油口11流动,实现执行元件的正向工作,同理,当电机反向转动时,实现了高低压腔的切换,从而带动液压油由第二油口11向第一油口10方向流动,从而实现执行元件的反向工作。通过将电机正反转实现执行元件的双向驱动切换,相比传统的液压系统,减少了控制元件的使用,能够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齿轮4的齿面为直线,内齿圈5的齿面为直线共轭线,这种特殊齿形配合运转时可以做到脉动稳定、噪音极低的效果,无顿挫感,使用起来跟单向泵无异。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3内沿轴向开设有排油流道30,所述排油流道30的前端口30a连通所述前泵体1的腔内,后端口开设在传动轴3的后端面上;在所述后泵体2的外端面可拆装的设有后端盖8并在后端盖8上与后端口对应位置开设有排油口80,所述后端口与所述排油口80相连通,上述结构中,在传动轴上开设有排油流道,能够将由前泵体泄露至腔内的油经排油流道及排油口引导回收至液压油箱内并重复利用,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本实施例中,前泵体1与后泵体2为螺栓连接,前端盖6与前泵体1为螺栓连接,前泵体1与前泵盖7之间及前泵盖7与传动轴3之间设有密封部件。在本实施例当中,排油口80与排油管道30均设置为圆孔状,圆孔状的排油口80与排油管道30便于加工得到,如钻削加工。但本技术不限制于圆孔状的排油口30a与排油流道30。在本实施例当中,后端盖7表面具有两个以上的过孔71,相对应的应的,后泵体2端面相同位置设置有螺孔20,螺栓9穿过过孔71并旋至螺孔20内,以此完成连接。并且为了保证密封,在后端盖7端面还开设有安置槽72,在安置槽72内设置有密封圈8,密封圈8能够更好的贴合间隙;且该密封圈8配置为O形密封圈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构思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包括相连接的前泵体与后泵体以及密封设置在所述前泵体端面的前端盖,在所述后泵体内设有传动连接的齿轮与内齿圈,传动轴穿过所述前端盖与前泵体并传动连接至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泵体内具有容置腔,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在一侧相啮合,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齿轮与内齿圈的间隔处设有一月牙形的凸条,所述前泵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油口,两所述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的两端上方,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包括相连接的前泵体与后泵体以及密封设置在所述前泵体端面的前端盖,在所述后泵体内设有传动连接的齿轮与内齿圈,传动轴穿过所述前端盖与前泵体并传动连接至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泵体内具有容置腔,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圈在一侧相啮合,所述容置腔内在所述齿轮与内齿圈的间隔处设有一月牙形的凸条,所述前泵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油口,两所述油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凸条的两端上方,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共轭内啮合双向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内沿轴向开设有排油流道,所述排油流道的前端口连通所述前泵体的腔内,后端口开设在传动轴的后端面上;在所述后泵体的外端面可拆装的设有后端盖并在后端盖上与后端口对应位置开设有排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锦选
申请(专利权)人:仙居县博创液压机械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