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290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其中,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第一可调区、第一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第二可调区和第二硝化区;其中,所述第一反硝化区、所述第一可调区、所述第一硝化区、所述第二反硝化区、所述第二可调区和所述第二硝化区内均投加有微生物载体;所述厌氧区、所述第一反硝化区和所述第二反硝化区分别与污水进水管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计和调节阀;所述第二硝化区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所述第二反硝化区之间均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所述第二硝化区远离所述第二可调区的一侧隔板的顶端设置有排放管。该系统可更好的适应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缺氧、发臭、藻类大量滋生、鱼类死亡等,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相对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进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比如氧化沟、A2/O、SBR、CASS等。根据污水的水量、水质和出水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处理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MBBR(MovingBedBiofilmReacto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通过向好氧反应器内投加一定数量密度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使其在形成生物膜后与水的密度相近,确保填料悬浮于水中。在填料形成生物膜后,由于氧扩散的限制,会形成DO的梯度,在生物膜的外表面,由于DO浓度相对较高,以好氧硝化菌为主,深入絮体内部,由于外部氧的大量消耗,且氧传递受阻,产生缺氧区,反硝化菌占优,为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同时进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MBBR工艺兼具传统流化床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两者的优点,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但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面临冬季低温污水处理效果差、脱氮除磷效率低等严重问题。例如,目前我国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的A/O、A2/O或氧化沟工艺,此类工艺均选用絮状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然而在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发现,当温度低于10℃时,絮状污泥中有机物降解速率减慢,聚磷菌的活性下降,硝化与反硝化速率均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见,低温已经成为我国冬季低温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最大的限制因素。由于低温对污泥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导致现有工艺处理负荷和处理效率大幅降低,并且很难满足生化污水厂对低温废水的处理要求,无法实现达标排放。因此,目前城市污水治理的难点与重点主要是能否高效、稳定地使低温城市污水达标排放。为解决常规污水处理厂针对冬季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差,出水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增加构筑物保温、增大水力停留时间、降低污泥负荷或结合物理、化学法脱氮等措施,而上述方法不仅增大了工程投资,而且操作时缺少针对性,导致处理效果难以保证,还经常引起污泥膨胀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低温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冬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效果差,运行不稳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污水处理工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第一可调区、第一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第二可调区和第二硝化区;其中,所述第一反硝化区、所述第一可调区、所述第一硝化区、所述第二反硝化区、所述第二可调区和所述第二硝化区内均投加有微生物载体;所述厌氧区、所述第一反硝化区和所述第二反硝化区分别与污水进水管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计和调节阀;所述第二硝化区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所述第二反硝化区之间均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所述第二硝化区远离所述第二可调区的一侧隔板的顶端设置有排放管。本专利技术的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第一可调区、第一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第二可调区和第二硝化区,其中,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和第二反硝化区分别与污水进水管连通,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和第二反硝化区多点进水可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原水碳源,优先补充厌氧区厌氧反应及第一反硝化区和第二反硝化区的反硝化反应所需的碳源,减少外加碳源,有效缓解低C/N比污水的处理难度,节约运行成本。污水进入厌氧区后,污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充分释磷,同时对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厌氧区出水进入第一反硝化区,即缺氧区,在该反应区,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释放至空气,因此,BOD浓度下降,硝态氮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较小;第一反硝化区的出水进一步进入第一可调区,根据水温情况和水质情况,但水温较低时,反硝化性能受影响较大,第一可调区可作为反硝化功能区,当水温较高或硝化性能略差时,此区可作为硝化功能区;第一可调区的出水进入第一硝化区,即好氧区,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氨态氮浓度显著下降,硝态氮的浓度逐渐增加,磷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第一硝化区出水进入第二反硝化区,反硝化菌进一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污水中的硝态氮还原为氮气释放至空气;第二可调区和第二硝化区的功能同上。