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072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包括开口设有启闭式井盖的集水井,集水井池内设有过滤挂篮,集水井下部和底部分别设有排水管和轻型渗井,排水管连通集水井和城镇雨水管网并设有防逆流装置,轻型渗井包括与井池底部贯通的渗井孔,渗井孔内设有井管,井管底部密封且其外壁包裹有尼龙纱布或透水土工布,井管管壁均布透水孔并且其外壁与渗井孔间填充粗砂或细石子层;本装置能够在无降雨和降雨初期时闭合井盖,挡住垃圾、污水及生物进入集水井,降雨中后期雨水经过滤沉淀后首先通过轻型渗井补充地下水,其次进入城镇雨水管网,实现降雨中后期优质雨水地下储蓄,减轻城镇的排涝压力,涵养、改善城镇水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
本技术涉及室外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
技术介绍
初期雨水,顾名思义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一般是指降雨量10-15mm已形成地表径流的降水。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地面垃圾、沥青混凝土道路、建筑工地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如果将初期雨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进入自然承受水体,将会对水体水质、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天然雨水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必须合理利用,而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现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根据对一些城市雨水径流水质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所有污染物随降雨过程变化的总体趋势为雨水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其中70%左右的污染物集中在初期冲刷效应中,降雨中后期(降雨量>10mm)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截污挂篮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固体颗粒杂质后,可以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或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轻城镇排涝压力,有效地保护的自然水体环境。现状城镇雨水管网系统通常由雨水口、连接管、检查井、干管和出水口五部分组成。雨水通过雨水口→连接管→检查井→干管→出水口→河湖受水体,不能实现初期雨水和中后期雨水的分别收集处理,易造成河湖受水体水质污染超标,水环境恶化,水功能区不达标;当降雨超过城镇设计排水标准时,不能实现地下深层土壤储蓄分流,易造成城镇内涝受淹;无法直接补充地下水资源,造成雨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在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或处理(可以设置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或弃流至污水管网)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其能够在无降雨和初期降雨时,井盖闭合挡住垃圾、污水及生物进入集水井,减少集水井清淤工作量,中后期雨水补充地下水和进入雨水管网收集系统,实现中后期优质雨水储蓄利用,减轻城镇的排涝压力,涵养城镇水资源、改善城镇水环境、提高城镇水安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包括上部设有矩形启闭式井盖的井池,所述井池下端和底部分别设有与其贯通的排水管和轻型渗井,所述启闭式井盖包括上井盖,所述上井盖上开有呈矩形阵列布置的上竖条孔组,上竖条孔组中横向相邻两个上竖条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上竖条孔的内径,上井盖底部滑动连接有能够闭合和开启上竖条孔组的下井盖,上井盖四周设有支边框;所述轻型渗井包括与井池底部贯通的渗井孔,所述渗井孔内设有井管,所述井管底部密封、顶部贯通井池并且其外壁上包裹有尼龙纱布或透水土工布,井管管壁均布透水孔并且其外壁与渗井孔之间填充有粗砂或细石子层;所述排水管贯通城镇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靠近井池的一端设有防逆流装置,所述井池的井口还设有矩形挂篮,所述矩形挂篮设有若干个均布的通孔。优选地,所述下井盖上开有与所述上竖条孔组布局相同的下竖条孔组。优选地,所述上井盖竖向两端的中部开有横向条形沉孔并设有内六角螺栓,所述横向条形沉孔底孔的长度为上竖条孔组中上竖条孔内径的倍;所述横向条形沉孔下沉部分沉孔的长度为上竖条孔组中每个上竖条孔内径的~倍;下井盖竖向两端的中部开有与内六角螺栓适配的螺纹孔。优选地,所述矩形挂篮通孔的直径为2~4mm,孔心距为4~8mm。优选地,所述防逆流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排水管内壁上端的防逆流片,所述防逆流片下方设有与其适配的挡块。优选地,所述防逆流片为圆形板并且其直径与排水管内径相同。优选地,所述轻型渗井深度为2~4m,所述井管上端口高于井池底部5~10cm。