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4661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根据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所需满足的预设距离条件,计算得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和最大限值;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杆件形成遮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
本申请涉及空间钢网格结构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空间钢网格结构包括网架、网壳等空间结构,其具备受力明确、自重轻、跨越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机场的航站楼屋盖、大型轻工业厂房、煤炭与料场煤棚等建筑结构。在空间钢网格结构的服役期间,由于会受到自然破坏、人为因素以及材料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空间钢网格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包括杆件弯曲变形、拉杆断裂、节点破坏等损伤。为了防止因结构损伤的累积而引起结构的整体失效,对既有的空间钢网格结构的健康监测具有显著价值。三维测量是一种进行空间钢网格结构安全性监测的重要技术。通过三维重建可以得到场景及物体的三维信息,从这些三维信息中可以获知空间钢网格结构中的杆件弯曲变形、杆件断裂等损伤。一般来说,三维重建可以通过多视角图像采集、激光三维扫描仪、结构光投射等方法完成。其中,多视角三维重建是通过从多个不同视角采集的二维数字图像,来恢复物体表面特征点的深度信息。由于其重建成本较低、实际操作方便且可用于大范围户外场景重建,因此多视角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多视角三维重建是基于多幅二维数字图像来进行的,因此二维数字图像的采集质量将会影响多视角三维重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对一个物体表面进行完整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所采集的二维数字图像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图像应包含待重建物体表面的所有区域,即待重建物体表面各点均被采集;2)待重建物体表面一点至少应被两幅及以上二维数字图像所采集,即二维数字图像之间要有一定的重叠率,否则依靠单幅图像将无法恢复物体表面的深度信息。由于在空间钢网格结构中,杆件数量众多且交错现象明显,因此如果不考虑合理地选取相机布置方位,则容易出现距相机位置较近的杆件对距相机位置较远的杆件形成遮挡,后者与前者在拍摄视角内重合,从而导致距相机位置较远的杆件无法进行重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杆件形成遮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获取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根据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所需满足的预设距离条件,计算得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和最大限值;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如上可见,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中,由于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然后根据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所需满足的预设距离条件,计算得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和最大限值,再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从而可以得到在对相机进行布置时,相机方位的水平角θ1的限制范围,以及限制范围内的任意一个给定的水平角θ1所对应的仰角范围,使得当沿相机观测视角下结构的所有端节点均可观测到时,结构的杆件之间不发生遮挡现象,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杆件形成遮挡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相机方位的参数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相机布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一中的计算仰角范围的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相机的布置位置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二中的相机布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二中弦杆夹角为钝角时的计算仰角范围的原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二中弦杆夹角为锐角时的计算仰角范围的原理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二中的相机的布置位置俯视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三中的相机布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三中四角锥网架下部非空旷时的计算仰角范围的原理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三中四角锥网架下部空旷时的计算仰角范围的原理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三中的相机的布置位置俯视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四中的旋转变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提出了对空间钢网格结构进行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相机方位选取的原理与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空间网格结构的多视角三维重建。空间钢网格结构的杆件之间发生遮挡时,意味着被遮挡的杆件的端节点不可见,即沿相机拍摄视角无法观测到该杆件的端节点。由于空间网格结构中的杆件基本满足一维化特征,即在考虑杆件存在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当杆件的两个端节点被确定时,该杆件的基本空间位置同时被确定。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相机方位选取的原则为:当沿相机观测视角下结构的所有端节点均可观测到时,结构的杆件之间不发生遮挡现象。另外,在一固定参考系下,为了描述相机的方位,可以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一水平角θ1,并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y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二水平角θ2;然后,可以将相机光轴(即图2中的视角方向向量)与x-y平面所形成的二面角作为仰角θ3,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对上述相机的2个水平角和1个仰角的取值进行限定,以满足上述的相机方位选取的原则,使得结构的杆件之间不发生遮挡现象。当沿某一观测视角对结构进行观测时,结构节点与杆件间存在节点与杆件相重合或节点位于杆件组成的网格内部这两种位置关系。当节点与杆件相重合时,不满足上述相机方位选取的原则;因此,相机方位的计算依据为使结构节点的投影落在杆件组成的网格内部。考虑到杆件间可能存在弯曲变形,且杆件具有物理尺寸,不可用一根轴线代表,当结构节点的投影距离杆件组成的网格边较近时,仍会存在部分杆件的根部被遮挡,因此,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距离条件,例如,限制结构节点的投影沿网格边方向距杆件网格四边不大于1/4网格边长,从而满足结构节点位于杆件组成的网格内部的条件。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对空间网格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上述的预设距离条件,经过几何计算得到相机布置的水平角以及相对应的仰角限制,使得当相机布置在该方位限制范围内时,结构的杆件满足不发生遮挡的条件。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n获取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n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n根据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所需满足的预设距离条件,计算得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和最大限值;/n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视角三维重建的空间网格结构监测的相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获取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
