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生态种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216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稻‑鱼生态种养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稻田和池塘,二者呈“九宫格”布置,池塘占“九宫格”之一且位于“九宫格”的一角;通过动力装置施加的外力,稻田和池塘之间形成闭合的水循环。通过池塘和稻田的位置和高度差充分利用重力势能规划池塘水在稻田中的循环路线,使水泵做功最小和水流线路最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促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再利用,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病虫害发生;(2)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所述方法灵活,适用范围广,节约饲料成本和增氧成本;(3)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容量,减少鱼病发生,节约饲料成本和增氧成本;(4)减少或不使用药物,生产有机鱼、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稻-鱼生态种养系统
本技术属于生态农业
,涉及一种实现种植养殖互惠互利、生态位互补,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具体为稻-鱼生态种养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喂大量的饲料,加上养殖鱼的排泄物,使池水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在池塘对外排水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有机污染。池塘养殖尾水要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由于我国养殖池塘众多,大部分较分散,如集中进行养殖尾水集中处理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养殖池塘往往与稻田邻近,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相互独立,没能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目前稻田养鱼一般在稻田开挖鱼沟,这种方式工程量较大,管理上存在施肥和投饵的困难,稻谷收割不方便,鱼苗的成活率较低,不利于种植或养殖的专业化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目前池塘养殖过程中大量投饵造成的池水富营养化,尾水处理困难的弊端,本技术提供了稻-鱼生态种养系统。本技术所述系统和方法主要通过水泵使池水在稻田内进行定期循环,使池塘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和颗粒物被水稻吸收、吸附,促进水稻生长;净化后的富氧水流入池塘,使池水始终保持清新状态,其中带来的一些小型生物又可作为鱼的饲料,促进鱼类生长。技术方案:稻-鱼生态种养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稻田和池塘,二者呈“九宫格”布置,池塘占“九宫格”之一且位于“九宫格”的一角,当稻田与池塘在同一平面时,通过水泵动力使池水在池塘和稻田之间产生环循;当池塘在最低处时,水泵把池水提到最高处稻田,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流回池塘产生环循;当池塘在最高处时,水流由高向低,水泵设在最低处稻田,抽回池塘产生环循;当稻田有高有低时,水泵设在最低处稻田,直接抽向最高处稻田,使水流在稻田和池塘之间产生循环;通过动力装置施加的外力,稻田和池塘之间形成闭合的水循环。通过池塘和稻田的位置和高度差充分利用重力势能规划池塘水在稻田中的循环路线,使水泵做功最小和水流线路最长。优选的,池塘的斜对角分别设有池塘进水口和连接有水泵的池塘出水口;每块稻田上均设有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其中,每块一块稻田的稻田进水口和下一块稻田的稻田排水口首位相连;池塘进水口与相邻稻田的稻田排水口相连,池塘出水口与相邻稻田的稻田进水口相连。优选的,所述稻田和池塘的面积比为9:1。优选的,所述池塘由池塘分隔网片分隔为净水池和精养池,其中池塘进水口位于净水池一侧,池塘出水口位于精养池一侧。优选的,所述精养池池底为V形,V形底部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布满小孔。优选的,每块稻田上的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均位于稻田同侧,稻田中间设有一端开口的分水岭,且分水岭将稻田进水口和稻田排水口隔开;每块稻田之间通过田埂隔开。优选的,所述分水岭的高度低于田埂高于稻田水面。稻-鱼生态种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稻-鱼生态种养系统,通过动力装置使池塘水和稻田水循环;S2:在净水池内放养净水鱼类,在精养池内投放吃食性鱼类并投放饲料;S3:通过水泵的作用把含有沉积物的底层水排出池外进入稻田,稻田排水口的水自动流入下一块稻田,养殖期间只进行内循环,养殖结束后,经检测池塘水各项指标符合养殖排放标准。其中,S2中在净水池内放养的主要为草食性鱼类如草、鲂,杂食性鱼如鲫、鲤,滤食性鱼如花鲢、白鲢等,摄食从稻田带入的杂草和水生小型动物如水蚯蚓、飞蛾幼虫、浮游生物等;精养池内可以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或放养大规格鱼种,当年养成成鱼上市。