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顶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75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顶高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顶高器的结构复杂,生产装配难度大的问题,包括底座、支撑座、伸缩套筒、顶高件、连接件、复位件和第一弹簧,伸缩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顶高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复位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三部和第四部,顶高件和复位件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套筒铰接,第二部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连接件铰接,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与上套筒铰接,第二部上位于第一螺栓与第二螺栓之间通过第四螺栓与第三部铰接,第一弹簧设置与伸缩套筒内,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连接,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第一螺栓穿设与该第二弧形槽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顶高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顶高器。
技术介绍
顶高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设备,通常应用在家具、机械设备以及建筑设备中,用于提升被支撑物的高度从而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可在顶高器的顶部安装脚轮,应用于推车、医疗车上以方便物体的移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20113682.6公开了一种顶高器,包括支撑座,连接杆,限位杆,解锁踏板,枢接在支撑座上的顶高踏板,用于支撑外部车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并可在靠近所述支撑座底面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支撑座底面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解锁踏板包括错开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端部枢接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顶高踏板枢接在支撑座上的部分形成为枢接部,所述顶高踏板还包括第二端部、设置在第二端部与枢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杆的其中一端枢接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形成为限位部且通过枢接轴枢接在所述第二端部上,所述枢接轴形成有用于当所述支撑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抵于支撑座的抵碰面;所述限位杆的其中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另一端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二连接部上,且所述限位杆形成有用于当所述抵碰面抵于所述支撑座时供所述限位部嵌入的限位槽;所述支撑座和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促使所述支撑件复位的弹性应力;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解锁踏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促使所述解锁踏板复位的弹性应力。该顶高器通过采用支撑座、顶高踏板、枢接轴、连接杆和限位杆的配合,实现将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支撑件向上抵顶车体并承接车体的一部分受力,在外部作用下或者路面不平导致手推车受到驱动其运动的力时,以使支撑座与地面之间发生滑动摩擦,相对于车子所有受力只作用于车轮而产生的滚动摩擦,实现将部分滚动摩擦转变为滑动摩擦,增加了车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进而防止手推车滑动;但是,该顶高器存在以下缺点:1、设置的限位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使得结构较为复杂,在装配过程较为不便;2、暴露在外部的缓冲弹簧容易在脚轮移动中被外部物体卡住,造成缓冲效果差;3、解锁踏板的位置不可调,在踩踏顶高件使得顶高器处于顶起状态下,复位踏板呈现倾斜状态,不方便顶高器缩回状态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顶高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顶高器的结构复杂,生产装配难度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顶高器,包括底座、支撑座、伸缩套筒、顶高件、连接件、复位件和第一弹簧,所述伸缩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套设于下套筒上,所述下套筒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在上套筒上,所述顶高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第二部呈“L”型结构,所述复位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与第四部呈“L”型结构,所述顶高件上位于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和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连接件铰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与上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上位于第一螺栓与第二螺栓之间通过第四螺栓与第三部铰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与伸缩套筒内,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连接,所述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螺栓穿设与该第二弧形槽处,当顶高器处于顶起状态,第二螺栓处于第一螺栓与第三螺栓所连接形成的直线的周侧,且靠近第一部的一侧,第四部的自由端抵靠在上套筒上远离第三部的一侧面上。进一步的,沿所述上套筒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槽,所述第三螺栓穿设于该通槽处,所述上套筒内位于第三螺栓与支撑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使得第三螺栓处于通槽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顶高件上位于第二部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四螺栓穿设于该第一弧形槽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第一踩踏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第二踩踏部。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顶高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踩踏顶高件的第一部,因顶高器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套筒铰接,使得第二部实现摆动,从而带动通过第二螺栓铰接的连接件一端摆动,又因连接件的另一端与上套筒铰接,进而推动第三螺栓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上套筒向上运动,实现顶高器顶起,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三螺栓分别与下筒体和上套筒连接,并处于垂直方向上,在第二螺栓处于第一螺栓与第三螺栓所连接形成的直线的周侧,且靠近第一部的一侧,并结合第一弹簧的弹性作用,使得顶高器的稳定性好;通过踩踏复位件,在复位件的第四部的自由端抵靠在上套筒的外表面上,且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且第一螺栓穿过该第二弧形槽与下套筒铰接,在踩踏中,第一螺栓沿第二弧形槽滑动,使得第四部通过第四螺栓带动第二部向外运动,从而带动第二螺栓远离第一部方向运动,并且在第一弹簧作用下,使得第一螺栓与第三螺旋距离减小,从而降低支撑座的高度,实现顶高器的缩回,该顶高器的结构简单,且顶高状态的稳定性好,从而降低生产难度以及制造成本;进一步的,通过上套筒内设置第二弹簧,并且在第二弹簧作用下使得第三螺栓处于通槽的底部,起到减震的作用,同时弹簧位于下套筒内,有效防止弹簧被外部物体卡住,影响其工作;进一步的,设置的第一弧形槽,使得复位件实现摆动,从而调整器踩踏位置,提高使用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高器处于顶起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高器处于缩回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高器处于缩回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伸缩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为:参考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新型顶高器,包括底座1、支撑座2、伸缩套筒3、顶高件4、连接件5、复位件6和第一弹簧7,所述伸缩套筒3包括上套筒31和下套筒32,所述上套筒31套设于下套筒32上,沿所述上套筒31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槽33,所述下套筒32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支撑座2固定设置在上套筒31上,所述顶高件4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41和第二部42,所述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呈“L”型结构,所述复位件6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三部61和第四部62,所述第三部与第四部呈“L”型结构,所述顶高件4上位于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之间和复位件6上位于第三部61与第四部62之间通过第一螺栓8与下套筒32铰接,所述第二部42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螺栓9与连接件5铰接,所述连接件5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10与上套筒31铰接,所述第三螺栓10穿过上套筒31上的通槽33,所述上套筒31内位于第三螺栓10与支撑座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0,使得第三螺栓10处于通槽33的底部,所述第二部42上位于第一螺栓8与第二螺栓9之间通过第四螺栓11与第三部61铰接,所述第一弹簧7设置与伸缩套筒3内,且第一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顶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座、伸缩套筒、顶高件、连接件、复位件和第一弹簧,所述伸缩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套设于下套筒上,所述下套筒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在上套筒上,所述顶高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第二部呈“L”型结构,所述复位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与第四部呈“L”型结构,所述顶高件上位于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和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连接件铰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与上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上位于第一螺栓与第二螺栓之间通过第四螺栓与第三部铰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与伸缩套筒内,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连接,所述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螺栓穿设与该第二弧形槽处,当顶高器处于顶起状态,第二螺栓处于第一螺栓与第三螺栓所连接形成的直线的周侧,且靠近第一部的一侧,第四部的自由端抵靠在上套筒上远离第三部的一侧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顶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座、伸缩套筒、顶高件、连接件、复位件和第一弹簧,所述伸缩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套设于下套筒上,所述下套筒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座固定设置在上套筒上,所述顶高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第二部呈“L”型结构,所述复位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与第四部呈“L”型结构,所述顶高件上位于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和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连接件铰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与上套筒铰接,所述第二部上位于第一螺栓与第二螺栓之间通过第四螺栓与第三部铰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与伸缩套筒内,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连接,所述复位件上位于第三部与第四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螺栓穿设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响根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卓烨脚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