而为缓解低C/N比污水处理的难度,原水分别进入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和第二反硝化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为厌氧区和反硝化区反应提供所需的碳源,减少外加碳源。第二硝化区与第一反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之间均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因硝化脱氮的前提是氨完全转化为硝态氮,而好氧区即第二硝化区可完成这一功能,即第二硝化区的硝化液可通过硝化液回流管回流到第一反硝化区和第二反硝化区,完成脱氮的功能。该处理系统可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硝化脱氮、磷的去除等功能,并且,可根据水质特点设置多点进水,有效分担系统处理负荷,缓解水质水量波动的冲击;此外,该系统设置多级处理,可通过微生物的强化作用,保证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使其更好的适应低温污水的处理运行,因此,该系统有效解决了温度降低导致反硝化菌活性下降,系统处理负荷和处理效率大幅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所述厌氧区、所述第一反硝化区、所述第一可调区、所述第一硝化区、所述第二反硝化区、所述第二可调区和所述第二硝化区之间均通过隔板分隔,在每个所述隔板上均设置有保持相邻区域间连通的过水口;其中,所述厌氧区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之间的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一可调区与所述第一硝化区之间的第三过水口、所述第二反硝化区与所述第二可调区之间的第五过水口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顶端;所述第一反硝化区与所述第一可调区之间的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一硝化区与所述第二反硝化区之间的第四过水口、所述所述第二可调区与所述第二硝化区之间的第六过水口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底端。厌氧区、第一反硝化区、第一可调区、第一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第二可调区和第二硝化区之间均通过隔板分隔,在每个所述隔板上均设置有保持相邻区域间连通的过水口,并且,为了避免水力短流,尽量混合均匀,第一过水口、第三过水口和第五过水口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顶端,这样,厌氧区的出水从隔板的上端溢流到第一反硝化区,第一可调区的出水从隔板的上端溢流到第一硝化区,第二反硝化区的出水可从隔板的上端溢流到第二可调区,而第二过水口、第四过水口和第六过水口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底端,由底端自流的下一反应区。进一步,所述第三过水口和所述第五过水口处均设置有弧形拦截板;所述第二过水口、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1)、第一反硝化区(2)、第一可调区(3)、第一硝化区(4)、第二反硝化区(5)、第二可调区(6)和第二硝化区(7);/n其中,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所述第一可调区(3)、所述第一硝化区(4)、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所述第二可调区(6)和所述第二硝化区(7)内均投加有微生物载体(8);/n所述厌氧区(1)、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和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分别与污水进水管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计(9)和调节阀(10);/n所述第二硝化区(7)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之间均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11);/n所述第二硝化区(7)远离所述第二可调区(6)的一侧隔板的顶端设置有排放管(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1)、第一反硝化区(2)、第一可调区(3)、第一硝化区(4)、第二反硝化区(5)、第二可调区(6)和第二硝化区(7);
其中,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所述第一可调区(3)、所述第一硝化区(4)、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所述第二可调区(6)和所述第二硝化区(7)内均投加有微生物载体(8);
所述厌氧区(1)、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和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分别与污水进水管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计(9)和调节阀(10);
所述第二硝化区(7)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之间均连接有硝化液回流管(11);
所述第二硝化区(7)远离所述第二可调区(6)的一侧隔板的顶端设置有排放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1)、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所述第一可调区(3)、所述第一硝化区(4)、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所述第二可调区(6)和所述第二硝化区(7)之间均通过隔板分隔,在每个所述隔板上均设置有保持相邻区域间连通的过水口;
其中,所述厌氧区(1)与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之间的第一过水口(13)、所述第一可调区(3)与所述第一硝化区(4)之间的第三过水口(14)、所述第二反硝化区(5)与所述第二可调区(6)之间的第五过水口(15)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顶端;
所述第一反硝化区(2)与所述第一可调区(3)之间的第二过水口(16)、所述第一硝化区(4)与第二反硝化区(5)之间的第四过水口(17)、所述所述第二可调区(6)与所述第二硝化区(7)之间的第六过水口(18)均设置在相应隔板的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水口(14)和所述第五过水口(15)处均设置有弧形拦截板(19);
所述第二过水口(16)、所述第四过水口(17)和所述第六过水口(18)处均设置有扇形拦截笼(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区(3)、所述第一硝化区(4)、所述第二可调区(6)和所述第二硝化区(7)底部均设置有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静马文明金涛杨航吴迪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