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898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由管体构成,而管体的管壁厚度δ为管体内径d的2~4%,管体的纵截面为由波峰、波谷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外径D与管体内径d之比为1.1~1.3。由于双波纹状的管体能实现充分湍流,壁厚又减少因此传热系数高、热应力小、不结垢所以不需清垢,从而维修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适宜在各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上安装使用。(*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中的主要零件,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广泛应用在热力工程中的列管式换热器,为满足强度要求及保证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其换热元件的壁厚一般都超过内径的10%内、外表面多为光面或螺旋形表面,其热应力大、热阻高、传热系数小、易结垢、清垢工作繁杂、使用寿命短。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其热应力小,传热系数高,不结垢、维修费用大大降低、工作寿命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由管体构成,而管体的管壁厚度δ为管体内径d的2~4%,管体的纵截面为由波峰、波谷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外径D与管体内径d之比为1.1~1.3。附图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管体(3)横截面为外径是D,内径是d的圆,管壁厚度δ为2%d<δ<4%d。波峰(1)、波谷(2)都为圆弧形,管体(3)的纵截面为大、小圆弧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3)外径D与管体(3)内径d之比为D/d=1.1~1.3。此双波纹状换热元件可在各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上安装使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双波纹状管体能实现充分湍流,内、外换热系数明显提高。因壁厚减少,传热系数提高。由于充分强化的湍流不断冲刷管壁,破坏了结垢条件,不结垢、不需清垢,从而维修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采用了双波纹状的管体薄壁结构,热应为小,又能防止焊缝裂开、实用性强。传热系数较一般列管式换热器提高3~5倍。权利要求1.一种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由管体构成,其特征在于管体(3)的管壁厚度δ为管体(3)内径d的2~47,管体(3)的纵截面为由波峰(1)、波谷(2)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3)外径D与管体(3)内径d之比为1.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管体(3)的横截面为外径是D、内径是d的圆。专利摘要一种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由管体构成,而管体的管壁厚度δ为管体内径d的2~4%,管体的纵截面为由波峰、波谷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外径D与管体内径d之比为1.1~1.3。由于双波纹状的管体能实现充分湍流,壁厚又减少因此传热系数高、热应力小、不结垢所以不需清垢,从而维修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适宜在各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上安装使用。文档编号F28F1/08GK2255032SQ9620604公开日1997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11日专利技术者郑建岳 申请人:郑建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双波纹状换热元件,由管体构成,其特征在于管体(3)的管壁厚度*为管体(3)内径d的2~4%,管体(3)的纵截面为由波峰(1)、波谷(2)相切的双波纹形排列,管体(3)外径D与管体(3)内径d之比为1.1~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广厦热力成套设备制造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