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
根据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所需满足的预设距离条件,计算得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和最大限值;
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预设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空间网格结构为两向正交网架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获取两向正交网架的网格尺寸;
步骤A2,根据两向正交网架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
步骤A3,在水平角的当前取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预设的第一步长,并将增加第一步长后的水平角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
步骤A4,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第一仰角范围;所述第一距离条件为: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与杆件网格的第一对对边的垂直距离不小于预设的最小距离值;
步骤A5,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第二仰角范围;所述第二距离条件为: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与杆件网格的第二对对边的垂直距离不小于预设的最小距离值;
步骤A6,判断第一仰角范围和第二仰角范围的交集是否为空集;如果是,则返回执行步骤A3;否则,执行步骤A7;
步骤A7,将水平角的当前取值作为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并将水平角的最小限值的余角作为水平角的最大限值;
步骤A8,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第一距离条件以及第二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8包括:
步骤A81,将水平角的初始值设置为水平角的最小限值;
步骤A82,在水平角的当前取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预设的第二步长,并将增加第二步长后的水平角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
步骤A83,判断水平角的当前取值是否大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如果是,则结束整个流程;否则,执行步骤A84;
步骤A84,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第一仰角范围;
步骤A85,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第二仰角范围;
步骤A86,将所述第一仰角范围和第二仰角范围的交集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所对应的符合第一距离条件以及第二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返回执行步骤A8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包括:
以两向正交网架的两个弦杆的延伸方向分别作为参考坐标系的x、y方向,并将竖直向上的方向作为参考坐标系的z轴方向,建立一个参考坐标系;
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一水平角θ1,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y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二水平角θ2,并将第一水平角θ1或第二水平角θ2作为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将相机光轴与x-y平面所形成的二面角作为仰角θ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的公式计算得到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第一仰角范围:






其中,a为两向正交网架的上弦杆或下弦杆的长度,h为两向正交网架的结构高度,θ1为水平角,θ3为仰角,预设的最小距离值为网格边长的四分之一,cosθ3min'为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最小仰角,cosθ3max'为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最大仰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的公式计算得到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第二仰角范围:






其中,a为两向正交网架的上弦杆或下弦杆的长度,h为两向正交网架的结构高度,θ1为水平角,θ3为仰角,预设的最小距离值为网格边长的四分之一,cosθ3min″为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最小仰角,cosθ3max″为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最大仰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空间网格结构为两向斜交网架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B1,获取两向斜交网架的几何参数;
步骤B2,根据两向斜交网架的几何参数建立参考坐标系,并确定用于描述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和仰角;
步骤B3,当两向斜交网架的弦杆夹角为锐角时,将水平角的初始值设置为-(直角+弦杆夹角)/2;当两向斜交网架的弦杆夹角为钝角时,将水平角的初始值设置为-(弦杆夹角-直角)/2;
步骤B4,在水平角的当前取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预设的第一步长,并将增加第一步长后的水平角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
步骤B5,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第一仰角范围;所述第一距离条件为: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与杆件网格的第一对对边的垂直距离不小于预设的最小距离值;
步骤B6,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第二仰角范围;所述第二距离条件为:待拍摄的结构节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点与杆件网格的第二对对边的垂直距离不小于预设的最小距离值;
步骤B7,判断第一仰角范围和第二仰角范围的交集是否为空集;如果是,则返回执行步骤B4;否则,执行步骤B8;
步骤B8,将水平角的当前取值作为水平角的最小限值,并将水平角的最小限值的余角作为水平角的最大限值;
步骤B9,计算得到在水平角的最小限值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水平角所对应的符合第一距离条件以及第二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9包括:
步骤B91,将水平角的初始值设置为水平角的最小限值;
步骤B92,在水平角的当前取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预设的第二步长,并将增加第二步长后的水平角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其中,水平角的初始值为水平角的最小限值;
步骤B93,判断水平角的当前取值是否大于水平角的最大限值;如果是,则结束整个流程;否则,执行步骤B94;
步骤B94,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一距离条件的第一仰角范围;
步骤B95,根据水平角的当前取值,计算得到符合第二距离条件的第二仰角范围;
步骤B96,将所述第一仰角范围和第二仰角范围的交集作为水平角的当前取值所对应的符合第一距离条件以及第二距离条件的仰角范围;返回执行步骤B9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2包括:
以两向斜交网架的弦杆夹角的两条角平分线作为参考坐标系x-y平面的四个象限的角平分线,并将竖直向上的方向作为参考坐标系的z轴方向,建立一个参考坐标系;
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一水平角θ1,并将相机光轴在参考坐标系的x-y平面上的投影与y轴之间的夹角作为第二水平角θ2,将第一水平角θ1或第二水平角θ2作为相机方位的水平角;将相机光轴与x-y平面所形成的二面角作为仰角θ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飞樊健生魏晓晨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