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423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3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4~14质量份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5~70质量份(成分(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与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的质量比((C)/(D))为0.01~1。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含上述组合物而成的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以及具有上述表皮构件的汽车内装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热塑性弹性体由于轻量且容易循环利用,因此作为节能、节约资源型的弹性体,特别是作为硫化橡胶、氯乙烯树脂的替代品而被广泛用于汽车部件、工业机械部件、电气/电子部件、建材等。其中,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将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EPDM)和聚丙烯等结晶性聚烯烃作为原料,因此与其它热塑性弹性体相比,比重轻,耐热老化性、耐候性等耐久性优异。作为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所使用的热塑性弹性体,要求柔软的触感的同时,还要求优异的耐油性。然而,柔软性和耐油性为相互矛盾的物性,还没有报道兼具柔软性和耐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报道有一种掺混了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和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为具有柔软性的组合物(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热塑性弹性体(II)、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注射发泡成型用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兼具流动性、发泡性、柔软性,能够适合用于汽车的内装部件等,所述热塑性弹性体(II)是对于将包含特定的聚丙烯树脂、乙烯系共聚物橡胶和软化剂的混合物动态地进行热处理而成的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I)添加特定的聚丙烯树脂、特定的丙烯-α-烯烃共聚物橡胶和软化剂而得到的弹性体(例如,摘要、第0064段)。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包含特定的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和特定的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的组合物且为基于JISK6253的A型硬度(瞬间值)55以下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兼具柔软性和成型性(注射发泡),能够用于汽车内装部件、汽车外装部件等汽车部件(例如,权利要求1、第0096段)。专利文献1和2都没有提及耐油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6034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39310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制造兼具柔软性和耐油性的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的聚合物组合物。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如下所述。(1)一种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3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4~14质量份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5~70质量份(成分(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与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的质量比((C)/(D))为0.01~1。(2)根据上述(1)所述的组合物,至少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与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是通过包含有机过氧化物的交联剂(E)进行了交联的成分。(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14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5~12质量份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5~70质量份(成分(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质量份)。(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选自从丁二烯和异戊二烯中选择的1种以上共轭二烯与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及其氢化物。(5)根据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交联剂(E)仅包含有机过氧化物。(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230℃、载荷10kg时的MFR为0.1~150。(7)一种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其包含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8)一种汽车内装部件,其具有上述(7)所述的表皮构件。(9)根据上述(8)所述的汽车内装部件,其为仪表板或门饰板。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兼具柔软的触感和优异的耐油性,因此适合用于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装部件的表皮构件以及汽车内装部件兼具柔软的触感和优异的耐油性。在本说明书中,柔软的触感以及柔软性均表示硬度低。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至少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在本专利技术中,“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的成分”、“来源于聚丙烯树脂的成分”、“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的成分”和“来源于软化剂的成分”分别表示将乙烯系共聚物橡胶、聚丙烯树脂、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和软化剂作为原料而获得的成分。[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是将乙烯和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作为主成分的弹性共聚物橡胶,可优选举出包含乙烯和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的无定形无规的弹性共聚物橡胶;包含乙烯、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以及非共轭多烯的无定形无规的弹性共聚物橡胶。作为上述α-烯烃,具体而言,可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2-甲基-1-丙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5-甲基-1-己烯等。这些α-烯烃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中的乙烯与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的摩尔比通常为55/45~85/15,优选为60/40~83/17。作为上述非共轭多烯,具体而言,可举出二环戊二烯、环辛二烯、亚甲基降冰片烯(例如,5-亚甲基-2-降冰片烯)、亚乙基降冰片烯(例如,5-亚乙基-2-降冰片烯)、甲基四氢茚、5-乙烯基-2-降冰片烯、5-异亚丙基-2-降冰片烯、6-氯甲基-5-异丙烯基-2-降冰片烯、降冰片二烯等环状二烯;1,4-己二烯、3-甲基-1,4-己二烯、4-甲基-1,4-己二烯、5-甲基-1,4-己二烯、4,5-二甲基-1,4-己二烯、6-甲基-1,6-辛二烯、7-甲基-1,6-辛二烯、6-乙基-1,6-辛二烯、6-丙基-1,6-辛二烯、6-丁基-1,6-辛二烯、6-甲基-1,6-壬二烯、7-甲基-1,6-壬二烯、6-乙基-1,6-壬二烯、7-乙基-1,6-壬二烯、6-甲基-1,6-癸二烯、7-甲基-1,6-癸二烯、6-甲基-1,6-十一碳二烯、7-甲基-1,6-辛二烯等链状二烯;2,3-二异亚丙基-5-降冰片烯、2-亚乙基-3-异亚丙基-5-降冰片烯等三烯等。这些非共轭多烯中,优选为5-亚乙基-2-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1,4-己二烯等,进一步优选为5-亚乙基-2-降冰片烯。作为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优选为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橡胶、乙烯-1-丁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橡胶,特别优选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橡胶,其中,从能够获得具有适度的交联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这一点来看,特别优选乙烯-丙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共聚物橡胶。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门尼粘度[ML1+4(125℃)]通常为35~300,优选为40~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3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4~14质量份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5~70质量份,其中,成分(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与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的质量比,即(C)/(D)为0.01~1。/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11 JP 2017-2370391.一种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3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4~14质量份和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5~70质量份,其中,成分(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质量份,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与来源于软化剂(D)的成分的质量比,即(C)/(D)为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至少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与来源于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C)的成分是通过包含有机过氧化物的交联剂(E)进行了交联的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含有:来源于乙烯系共聚物橡胶(A)的成分20~60质量份、来源于聚丙烯树脂(B)的成分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山奈菜栗田隼人山口智弘依田勇佑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