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97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包括安装于原底部土层的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位于轻质块体上方的土工布、位于土工布上方的加强层以及位于加强层上方的预先制好的硬质块体,所述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有固定装置。在原底部土层设置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可以方便快速的修复不良路段,同时在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置固定装置,使该装置结构更稳定,也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避免了桥头跳车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头跳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
技术介绍
桥头跳车,是由于公路桥头及伸缩缝(桥头引道)处的差异沉降或伸缩缝破坏而使路面纵坡出现台阶引起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路面在台背回填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断裂(沉降值一般为10~30cm,有的甚至超过60cm),使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和冲击,从而对桥涵和路面造成附加的冲击荷载,使司机和乘客感到颠簸不适,甚至造成车辆大幅度减速,严重的可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车辆机械事故)。因此,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高等级公路的工程质量和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桥头跳车问题一直是困扰市政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之一。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是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有不均匀沉降、刚度突变和车速与车辆本身的抗振性能等。就城市道路路况而言,主要是柔性道路与刚性结构物之间的连接处发生不均匀沉降,产生错台所致。桥梁与路基、路面的组成材料、刚度、强度、胀缩性等存在差异,且桥头连接处受力时易形成集中应力。在车辆荷载、结构自重、自然因素作用下,桥梁与道路同时发生沉降,但两者的沉降量有很大差异,道路的沉降量远大于桥梁的沉降量,形成错台,导致行车时发生桥头跳车。特别是软土地的桥头跳车现象极为常见,软土地在车辆荷载和自然因素(如雨水、土地层形变,地层沉降差)下,一般的处理方案为在原路基础上挖走引起软土地桥头跳车的原土矿,在原底部土层换填、加铺等,其施工周期一般较长,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同时发生过相应现象的位置其桥头跳车的现象高于其他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旨在解决软土地桥头跳车施工周期长,稳定性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包括安装于原底部土层的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位于轻质块体上方的土工布、位于土工布上方的加强层以及位于加强层上方的预先制好的硬质块体,所述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有固定装置。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块体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3米。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体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2米.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位于硬质块体的L形的第一通槽、贯穿加强层与第一通槽底部相连通的第一通道、位于土工布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位于轻质块体的7形状的额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二通槽灌注有胶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槽、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二通槽套设有软性钢丝。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层由水泥砂浆、细石砼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体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层。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体上方设有可移动的垫板,所述垫板与沥青混凝土层固定连接,所述垫板与所述垫板与硬质块体大小相适。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体顶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一端与硬质块体相抵,另一端与垫板相抵。同时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快速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老路基进行处理,开挖换填预制轻质块体,降低路基地层荷载;然后在轻质块体上铺设土工布,土工布上施做找平层;找平层上铺装预制混凝土盖板,混凝土盖板由高强混凝土制成,两端错缝搭接;最后用连接螺栓紧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在原底部土层设置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可以方便快速的修复不良路段,同时在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置固定装置,使该装置结构更稳定,也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避免了桥头跳车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平面示意图;图2为A部分第一实施例放大图;图3为A部分第二实施例放大图。在本专利技术中,1为原底部土层,2为轻质块体,21为第二通槽,3为土工布,31为第二通道,4为加强层,41为第一通道,5为硬质块体,51为第一通槽,52为凹槽,6为胶体,7为垫板,71为弹簧柱,8为沥青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及其快速处治方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该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包括安装于原底部土层1的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2、位于轻质块体2上方的土工布3、位于土工布3上方的加强层4以及位于加强层4上方的预先制好的硬质块体5,所述轻质块体2和硬质块体5之间设有固定装置。在原底部土层1设置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2和硬质块体5,可以方便快速的修复不良路段,同时在轻质块体2和硬质块体5之间设置固定装置,使该装置结构更稳定,也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避免了桥头跳车的现象。具体地,所述轻质块体2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3米。更具体地,所述硬质块体5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2米。通过在工厂预先制作上述大小的轻质块体2和硬质块体5,可在施工中快速安装固定,不需要等待水泥冷却,且上述大小的轻质块体2和硬质块体5,方便实际中施工,且使用大多的桥头跳车的软土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位于硬质块体5的L形的第一通槽51、贯穿加强层4与第一通槽51底部相连通的第一通道41、位于土工布3与第一通道41相连通的第二通道31以及位于轻质块体2的7形状的额第二通槽21,所述第一通槽51、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31和第二通槽21灌注有胶体6。通过灌注于第一通槽51、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31和第二通槽21的胶体6使硬质块体5、加强层4、土工布3和轻质块体2相连接,同时胶体6为为非垂直胶体6,具有拉力固定作用,且胶体6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快速安装固定,且在后期使用中稳定性高。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原底部土层的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位于轻质块体上方的土工布、位于土工布上方的加强层以及位于加强层上方的预先制好的硬质块体,所述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有固定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原底部土层的预先制好的轻质块体、位于轻质块体上方的土工布、位于土工布上方的加强层以及位于加强层上方的预先制好的硬质块体,所述轻质块体和硬质块体之间设有固定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块体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3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块体长度为0.5米-1.5米,宽度为0.5米-1米,厚度为0.1米至0.2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位于硬质块体的L形的第一通槽、贯穿加强层与第一通槽底部相连通的第一通道、位于土工布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位于轻质块体的7形状的额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二通槽灌注有胶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汉华陈立平应国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朗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