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5923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有架体并在架体内并排依次设有限位块I、限位块II、限位块III、限位块IV与限位块V且限位块I、限位块II、限位块IV与限位块V底部分别设有限位扣I、限位扣II、限位扣III与限位扣IV并在限位块III底部设有防打圈扣;防打圈扣包括左侧杆与右侧杆;左侧杆外部设有左侧塔环,右侧杆外部设有右侧塔环;左侧杆与右侧杆之间设有阻挡块;左侧塔环与右侧塔环结构相同,左侧塔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圈环、环身与下部圈环且左侧塔环为光面陶瓷质或者塑料质环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4个限位扣、防打圈扣上的2个塔环,进行多重拉伸编织线,防止编织线打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脑横机,尤其涉及一种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
技术介绍
电脑横机是一种双针板舌针纬编织织机。它的三角装置犹如一组平面凸轮,织针的针脚可进入凸轮的槽道内,移动三角,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的织针织成的线圈串互相联结形成了针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编织线在进行织片时,容易出现打圈现象,编织线缠绕在一起,在某个局部位置形成多线聚合的现象,破坏织片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通过4个限位扣、防打圈扣上的2个塔环,进行多重拉伸编织线,防止编织线打圈。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包括线圈与编织线,其特征在于: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有架体并在架体内并排依次设有限位块I、限位块II、限位块III、限位块IV与限位块V且限位块I、限位块II、限位块IV与限位块V底部分别设有限位扣I、限位扣II、限位扣III与限位扣IV并在限位块III底部设有防打圈扣;所述防打圈扣包括左侧杆与右侧杆且左侧杆、右侧杆顶部均与限位块III连接并在底部通过弧形结构杆体连接;所述左侧杆外部设有左侧塔环且左侧塔环套设在左侧杆上并与左侧杆活动连接,右侧杆外部设有右侧塔环且右侧塔环套设在右侧杆上并与右侧杆活动连接;所述左侧杆与右侧杆之间设有阻挡块且阻挡块位于左侧塔环与右侧塔环下方;所述左侧塔环与右侧塔环结构相同,左侧塔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圈环、环身与下部圈环且左侧塔环为光面陶瓷质或者塑料质环体;所述线圈的编织线依次穿过限位扣I、限位扣II、右侧塔环、左侧塔环、限位扣III与限位扣IV。其中,所述的左侧杆、右侧杆及其底部的弧形结构杆为一体结构。其中,所述的左侧杆、右侧杆为光面金属杆。其中,所述的限位扣I、限位扣II、限位扣III与限位扣IV为光面金属扣。其中,所述的阻挡块为塑料质或者橡胶质块体且阻挡块与左侧杆、右侧杆固定连接。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是针对编织线在进行织片时,容易出现打圈现象设计的,有效去除打圈,防止编织线缠绕在一起在某个局部位置形成多线聚合的现象,保证织片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本技术通过4个限位扣、防打圈扣上的2个塔环,进行多重拉伸编织线,防止编织线打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侧塔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线圈、2为编织线、3为架体、4为限位块I、5为限位块II、6为限位块III、7为限位块IV、8为限位块V、9为限位扣I、10为限位扣II、11为限位扣III、12为限位扣IV、13为防打圈扣、14为左侧塔环、15为右侧塔环、16为阻挡块、17为上部圈环、18为下部圈环、19为环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包括线圈1与编织线2,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有架体3并在架体3内并排依次设有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II6、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且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底部分别设有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并在限位块III6底部设有防打圈扣13;防打圈扣13包括左侧杆与右侧杆且左侧杆、右侧杆顶部均与限位块III6连接并在底部通过弧形结构杆体连接;左侧杆外部设有左侧塔环14且左侧塔环14套设在左侧杆上并与左侧杆活动连接,右侧杆外部设有右侧塔环15且右侧塔环15套设在右侧杆上并与右侧杆活动连接;左侧杆与右侧杆之间设有阻挡块16且阻挡块16位于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下方;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结构相同,左侧塔环14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圈环17、环身19与下部圈环18且左侧塔环14为光面陶瓷质或者塑料质环体;线圈1的编织线2依次穿过限位扣I9、限位扣II10、右侧塔环15、左侧塔环14、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其中,左侧杆、右侧杆及其底部的弧形结构杆为一体结构。左侧杆、右侧杆为光面金属杆。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为光面金属扣。阻挡块16为塑料质或者橡胶质块体且阻挡块16与左侧杆、右侧杆固定连接。使用时,在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架体3,然后在架体3上并排依次设置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II6、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进而固定了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防打圈扣13、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的位置。线圈1的编织线2依次穿过限位扣I9、限位扣II10、右侧塔环15、左侧塔环14、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然后进入横机中进行编织。进线时,编织线2在右侧塔环15、左侧塔环14的重力作用下进行拉紧,有效去除编织线2的打圈,同时,编织线2依次通过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对编织线2进行拉伸,进一步去除编织线2的打圈。右侧塔环15、左侧塔环14在进线时会被编织线2拉起,在左侧杆与右侧杆的范围内上下移动,在不进线时会下降至阻挡块16处。本技术的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是针对编织线在进行织片时,容易出现打圈现象设计的,有效去除打圈,防止编织线缠绕在一起在某个局部位置形成多线聚合的现象,保证织片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包括线圈(1)与编织线(2),其特征在于: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有架体(3)并在架体(3)内并排依次设有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II(6)、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且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底部分别设有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并在限位块III(6)底部设有防打圈扣(13);所述防打圈扣(13)包括左侧杆与右侧杆且左侧杆、右侧杆顶部均与限位块III(6)连接并在底部通过弧形结构杆体连接;所述左侧杆外部设有左侧塔环(14)且左侧塔环(14)套设在左侧杆上并与左侧杆活动连接,右侧杆外部设有右侧塔环(15)且右侧塔环(15)套设在右侧杆上并与右侧杆活动连接;所述左侧杆与右侧杆之间设有阻挡块(16)且阻挡块(16)位于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下方;所述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结构相同,左侧塔环(14)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圈环(17)、环身(19)与下部圈环(18)且左侧塔环(14)为光面陶瓷质或者塑料质环体;所述线圈(1)的编织线(2)依次穿过限位扣I(9)、限位扣II(10)、右侧塔环(15)、左侧塔环(14)、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n...

【技术特征摘要】
1.编织材料防打圈装置,包括线圈(1)与编织线(2),其特征在于:电脑横机顶部预设有架体(3)并在架体(3)内并排依次设有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II(6)、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且限位块I(4)、限位块II(5)、限位块IV(7)与限位块V(8)底部分别设有限位扣I(9)、限位扣II(10)、限位扣III(11)与限位扣IV(12)并在限位块III(6)底部设有防打圈扣(13);所述防打圈扣(13)包括左侧杆与右侧杆且左侧杆、右侧杆顶部均与限位块III(6)连接并在底部通过弧形结构杆体连接;所述左侧杆外部设有左侧塔环(14)且左侧塔环(14)套设在左侧杆上并与左侧杆活动连接,右侧杆外部设有右侧塔环(15)且右侧塔环(15)套设在右侧杆上并与右侧杆活动连接;所述左侧杆与右侧杆之间设有阻挡块(16)且阻挡块(16)位于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下方;所述左侧塔环(14)与右侧塔环(15)结构相同,左侧塔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岩高嘉铭陈开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太平针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