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掀背门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276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掀背门总成,其包括窗框体、内饰护板以及后车窗玻璃,内饰护板设于窗框体的窗口边缘,后车窗玻璃设于窗框体的外侧并覆盖窗口;窗框体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设有线槽,线槽内穿设有与外板固定连接的线束,内饰护板与内板固定连接。基于上述结构,线束与内饰护板分开布置,可减少内饰护板在车辆Y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与此同时,线束不再固定于内板上,可减少内板在车辆Y轴方向上的尺寸。如此,窗口的尺寸更大,后车窗玻璃的黑边更窄,进而可扩大车内后视镜的视野,使其达到规范标准,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具有视野范围大,驾驶安全性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掀背门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掀背门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掀背”顾名思义就是“能掀起来的后背”,掀背门是指后备箱盖与后车窗玻璃为一体的汽车尾门。在传统掀背门的窗框侧边处,内板呈“U”字形结构,线束与内饰护板分别通过卡扣固定于内板“U”字形结构的同一侧。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为了避免与线束发生干涉,内饰护板设有避让线束的避让空间,而避让空间会增加窗框在车辆Y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导致后车窗玻璃的黑边在车辆Y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大,进而影响车内后视镜的左右视野,使其难以达到规范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窗口视野范围大,并且结构简单的掀背门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掀背门总成,其包括窗框体、内饰护板以及后车窗玻璃,所述窗框体设有窗口,所述内饰护板设于所述窗口的边缘,所述后车窗玻璃设于所述窗框体的外侧并覆盖所述窗口;所述窗框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设于所述后车窗玻璃的内侧,且所述外板朝向所述后车窗玻璃的侧面设有线槽,所述线槽内穿设有线束,所述线束与所述外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设于所述外板的内侧,所述内饰护板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板包括主体板部和偏折部,所述主体板部与所述后车窗玻璃贴合连接,所述偏折部设于所述主体板部所在平面的远离所述后车窗玻璃的一侧,所述线槽由所述偏折部围成,所述线束与所述偏折部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偏折部包括第一偏折板部和第二偏折板部,所述第一偏折板部自所述主体板部靠近所述窗口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后车窗玻璃的方向偏折,所述第二偏折板部自所述第一偏折板部远离所述主体板部的一端向所述窗口所在侧偏折,所述线束与所述第一偏折板部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束通过卡扣与所述外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板包括连接板部和安装板部,所述连接板部与所述外板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部相对于所述连接板部倾斜设置并朝向所述内饰护板,所述内饰护板与所述安装板部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板还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自所述连接板部向远离所述外板的方向凸起,所述凸起部包括朝向所述窗口所在侧的立板部,所述安装板部设于所述立板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板部设于所述立板部与所述连接板部相连接的一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内板朝向所述外板的侧面形成凹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饰护板朝向所述内板的侧面设有插扣,所述插扣与所述内板插接。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掀背门总成。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掀背门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掀背门总成包括窗框体、内饰护板以及后车窗玻璃,窗框体设有窗口,内饰护板设于窗口的边缘,后车窗玻璃设于窗框体的外侧并覆盖窗口;窗框体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设于后车窗玻璃的内侧,且外板朝向后车窗玻璃的侧面设有线槽,线槽内穿设有线束,线束与外板固定连接,内板设于外板的内侧,内饰护板与内板固定连接。基于上述结构,线束与内饰护板分开布置,内饰护板无需设置避让线束的避让空间,可减少其在车辆Y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与此同时,外板设有专门供线束布置的线槽,线束不再固定于内板上,可减少内板在车辆Y轴方向上的尺寸。如此,在窗框体的尺寸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窗口的尺寸更大,也即,后车窗玻璃的黑边更窄,进而可扩大车内后视镜的视野,使其达到规范标准,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由于其采用了上述的掀背门总成,因此具有视野范围大,驾驶安全性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掀背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视图;图3是图1中的B-B视图。图中:1、窗框体;11、窗口;12、外板;121、主体板部;122、偏折部;1221、第一偏折板部;1222、第二偏折板部;13、内板;131、连接板部;132、凸起部;1321、立板部;133、安装板部;134、凹槽;2、内饰护板;21、插扣;3、后车窗玻璃;4、线束;5、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侧”和“外侧”指的是,对于车辆而言,靠近于车厢内的一侧为“内侧”,背离车厢的一侧为“外侧”;术语“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指的是,在车辆坐标系中,车辆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掀背门总成,其主要包括窗框体1、内饰护板2以及后车窗玻璃3,窗框体1设有窗口11,内饰护板2设于窗口11的边缘,后车窗玻璃3设于窗框体1的外侧并覆盖窗口11。具体而言,窗框体1包括外板12和内板13,外板12设于后车窗玻璃3的内侧,并且,外板12朝向后车窗玻璃3的侧面设有线槽,线槽内穿设有线束4,线束4与外板12固定连接;内板13设于外板12的内侧,内饰护板2与内板13固定连接。基于上述结构,线束4与内饰护板2分开布置,内饰护板2无需设置避让线束4的避让空间,可减少其在车辆Y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与此同时,外板12设有专门供线束4布置的线槽,线束4不再固定于内板13上,可减少内板13在车辆Y轴方向上的尺寸。如此,在窗框体1的尺寸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窗口11的尺寸更大,也即,后车窗玻璃3的黑边更窄,进而可扩大车内后视镜的视野,使其达到规范标准,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3所示,外板12包括主体板部121和偏折部122,主体板部121与后车窗玻璃3贴合连接,偏折部122设于主体板部121所在平面的远离后车窗玻璃3的一侧,线槽由偏折部122围成,线束4与偏折部122固定连接。优选地,如图2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折部122包括第一偏折板部1221和第二偏折板部1222,第一偏折板部1221自主体板部121靠近窗口11的一端向远离后车窗玻璃3的方向偏折,第二偏折板部1222自第一偏折板部1221远离主体板部121的一端向窗口11所在侧偏折,也即,主体板部121和偏折部122形成的板体结构在车辆Y轴方向上的横截面近似“Z”字形,并且,第二偏折板部1222远离第一偏折板部1221的板边即为窗口11的边缘;线束4通过卡扣5与第一偏折板部1221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掀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体、内饰护板以及后车窗玻璃,所述窗框体设有窗口,所述内饰护板设于所述窗口的边缘,所述后车窗玻璃设于所述窗框体的外侧并覆盖所述窗口;/n所述窗框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设于所述后车窗玻璃的内侧,且所述外板朝向所述后车窗玻璃的侧面设有线槽,所述线槽内穿设有线束,所述线束与所述外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设于所述外板的内侧,所述内饰护板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掀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体、内饰护板以及后车窗玻璃,所述窗框体设有窗口,所述内饰护板设于所述窗口的边缘,所述后车窗玻璃设于所述窗框体的外侧并覆盖所述窗口;
所述窗框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设于所述后车窗玻璃的内侧,且所述外板朝向所述后车窗玻璃的侧面设有线槽,所述线槽内穿设有线束,所述线束与所述外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设于所述外板的内侧,所述内饰护板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掀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包括主体板部和偏折部,所述主体板部与所述后车窗玻璃贴合连接,所述偏折部设于所述主体板部所在平面的远离所述后车窗玻璃的一侧,所述线槽由所述偏折部围成,所述线束与所述偏折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掀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折部包括第一偏折板部和第二偏折板部,所述第一偏折板部自所述主体板部靠近所述窗口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后车窗玻璃的方向偏折,所述第二偏折板部自所述第一偏折板部远离所述主体板部的一端向所述窗口所在侧偏折,所述线束与所述第一偏折板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明新王智强高喜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