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缩空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包括储气罐、导向基础、圆筒、排水管、限位板、密封块、浮球、安装架、电热板、风斗、进气管、单向阀、空气压缩机、出气管、压力表和底座,所述储气罐内壁的底部与导向基础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的顶部与储气罐底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通,所述圆筒底部的中间位置与排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限位板的两侧滑动安装在圆筒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及时自动排出冷凝水的目的,避免了冷凝水在储气罐内部的聚集形象发生,同时整个排水过程中利用物理原理处于自动化,结构简单、无能源损耗,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对气动元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储气罐的安全以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空气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
技术介绍
压缩空气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的工厂生产中,压缩空气通常是通过输入电能驱动马达,再通过马达驱动压缩机实现机械压缩后产生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但在压缩过程中会有80%的电能源转化为压缩热,只有不到20%的能源转化为压缩空气的压缩势能;也就是压缩空气本身是非常昂贵的,是电能源成本的5~8倍。空气通过空气压缩机的进气口采集,经过空气压缩机的机头压缩后,从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喷射进入储气罐里。由于进气口采集的空气与作功后出气口喷射出压缩空气存在温度差,而自然界的空气本身含有一些水份,因此在储气罐中必然析出大部份冷凝水,若是冷凝水不能够及时排出,则会给气动回路带来一些故障,损坏气动元件,降低元件使用寿命,生产效率下降,甚至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达到了及时自动排出冷凝水的目的,避免了冷凝水在储气罐内部的聚集形象发生,同时整个排水过程中利用物理原理处于自动化,结构简单、无能源损耗,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对气动元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储气罐的安全以及稳定性。(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包括储气罐、导向基础、圆筒、排水管、限位板、密封块、浮球、安装架、电热板、风斗、进气管、单向阀、空气压缩机、出气管、压力表和底座,所述储气罐内壁的底部与导向基础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的顶部与储气罐底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通,所述圆筒底部的中间位置与排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限位板的两侧滑动安装在圆筒的内部,所述限位板的底部与密封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顶部与浮球的底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基础的竖向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导向基础与储气罐内壁的底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向基础的内侧壁为弧形坡面状态。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的外侧壁与储气罐内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热板固定安装在安装架内侧壁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电热板上开设有配合空气流通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风斗的底部与安装架的顶部固定连通,所述风斗的顶部与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端固定连通,所述单向阀固定安装在进气管上。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储气罐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出气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压力表固定安装在储气罐上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顶部与储气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底脚。(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空气压缩机的运行产生压缩空气,随后压缩空气由进气管进入储气罐中,期间压缩空气由于温度差所产生的冷凝水配合导向基础的导向作用汇流入圆筒的内部,冷凝水在圆筒内累积,达到一定水位之后,浮力大于空气压力,浮球上浮带动限位板向上滑动,此时密封块与排水管的管口形成分离,排水口打开,水在气压作用下排出,整个排水过程中利用物理原理处于自动化,结构简单、无能源损耗,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对气动元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储气罐的安全以及稳定性。2、本专利技术由于电热板的设置,通过风斗的作用能够将由进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进行扩散,而配合电热板的通电运行产生热源,压缩空气在经过电热板时能够进行干燥处理,以此减少空气中的水分,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的含水量,以此减少冷凝水的产生量,提高压缩空气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储气罐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圆筒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热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储气罐;2、导向基础;3、圆筒;4、排水管;5、限位板;6、密封块;7、浮球;8、安装架;9、电热板;10、风斗;11、进气管;12、单向阀;13、空气压缩机;14、出气管;15、压力表;16、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包括储气罐1、导向基础2、圆筒3、排水管4、限位板5、密封块6、浮球7、安装架8、电热板9、风斗10、进气管11、单向阀12、空气压缩机13、出气管14、压力表15和底座16,储气罐1内壁的底部与导向基础2的底部固定连接,圆筒3的顶部与储气罐1底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通,圆筒3底部的中间位置与排水管4的一端固定连通,限位板5的两侧滑动安装在圆筒3的内部,限位板5的底部与密封块6的顶部固定连接,限位板5的顶部与浮球7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空气压缩机13的运行产生压缩空气,随后压缩空气由进气管11进入储气罐1中,期间压缩空气由于温度差所产生的冷凝水配合导向基础2的导向作用汇流入圆筒3的内部,冷凝水在圆筒3内累积,达到一定水位之后,浮力大于空气压力,浮球7上浮带动限位板5向上滑动,此时密封块6与排水管4的管口形成分离,排水口打开,水在气压作用下排出,同时浮力减小,浮球7下降使密封块6堵住排水管4上的排水口,因此达到了及时自动排出冷凝水的目的,避免了冷凝水在储气罐1内部的聚集形象发生,同时整个排水过程中利用物理原理处于自动化,结构简单、无能源损耗,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对气动元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储气罐的安全以及稳定性,同时整个装置可安装于不便进行人工排污水的地方,如高处、低处、狭窄处,并且可防止人工排水被遗忘而造成压缩空气被冷凝水重新污染,保证压缩空气的纯净度。导向基础2的竖向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导向基础2与储气罐1内壁的底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导向基础2的内侧壁为弧形坡面状态,安装架8的外侧壁与储气罐1内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电热板9固定安装在安装架8内侧壁的中间位置上,电热板9上开设有配合空气流通的通孔,风斗10的底部与安装架8的顶部固定连通,风斗10的顶部与进气管11的一端固定连通,由于电热板9的设置,通过风斗10的作用能够将由进气管11进入的压缩空气进行扩散,而配合电热板9的通电运行产生热源,压缩空气在经过电热板9时能够进行干燥处理,以此减少空气中的水分,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的含水量,以此减少冷凝水的产生量,提高压缩空气的质量,进气管11的另一端与空气压缩机13的出气端固定连通,单向阀12固定安装在进气管11上,出气管14的一端与储气罐1的一侧固定连通,出气管14上设置有截止阀,压力表15固定安装在储气罐1上的一侧,底座16的顶部与储气罐1的底部固定连接,底座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底脚。工作原理: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空气压缩机13的运行产生压缩空气,随后压缩空气由进气管11进入储气罐1中,期间压缩空气由于温度差所产生的冷凝水配合导向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包括储气罐(1)、导向基础(2)、圆筒(3)、排水管(4)、限位板(5)、密封块(6)、浮球(7)、安装架(8)、电热板(9)、风斗(10)、进气管(11)、单向阀(12)、空气压缩机(13)、出气管(14)、压力表(15)和底座(16),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1)内壁的底部与导向基础(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3)的顶部与储气罐(1)底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通,所述圆筒(3)底部的中间位置与排水管(4)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限位板(5)的两侧滑动安装在圆筒(3)的内部,所述限位板(5)的底部与密封块(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5)的顶部与浮球(7)的底部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包括储气罐(1)、导向基础(2)、圆筒(3)、排水管(4)、限位板(5)、密封块(6)、浮球(7)、安装架(8)、电热板(9)、风斗(10)、进气管(11)、单向阀(12)、空气压缩机(13)、出气管(14)、压力表(15)和底座(16),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1)内壁的底部与导向基础(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3)的顶部与储气罐(1)底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通,所述圆筒(3)底部的中间位置与排水管(4)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限位板(5)的两侧滑动安装在圆筒(3)的内部,所述限位板(5)的底部与密封块(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5)的顶部与浮球(7)的底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压缩空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基础(2)的竖向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导向基础(2)与储气罐(1)内壁的底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向基础(2)的内侧壁为弧形坡面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朝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永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