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系统和方法能够促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再利用,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病虫害发生;(2)所述系统和方法的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所述方法灵活,适用范围广,节约饲料成本和增氧成本;(3)所述系统和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容量,减少鱼病发生,节约饲料成本和增氧成本;(4)所述系统和方法减少或不使用药物,生产有机鱼、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养殖池塘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稻田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排水管示意图;其中,1为稻田,2为池塘,3为净水池,4为池塘分隔网片,5为精养池,6为水泵,7为池塘进水口,8为排水管,9为分水岭,10为田埂,11为稻田进水口,12为稻田排水口,13为小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技术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实施例1大规格加州鲈鱼苗种培育。池塘2面积5亩,稻田1面积40亩,稻田1和池塘2在同一平面上,与池塘进水口7相连的净水池3用池塘分隔网片4分隔成1亩,放养草鱼50尾(250克/尾)、鲫鱼100尾(50克/尾)、鲤鱼50尾(100克/尾)、鲢鱼100尾(250克/尾)、鳙鱼50尾(250克/尾);与出水口相连的精养池5有4亩,主要放吃食性鱼类加州鲈鱼苗(3厘米/尾)40000尾(10000尾/亩),投喂商品鱼饲料,精养池5池底为“V”字型,起到收集池塘养殖沉积物的作用,“V”字底端布有排水管8,上面有许多小孔13,通过水泵作用把含有沉积物的底层水排出池外进入稻田1。8个5亩的稻田1,九宫格中其中一块稻田1的稻田进水口11和下一块稻田的稻田排水口12首尾相连。稻田排水口12水能自动流入下一块稻田1,同块稻田进水口11和稻田排水口12在田的同一边田埂10两端处,并有低于田埂10高于稻田1水面的分水领9分隔,在分水领9另外一端有开口,增加循环水在稻田1内的流程。5月份插秧苗,等秧苗返青后进行池塘2与稻田1水循环,随着鱼苗的生长,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池塘氮、磷元素等含量也不断增加,此时稻田1秧苗逐渐长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增加。经过4个多月的生长,净水鱼池里的鱼可长到商品鱼规格上市,鲈鱼长到1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养殖期间只进行内循环,养殖结束后,经检测池塘水各项指标符合养殖排放标准。生产期间无病害发生,池塘2无使用药物,稻田1只使用生态无公害药物,用量降低50%左右。实施例2大规格加州鲈鱼苗种培育。池塘2面积5亩,稻田1面积40亩,稻田1和池塘2在同一平面上,与池塘进水口7相连的净水池3用池塘分隔网片4分隔成1亩,放养草鱼50尾(250克/尾)、鲫鱼100尾(50克/尾)、鲤鱼50尾(100克/尾)、鲢鱼100尾(250克/尾)、鳙鱼50尾(250克/尾);与出水口相连的精养池5有4亩,主要放吃食性鱼类斑点叉尾鮰(10厘米/尾)9000尾(3000尾/亩),投喂商品鱼饲料,精养池5池底为“V”字型,起到收集池塘养殖沉积物的作用,“V”字底端布有排水管8,上面有许多小孔13,通过水泵作用把含有沉积物的底层水排出池外进入稻田1。8个5亩的稻田1,九宫格中其中一块稻田1的稻田进水口11和下一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稻-鱼生态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稻田(1)和池塘(2),二者呈“九宫格”布置,池塘(2)占“九宫格”之一且位于“九宫格”的一角,利用稻田(1)和池塘(2)之间的重力势能,通过动力装置施加的外力,稻田(1)和池塘(2)之间形成闭合的水循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稻-鱼生态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稻田(1)和池塘(2),二者呈“九宫格”布置,池塘(2)占“九宫格”之一且位于“九宫格”的一角,利用稻田(1)和池塘(2)之间的重力势能,通过动力装置施加的外力,稻田(1)和池塘(2)之间形成闭合的水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鱼生态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2)的斜对角分别设有池塘进水口(7)和连接有水泵(6)的池塘出水口;每块稻田(1)上均设有稻田进水口(11)和稻田排水口(12),其中,每块一块稻田(1)的稻田进水口(11)和下一块稻田(1)的稻田排水口(12)首位相连;池塘进水口(7)与相邻稻田(1)的稻田排水口(12)相连,池塘出水口与相邻稻田(1)的稻田进水口(1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鱼生态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1)和池塘(2)的面积比为9: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健李冰侯诒然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