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823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包括与进水管相连接的池体,将所述池体按水流方向依次划分为进水渠、混合区、絮凝区、澄清区及出水渠,所述出水渠与出水管相连接,在所述澄清区中布设用于泥水分离的斜管,所述斜管的上部是集水槽,所述斜管的下部是集泥斗,在所述集水槽中设置生物净化区,通过所述生物净化区的生物净化作用保证经过澄清区澄清后出水的净化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将高效沉淀池与植物净化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去除SS的同时也能够去除水中的氮磷等其它污染物,明显提高了沉淀池的去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涉及一种沉淀池,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法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一般有四种方法:用于污水的预处理、用于污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前初步处理(初次沉淀池)、用于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二次沉淀池)及用于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而高效沉淀池就是一种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污泥浓缩等理论,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为一体的沉淀工艺,由混合区、反应区和澄清区组成,处理后的出水通过集水槽收集后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然而,在现有的工程应用中,高效沉淀池往往只是具有泥水分离的作用,其主要是去除了水中的SS,而对水中其它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国内外对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已较为广泛。其中的挺水植物因其在水中的生态功能,在水污染防治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可直接去除水中污染物,同时,植物的根茎输送氧气至根部,在根区形成好氧环境,创造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能够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因此,针对现有沉淀池对水中其它污染物去除效果不显著这一问题,结合挺水植物的生态功能来设计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将高效沉淀池与植物净化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去除SS的同时也能够去除水中的氮磷等其它污染物,明显提高了沉淀池的去除效果。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包括与进水管相连接的池体,将所述池体按水流方向依次划分为进水渠、混合区、絮凝区、澄清区及出水渠,所述出水渠与出水管相连接,在所述澄清区中布设用于泥水分离的斜管,所述斜管的上部是集水槽,所述斜管的下部是集泥斗,在所述集水槽中设置生物净化区,通过所述生物净化区的生物净化作用保证经过澄清区澄清后出水的净化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生物净化区包括砾石层和挺水植物,所述砾石层铺设在集水槽中,所述挺水植物种植在所述砾石层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渠与混合区的连接处设有用于水流开启和关闭的进水闸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区内设有混合区搅拌器,所述絮凝区内设有絮凝区搅拌器,所述澄清区内设有刮泥机。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集泥斗的下部还连接有排泥管,浓缩后的污泥通过排泥管排出沉淀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将高效沉淀池与植物净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去除了水中的SS,对水中COD、TN及TP等污染物的去除率也大大提高了。与现有的常规高效沉淀池相比,COD去除率可以提高10%,TN去除率可以提高30%,TP去除率可以提高10%,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提高,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此外,本技术的生物净化区设置在集水槽中,只包括砾石层和挺水植物,相比现有的生物净化池来说节约了空间体积,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的优点。总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式高效生态池,解决了现有沉淀池对水中污染物去除不全面、去除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并且整个沉淀池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的优点,适合广泛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生态式高效沉淀池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生态式高效沉淀池的立面图。图中所示:1-进水管,2-进水渠,3-混合区,4-絮凝区,5-澄清区,6-出水渠,7-出水管,8-斜管,9-集水槽,10-集泥斗,11-生物净化区,11.1-砾石层,11.2-挺水植物,12-进水闸门,13-混合区搅拌器,14-絮凝区搅拌器,15-刮泥机,16-排泥管,17-池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按水流方向依次包括进水管1、进水渠2、混合区3、絮凝区4、澄清区5、出水渠6及出水管7,所述进水渠2、混合区3、絮凝区4、澄清区5及出水渠6设置在池体17中,在所述澄清区5中设置生物净化区11,所述的生物净化区11由砾石层11.1和挺水植物11.2组成,所述的挺水植物11.2种植在所述砾石层11.1上,通过挺水植物11.2的净化功能对澄清区5澄清后的出水进一步净化,以达到所需要的净化效果。进一步地,污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到进水渠2中,在进水渠2与混合区3的连接处设置一进水闸门12,用以控制进水渠2中的污水进入混合区3中。进一步地,在混合区3中设置混合区搅拌器13,使混合区3内的水流均匀混合,并为絮凝和聚合电解质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动能量。进一步地,在絮凝区4内设置絮凝区搅拌器14,该絮凝区4为慢速絮凝区,其作用就是连续不断地使矾花颗粒增大。进一步地,所述澄清区5内设有用于泥水分离的斜管8,斜管8的上部是集水槽9,斜管8的下部是集泥斗10,所述砾石层11.1铺设在集水槽9中,所述挺水植物11.2种植在所述砾石层11.1上,如此设计可以减小整个沉淀池的体积,缩小占地面积,且挺水植物11.2直接对集水槽9中的出水进行净化,能够保证其净化效果;在澄清区5内还设置有刮泥机15,来自絮凝区4内的矾花慢速地进入到澄清区5内,如此慢速可避免损坏矾花或产生旋涡,确使大量的悬浮固体颗粒能够在澄清区5内均匀沉积,经过斜管8的沉淀作用后清水至集水槽9中,沉淀下来的污泥汇集到集泥斗10中,通过集泥斗10下部的排泥管16排出沉淀池外。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A污水进行处理,其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为:COD100mg/L,TN25mg/L,TP3mg/L,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设计为:处理水量2500m3/d,混合区3的接触时间2min,有效容积3.5m3;絮凝区4的停留时间30min,有效容积52m3;澄清区5的上升流速8m/h,有效沉淀面积13m2;挺水植物11.2采用梭鱼草,种植密度16~18株/m2,那么,经过本技术的生态沉淀池处理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变为:COD60mg/L,TN14mg/L,TP1.8mg/L,而经过常规沉淀池处理后的污染物含量为:COD70mg/L,TN25mg/L,TP2mg/L。实施例2,实施例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B污水进行处理,其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为:COD60mg/L,TN20mg/L,TP1mg/L,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设计为:处理水量5000m3/d,混合区3的接触时间2.5min,有效容积8.7m3;絮凝区4的停留时间30min,有效容积104m3;澄清区5的上升流速9m/h,有效沉淀面积23m2;挺水植物11.2采用再力花,种植密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包括与进水管(1)相连接的池体(17),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池体(17)按水流方向依次划分为进水渠(2)、混合区(3)、絮凝区(4)、澄清区(5)及出水渠(6),所述出水渠(6)与出水管(7)相连接,在所述澄清区(5)中布设用于泥水分离的斜管(8),所述斜管(8)的上部是集水槽(9),所述斜管(8)的下部是集泥斗(10),在所述集水槽(9)中设置生物净化区(11),通过所述生物净化区(11)的生物净化作用保证经过澄清区(5)澄清后出水的净化效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包括与进水管(1)相连接的池体(17),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池体(17)按水流方向依次划分为进水渠(2)、混合区(3)、絮凝区(4)、澄清区(5)及出水渠(6),所述出水渠(6)与出水管(7)相连接,在所述澄清区(5)中布设用于泥水分离的斜管(8),所述斜管(8)的上部是集水槽(9),所述斜管(8)的下部是集泥斗(10),在所述集水槽(9)中设置生物净化区(11),通过所述生物净化区(11)的生物净化作用保证经过澄清区(5)澄清后出水的净化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区(11)包括砾石层(11.1)和挺水植物(11.2),所述砾石层(11.1)铺设在集水槽(9)中,所述挺水植物(11.2)种植在所述砾石层(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式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