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主要用以安装在一无线耳机内部,包含有一电路回路、一下盖以及一上盖。该电路回路具有至少一第一电路板以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电路板延伸的第二电路板。该上盖设置在该下盖的上方,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固定在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具有至少一与该下盖形成有一角度设置并用以供该第二电路板安装的第一侧壁,使该第二电路板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形成有一夹角。进而使该内模结构形成一模块化设计已简化该无线耳机的组装步骤,大幅降低该无线耳机组装时所需耗费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式的内模结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模块化设计以安装在一无线耳机内部,并能大幅降低组装成本的内模结构。
技术介绍
耳机,用来连接电子装置,以将该电子装置所发出的声音通过耳机传送到人体的耳部。一般的耳机分为有线耳机以及无线耳机(如APPLE公司所发表的AIRPODS产品),该有线耳机即是通过线路与该电子装置连接,该无线耳机则是通过蓝芽等无线通信传输与该电子装置连接。由于该有线耳机必须通过线路与该电子装置连接,造成有线耳机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因为存在线路,容易造成拉扯,且在收纳时容易造成线路间的相互缠绕。而该无线耳机因为是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因此使用的范围比该有线耳机更远,且无线路容易拉扯或是相互缠绕的问题,因此该无线耳机逐渐地取代了该有线耳机。一般的耳机,除了外部利用外壳包覆外,内部通常设置有电路板、扬声器等等。而该无线耳机的内部更必须设置有电池、麦克风、以及无线传输模块等零组件。由于该无线耳机内部的零组件较多,一般该无线耳机在进行组装时,须将电路板、扬声器、电池、麦克风、以及无线传输模块等零组件分别依序的安装并固定在该外壳内部。因此,造成该无线耳机在组装时,需要通过大量的人力来进行组装,不但造成人力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该无线耳机的体积小,造成内部的组装空间受限,令各零组件之间容易因为组装的不慎造成损坏,使得该无线耳机的组装良率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模块化设计以安装在一无线耳机内部,并能大幅降低组装成本的内模结构,即为本专利技术中所欲解决的技术手段及其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模块化设计以安装在一无线耳机内部,并能大幅降低组装成本的内模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包含有一电路回路、一下盖以及一上盖。该电路回路具有至少一第一电路板以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电路板延伸的第二电路板。该下盖用以安装该第一电路板。该上盖设置在该下盖的上方,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固定在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具有至少一与该下盖形成有一角度设置的第一侧壁,且该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一定位槽,使该第二电路板安装在该第一定位槽后,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夹角。进而使该内模结构形成一模块化设计以简化该无线耳机的组装步骤,大幅降低该无线耳机组装时所需耗费的人力成本。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电路板与该第一定位槽之间进一步还包含有至少一组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机构,使该第二电路板通过该第一嵌合机构而固定在该第一定位槽内。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进一步还包含有一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以及一连接在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之间的连接壁,使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在一实施例中,该内模结构还包含有一用以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的供电单元,且该供电单元与该电路回路相互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该内模结构还包含有一扬声器,且该连接壁上更形成有一可供该扬声器设置的嵌槽,且该扬声器与该电路回路相互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该电路回路还包含有一自该第一电路板延伸并与该第二电路板相对的第三电路板,而该上盖的该第二侧壁上还包含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三电路板的第二定位槽,使该第三电路板安装在该第二定位槽后与该第二电路板相对,并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夹角。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电路板与该第二定位槽之间进一步还包含有至少一组相互嵌合的第二嵌合机构,使该第三电路板通过该第二嵌合机构而固定在该第二定位槽内。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为一硬质电路板,而该第二电路板及该第三电路板分别为一软质电路板。在一实施例中,该下盖的中央部位处更形成有一通孔,当该第一电路板安装在该下盖上时,能够使该第一电路板的其中一面凸露在该容置空间中,另一面曝露该通孔中。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还包含有一组可相互嵌合固定的第三嵌合机构。本专利技术组合式的内模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优点:1、该内模结构通过该上盖与该下盖能够预先将电路回路、该供电单元及该扬声器整合在一起,使该内模结构形成一模块化设计,能够大幅减少组装时所需的人力成本。2、该内模结构能够依据该无线耳机的外型改变该上盖与该下盖的形状,而可适用在不同外型的该无线耳机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该电路回路的背部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上盖与下盖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上盖与下盖组合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上盖与下盖组合后背部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0内模结构20电路回路21第一电路板22第二电路板23第三电路板30下盖31通孔40上盖41第一侧壁411第一定位槽42第二侧壁421第二定位槽43连接壁431嵌槽44容置空间θ1第一夹角θ2第二夹角50供电单元60扬声器70第三嵌合机构71第三嵌合凹槽72第三嵌合凸块80第一嵌合机构81第一嵌合凸块82第一嵌合凹槽90第二嵌合机构91第二嵌合凸块92第二嵌合凹槽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该内模结构10包含有一电路回路20、一下盖30、一上盖40、一供电单元50以及一扬声器60。该电路回路20是由一第一电路板21、一第二电路板22及一第三电路板23所组成。该第一电路板21为一硬质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22与该第三电路板23分别为一软质电路板,并由该第一电路板21的二相对侧延伸而出,令该第二电路板22与该第三电路板23彼此相对。此外,该电路回路20除了可以由硬质电路板及软质电路板所组成外,亦可由软质电路板所组成,或是由硬质电路板所组成。且该第一电路板21、该第二电路板22及该第三电路板23之间彼此相互电性连接。该下盖30用以供该第一电路板21设置,该下盖30的中央部位处形成有一贯穿该下盖的通孔31。该上盖40设置在该下盖30上,以将该第一电路板21与固定在该下盖30与该上盖40之间,且该上盖40包含有一第一侧壁41、一第二侧壁42以及一连接该第一侧壁41与该第二侧壁42之间的连接壁43。该第一侧壁41与该第二侧壁42彼此相对,且当该上盖40设置在该下盖30上方时,该下盖30与该上盖40之间形成有一可供该供电单元50设置的容置空间44。该第一侧壁41上更设置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二电路板22的第一定位槽411,该第二侧壁42上更设置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三电路板23的第二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包含有:/n一电路回路,具有至少一第一电路板以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电路板延伸的第二电路板;/n一下盖,用以安装该第一电路板;以及/n一上盖,设置在该下盖的上方,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固定在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具有至少一与该下盖形成有一角度设置的第一侧壁,且该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一定位槽,使该第二电路板安装在该第一定位槽后,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包含有:
一电路回路,具有至少一第一电路板以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电路板延伸的第二电路板;
一下盖,用以安装该第一电路板;以及
一上盖,设置在该下盖的上方,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固定在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具有至少一与该下盖形成有一角度设置的第一侧壁,且该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一用以收纳该第二电路板的第一定位槽,使该第二电路板安装在该第一定位槽后,与该第一电路板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其中,该第二电路板与该第一定位槽之间进一步还包含有至少一组相互嵌合的第一嵌合机构,使该第二电路板通过该第一嵌合机构而固定在该第一定位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其中,该上盖进一步还包含有一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以及一连接在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之间的连接壁,使该上盖与该下盖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其中,该内模结构还包含有一用以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的供电单元,且该供电单元与该电路回路相互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组合式的内模结构,其中,该内模结构还包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兴,彭进博,童昌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康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