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367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供液机构(10)包括各自具有中心轴相交叉的多条分支流路(3a、3b或4a、4b)的多个供液部(1),和对分支流路(3a、3b、4a、4b)供给作为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液体的润滑油的供给流路(5)。其中,多个供液部(1)中的多条分支流路(3a、3b、4a、4b)分别直接连接于供给流路(5)的侧面。由此,即使具有多个供液部也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抑制接头和密封部的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供液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液机构。
技术介绍
存在具有通过使液体的射流相互碰撞而薄膜化或微粒化来提供液体的功能的供液机构。作为微粒化地提供液体的现有技术,已知在压缩机内部的与压缩工作室对应的壳体的壁面部形成供水部,从该供水部对压缩工作室喷射水的技术。该现有技术中,在中央部形成有盲孔的供水部件的底部倾斜角度θ地形成了与外部连通的多个小孔,被导向盲孔的水从小孔向压缩工作室广范围地喷射。作为上述现有技术的一例有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47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使用上述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螺杆压缩机中,供水部(供液部)的数量增加时,盲孔的数量增加。从而,供液部的数量越增加,加工工时越增加,制造成本增大。另外,流路的数量与盲孔的数量相应地增加,流路中的接头和密封部增多,因此液体向压缩机外部泄漏的风险增大。本专利技术以即使在具有多个供液部的情况下,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抑制接头和密封部的增加作为课题。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这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供液机构包括:多个供液部,各自具有中心轴相交叉的多条分支流路;和对所述分支流路供给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液体的供给流路。其中,多个所述供液部中的多条所述分支流路分别直接连接于所述供给流路的侧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螺杆压缩机包括所述供液机构、螺杆转子和用于收纳所述螺杆转子的壳体。而且,所述供液机构对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室内供给液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具有多个供液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抑制接头和密封部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的截面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供液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对螺杆压缩机所具有的供液机构提供的润滑油的供给通路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图7中示出的螺杆压缩机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适当参考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成要素和同样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其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10的截面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另外,图2中,省略了背景的图示。本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10具有通过使作为液体的润滑油的射流相互碰撞而薄膜化或微粒化来供给润滑油的功能。如图1所示,供液机构10具有多个(此处是2个)供液部1。多个供液部1具有第一供液部3和相对于该第一供液部3位于供给流路5中的下游侧的第二供液部4。即,将供液部1用作第一供液部3和第二供液部4的总称。第一供液部3具有中心轴以角度θ交叉的多条(此处是一对)分支流路3a、3b。第二供液部4具有中心轴以角度ψ交叉的多条(此处是一对)分支流路4a、4b。分支流路3a和分支流路3b位于相对于通过多条分支流路3a、3b的中心轴的交叉点并且与供给流路5的中心轴9正交的平面3c对称的位置。另外,分支流路4a和分支流路4b位于相对于通过多条分支流路4a、4b的中心轴的交叉点并且与供给流路5的中心轴9正交的平面4c对称的位置。如图1、图2所示,分支流路3a、3b和分支流路4a、4b都与供给流路5的侧面直接连接而连通。如图1所示,供给流路5和分支流路3a、3b、4a、4b在壳体2中形成。供给流路5的上游侧端部6与泵(未图示)连接,下游侧端部7构成作为终端面的端面。在这样构成的供液机构10中,泵工作时,经过上游侧端部6流入到供给流路5的润滑油分别流入分支流路3a、3b、4a、4b。从分支流路3a、3b分别成为射流地流出的润滑油以角度θ相互碰撞而成为膜状之后,微粒化地向供液目的地的空间8扩散。关于从分支流路4a、4b分别流出的润滑油也是同样的。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10具有分别具备中心轴交叉的多条分支流路3a、3b或4a、4b的多个供液部1、和对分支流路3a、3b、4a、4b供给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润滑油的供给流路5。而且,在供给流路5的侧面上,分别直接连接有多个供液部1中的多条分支流路3a、3b、4a、4b。从而,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供液部1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共用供给流路5作为对各分支流路3a、3b、4a、4b导入液体的流路。因此,能够削减加工工时并抑制制造成本。另外,即使分支流路3a、3b、4a、4b的数量增加,除了各分支流路3a、3b、4a、4b与供液目的地的空间8的连通部之外,通向外部的开口部的数量也不会增加。因此,与开口部相连的流路的数量不会增加,能够抑制流路中的接头和密封部的增加。由此,能够降低设置有供液机构10的装置中的向外部泄漏润滑油的风险,能够实现可靠性的提高,同时使供液部1的数量增加。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具有多个供液部1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抑制接头和密封部的增加。(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参考图3和图4,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共通点的说明。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液机构10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另外,图4中省略了背景的图示。如图3、图4所示,设各分支流路3a、3b、4a、4b的内径均为相同的d,设供给流路5的内径为D。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给流路5与分支流路3a、3b、4a、4b的连接部C处的供给流路5的内径D比分支流路3a、3b、4a、4b的内径d更大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流路5的内径D与分支流路3a、3b、4a、4b的内径d例如具有下式的关系。D=6.3d……(1)已知一般而言,分支管从主管分支的情况下的分支部(连接部)处的流动阻抗,在干流上游侧与分支流路所成的角度是钝角时,与是锐角的情况相比更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供液部3中,分支流路3a与供给流路5的中心轴9所成的角度是(π+θ)/2、是钝角,分支流路3b与供给流路5的中心轴9所成的角度是(π-θ)/2、是锐角。从而,第一供液部3中,与供给流路5和分支流路3a的连接部C处的流动阻抗相比,供给流路5与分支流路3b的连接部C处的流动阻抗更大。因此,存在分支流路3a中流过的润滑油的流量比分支流路3b中流过的润滑油的流量更大的可能性。该情况下,存在在第一供液部3中,多条分支流路3a、3b各自的流量的偏差对于薄膜化或微粒化后的润滑油的均匀的扩散、或薄膜化和微粒化的特性本身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供给流路5的内径D与分支流路3a、3b、4a、4b的内径d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供液部,各自具有中心轴相交叉的多条分支流路;和/n对所述分支流路供给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液体的供给流路,其中,多个所述供液部中的多条所述分支流路分别直接连接于所述供给流路的侧面。/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20 JP 2017-2434471.一种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供液部,各自具有中心轴相交叉的多条分支流路;和
对所述分支流路供给从上游侧供给来的液体的供给流路,其中,多个所述供液部中的多条所述分支流路分别直接连接于所述供给流路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流路与所述分支流路的连接部处的所述供给流路的内径大于所述分支流路的内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供液部的每一个中,相对于通过多条所述分支流路的中心轴的交叉点且与所述供给流路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位于所述供给流路中的下游侧的所述分支流路的内径,大于相对于所述平面位于所述供给流路中的上游侧的所述分支流路的内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叶纮太郎高野正彦頼金茂幸森田谦次竹内善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