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484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于介电层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沟槽;于所述沟槽内形成三元合金层,所述三元合金层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对所述三元合金层在5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晶种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尺寸逐渐微型化,半导体器件上形成的集成电路的线路图案尺寸也朝向微型化方向发展。现有研究表明,为抑制集成电路中的铜扩散现象,通常需要在形成线路图案之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VaporDeposition;PVD)工艺沉积一铜锰合金的晶种层。然而,由于半导体器件尺寸较小,容易导致当晶种层无法均匀地沉积在沟槽内表面,从而在所述沟槽的顶部出现悬垂突出(Overhang)的现象,不利于后续线路图案的形成。甚至,当悬垂突出现象更严重时会将沟槽顶部完全封住,导致后续无法在沟槽内部形成线路图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沟槽内出现悬垂突出现象的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获得的金属互连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于介电层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沟槽;于所述沟槽内形成三元合金层,所述三元合金层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以及对所述三元合金层在5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晶种层。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0-15%。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元合金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或溅镀法形成。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晶种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于具有所述晶种层的所述沟槽内形成金属图案。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三元合金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于所述沟槽的内表面形成扩散阻挡层。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阻挡层包括钽、钛、锰、氮化钽、氮化钛以及氮化锰中的其中一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金属互连结构,包括介电层、于所述介电层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的沟槽以及形成于所述沟槽内的晶种层,所述晶种层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晶种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晶种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在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晶种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热处理使得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各合金组分发生流动和再结晶,得到厚度均匀的所述晶种层,避免所述沟槽的顶部产生悬垂突出现象,利于后续在所述沟槽内形成金属图案;再者,由于所述三元合金层中加入第三合金组分,相较于铜锰两相合金而言具有较低的熔点,因此,所述三元合金层可以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再结晶能力,有利于避免半导体器件在高温热处理时导致不良率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图1所示的制备方法所提供的介电层内开设沟槽后的示意图。图3为在图2所示的沟槽内形成扩散阻挡层后的示意图。图4为在图3所示的沟槽内形成三元合金层后的示意图。图5为对图4所示的三元合金层进行热处理以得到晶种层的示意图。图6为在图5所示的具有晶种层的沟槽内形成金属图案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介电层10沟槽11扩散阻挡层20三元合金层30晶种层40金属图案50金属互连结构1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金属互连结构10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请参阅图2,于介电层10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沟槽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沟槽11可通过在所述介电层10的表面覆盖图形光阻(图未示)并进行蚀刻得到。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开设所述沟槽11后,至少于所述沟槽11的内表面(包括所述沟槽11的侧壁和底面)形成扩散阻挡层20。所述扩散阻挡层20可包括钽、钛、锰、氮化钽、氮化钛以及氮化锰中的其中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沟槽11还形成于所述介电层10的所述表面除所述沟槽11之外的区域。所述介电层10的材质为具有低介电常数(如低于3.9)的介电材料。如,所述介电层的材质为氧化硅。更具体地,所述介电层10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于一半导体衬底1上。所述半导体衬底1的材质可以包括未掺杂的单晶硅、掺杂的单晶硅、绝缘体上硅(SOI)或金属等。当所述半导体衬底1的材质包括硅时,所述扩散阻挡层20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沟槽11的内表面的钛层以及形成于所述钛层上的氮化钛层。当所述半导体衬底1的材质包括金属时,所述扩散阻挡层20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沟槽11的内表面的钽层以及形成于所述钽层上的氮化钽层。步骤S2,请参阅图4,于所述沟槽11内形成三元合金层30,所述三元合金层30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70-93%。其中,当所述沟槽11的内表面形成有所述扩散阻挡层20时,所述扩散阻挡层20位于所述沟槽11的内表面与所述三元合金层30之间。其中,所述三元合金层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或溅镀法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熔点相对较低的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0-15%。此时,所述第一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70-89%。步骤S3,请参阅图5,对所述三元合金层30在5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晶种层40。其中,以原位方式(In-situ)进行所述热处理。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的各合金组分发生流动和再结晶,得到厚度均匀的所述晶种层40,避免所述沟槽11的顶部产生悬垂突出现象,利于后续在所述沟槽11内形成金属图案50(参图5)。由于所述三元合金层30中加入第三合金组分,相较于铜锰两相合金而言具有较低的熔点,因此,所述三元合金层30可以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具有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于介电层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沟槽;/n于所述沟槽内形成三元合金层,所述三元合金层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以及/n对所述三元合金层在5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晶种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于介电层的其中一表面向内开设沟槽;
于所述沟槽内形成三元合金层,所述三元合金层包括第一合金组分、第二合金组分和第三合金组分,所述第一合金组分为铜,所述第二合金组分为锰,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钛、铬、钴、镍、锆、钇、钌、铑、钯、镉、铱、铂、金、铝、镁及硒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二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0-15%,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6-15%;以及
对所述三元合金层在50-8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晶种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合金组分为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合金组分在所述三元合金层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0-1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合金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或溅镀法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互连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晶种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志勲金玄永徐康元
申请(专利权)人:夏泰鑫半导体青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