优选地,所述井管选用De75、De90、De100、De110、De125中的一种PVC排水管。优选地,所述渗井孔内径大于井管外径3~10cm。优选地,所述井管上的透水孔直径0.6~1.0cm,相邻两透水孔的孔间距为2.0~5.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在无降雨和降雨初期时使井盖的上竖条孔与下竖条孔错位闭合挡住垃圾、污水及生物进入集水井,减少集水井清淤工作量,降雨中后期雨水补充地下水和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收集系统,实现降雨中后期优质雨水储蓄利用,减轻城镇的排涝压力,提升城镇雨水管网和河道水体的水质,涵养城镇水资源、改善城镇水环境、提高城镇水安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井盖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井盖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井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井盖,11、上竖条孔组,12、横向条形沉孔,13、支边框,2、下井盖,22、内六角螺栓,3、排水管,4、轻型渗井,41、渗井孔,42、井管,43、粗砂或细石子层,5、逆流片,6、挡块,7、矩形挂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包括上部设有矩形启闭式井盖的井池,所述井池下端和底部分别设有与其贯通的排水管3和轻型渗井4,所述启闭式井盖包括上井盖1,所述上井盖1上开有呈矩形阵列布置的上竖条孔组11,上竖条孔组11中横向相邻两个上竖条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上竖条孔的内径,上井盖1底部滑动连接有能够闭合和开启上竖条孔组11的下井盖2,上井盖1四周设有支边框13;所述轻型渗井4包括与井池底部贯通的渗井孔41,所述渗井孔41内设有井管42,所述井管42底部密封、顶部贯通井池并且其外壁上包裹有尼龙纱布或透水土工布,井管42管壁均布透水孔并且其外壁与渗井孔41之间填充有粗砂或细石子层43;所述排水管3贯通城镇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3靠近井池的一端设有防逆流装置,所述井池的井口还设有矩形挂篮7,所述矩形挂篮7设有若干个均布的通孔。所述下井盖2上开有与所述上竖条孔组11布局相同的下竖条孔组。所述上井盖1与所述下井盖2的厚度比为3:1~6:1。所述上井盖1竖向两端的中部开有横向条形沉孔12并设有内六角螺栓22,所述横向条形沉孔12底孔的长度为上竖条孔组11中上竖条孔内径的2倍;所述横向条形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设有矩形启闭式井盖的井池,所述井池下端和底部分别设有与其贯通的排水管(3)和轻型渗井(4),所述启闭式井盖包括上井盖(1),所述上井盖(1)上开有呈矩形阵列布置的上竖条孔组(11),上竖条孔组(11)中横向相邻两个上竖条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上竖条孔的内径,上井盖(1)底部滑动连接有能够闭合和开启上竖条孔组(11)的下井盖(2),上井盖(1)四周设有支边框(13);所述轻型渗井(4)包括与井池底部贯通的渗井孔(41),所述渗井孔(41)内设有井管(42),所述井管(42)底部密封、顶部贯通井池并且其外壁上包裹有尼龙纱布或透水土工布,井管(42)管壁均布透水孔并且其外壁与渗井孔(41)之间填充有粗砂或细石子层(43);所述排水管(3)贯通城镇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3)靠近井池的一端设有防逆流装置,所述井池的井口还设有矩形挂篮(7),所述矩形挂篮(7)设有若干个均布的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设有矩形启闭式井盖的井池,所述井池下端和底部分别设有与其贯通的排水管(3)和轻型渗井(4),所述启闭式井盖包括上井盖(1),所述上井盖(1)上开有呈矩形阵列布置的上竖条孔组(11),上竖条孔组(11)中横向相邻两个上竖条孔之间的距离大于上竖条孔的内径,上井盖(1)底部滑动连接有能够闭合和开启上竖条孔组(11)的下井盖(2),上井盖(1)四周设有支边框(13);所述轻型渗井(4)包括与井池底部贯通的渗井孔(41),所述渗井孔(41)内设有井管(42),所述井管(42)底部密封、顶部贯通井池并且其外壁上包裹有尼龙纱布或透水土工布,井管(42)管壁均布透水孔并且其外壁与渗井孔(41)之间填充有粗砂或细石子层(43);所述排水管(3)贯通城镇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3)靠近井池的一端设有防逆流装置,所述井池的井口还设有矩形挂篮(7),所述矩形挂篮(7)设有若干个均布的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井盖(2)上开有与所述上竖条孔组(11)布局相同的下竖条孔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后期雨水集水渗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盖(1)竖向两端的中部开有横向条形沉孔(12)并设有内六角螺栓(22),所述横向条形沉孔(12)底孔的长度为上竖条孔组(11)中上竖条孔内径的2倍;所述横向条形沉孔(12)下沉部分沉孔的长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森韩莉王艳颖王琳芳王馥莉李慧娴朱玲玲曹滨薛熠莹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