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809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小麦“趋利避害”的保护机制,提供了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属于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在品种(品系)鉴定圃中,分别于小麦扬花后35、38和40天随机选取各品种(品系)的麦穗;依次测定各品种(品系)不同天数的麦穗载水率、籽粒鼓泡需水率、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浸水麦穗脱水时间、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计算不同天数各品种的综合耐穗发芽值并进行大小排列;选取各品种(品系)的最小耐穗发芽值进行评估,从而对小麦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进行鉴定评价。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减缓穗发芽危害的指标纳入小麦品种(品系)耐穗发芽性的评价标准,进而筛选的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贴近于农业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麦育种
,具体涉及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
技术介绍
小麦穗发芽是成熟期遭遇阴雨潮湿气候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不仅引起小麦产量降低,还会造成品质变劣,甚至会丧失食用价值和种用价值。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因穗发芽造成的损失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20%,相当于我国年小麦年总产量。在我国,有85%的产麦区存在穗发芽灾害隐患,其中,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曾多次发生过大面积穗发芽灾害,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穗发芽灾害也频繁发生。穗发芽是一种世界性的气候灾害,其发生的外因是连续阴雨和潮湿的气候环境,内因则是小麦品种自身的抗性。目前,利用科技手段影响控制气候的能力有限,唯有利用小麦品种自身抗性,选育并种植耐(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成为抵御穗发芽灾害的重要手段。开展穗发芽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解决品种(品系)穗发芽耐(抗)性的筛选或鉴定问题。目前,关于小麦耐(抗)穗发芽性鉴定(筛选)的现有技术方案主要是“田间采穗鉴定法”,即在小麦扬花后35-40天,小麦的蜡熟后期,分批从田间采取麦穗,在室内的“人工发芽床”或“人工气候箱”中人工模拟连续阴雨的潮湿气候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一般为5-7d),对鉴定的麦穗进行剥粒,调查统计麦穗的发芽率,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评价品种(品系)的耐(抗)穗发芽能力的强弱。由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在于麦穗置于湿润状态并持续保持5-7天,根据麦穗籽粒的发芽情况来判断品种(品系)的耐(抗)穗发芽性强弱。其弊端是:麦穗籽粒长时间的处于湿润环境状态会造成选择压偏大,脱离了田间自然降雨环境条件。这是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出现连续5-7天降雨的天气并不多见,连续5-7天的湿润状态脱离了田间自然选择压。在鉴定筛选品种(品系)过程中,利用现有技术方案:一方面会因大量优良材料的穗发芽耐(抗)性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被淘汰,即使达到预期效果入选的材料也会因其他农艺性状表现欠佳而不能应用于生产;另一方面,其鉴定结果不能更准确的反映品种(品系)田间真实的耐(抗)穗发芽性。例如:通过现有技术方案鉴定,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是一个极易穗发芽的品种。然而,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的特性,曾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陕西五省大面积推广多年,成为我国黄淮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导品种,在推广年份并未造成穗发芽灾害的发生,鉴于表现突出,在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此,现有技术方案脱离了田间自然环境,在鉴定或筛选耐(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水是诱导穗发芽灾害的关键因素。在成熟收获期小麦遭遇阴雨潮湿气候时,为缓解穗发芽灾害的发生,处于本能的反应,小麦会产生“趋利避害”的应激响应,而且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减缓水分胁迫伤害的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穗部载水率和缩短穗部水分胁迫时间以及增加籽粒鼓泡需水率、延长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消弱籽粒吸水速率和增强籽粒脱水速率来实现。针对不同基因型品种(品系)间对穗发芽耐性的差异,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贴近于自然降雨的小麦耐穗发芽品种(品系)筛选方法,巧妙的利用小麦在遭遇阴雨灾害时所产生“趋利避害”的应激响应,对不同品种(品系)的穗发芽耐性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筛选出适合于农业生产的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麦品种(品系)耐穗发芽性筛选方法,通过麦穗载水率、籽粒鼓泡需水率、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浸水麦穗脱水时间、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对小麦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性进行鉴定评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1.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品种(品系)鉴定圃中,分别于小麦扬花后35、38和40天,随机选取每品种(品系)的15个麦穗,分为三组,每组5个穗子,分别记为I组、II组和III组,3次重复;S2利用I组麦穗测定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吸水速率是通过1h的籽粒吸水率来评价;籽粒脱水速率是通过吸水籽粒自然脱水1h的籽粒脱水率来评价;S3利用II组麦穗测定麦穗载水率和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麦穗载水率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评价;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自然除去所浸水分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S4利用III组麦穗测定籽粒鼓泡需水率和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籽粒鼓泡需水率是通过(鼓泡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评价,其中,鼓泡状态的评价标准以种皮变软鼓起或破裂进行判断;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以籽粒水分培养开始至达到鼓泡状态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S5利用综合耐穗发芽值对小麦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进行评价和筛选,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值:D=b/a+t1/t2+v2/v1;其中,D、b、a、t1、t2、v1和v2分别表示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值、籽粒鼓泡需水率、麦穗载水率、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浸水麦穗脱水时间、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S6对各品种(品系)不同天数取穗的D值进行大小排列,并选取每个品种(品系)的最小D值进行比较,D值越大,受到的降雨危害越小,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越强;D值越小,受到的降雨危害越大,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越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测定的具体操作为:将I组的麦穗进行脱粒,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取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然后用湿纱布包裹籽粒,保持湿润状态1h后迅速取出籽粒,用吸水纸将籽粒表面的水分吸干,并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其重量(吸水1h后籽粒重量);将吸水籽粒置于干燥培养皿中,使其水分自然挥发1h后,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其重量(吸水籽粒脱水1h后重量),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v1=[(m2-m1)/m1]/1h;v2=[(m2-m3)/m2]/1h;其中,v1、v2、m1、m2和m3分别表示籽粒吸水速率、籽粒脱水速率、未浸水籽粒重量、吸水1h后籽粒重量和吸水籽粒脱水1h后重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穗载水率测定的具体操作为:将II组麦穗的下端小穗基部以下部分去掉,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取麦穗的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然后将麦穗完全浸入水中湿透后取出,用吸水纸将穗子表面多余的水分吸干,以穗部表面无水珠为宜,此时的麦穗即为饱和载水麦穗,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其重量(饱和载水麦穗重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穗浸入水中的时间为1-3mi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品种(品系)鉴定圃中,分别于小麦扬花后35、38和40天,随机选取每品种(品系)的15个麦穗,分为三组,每组5个穗子,分别记为I组、II组和III组,3次重复;/nS2利用I组麦穗测定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吸水速率是通过1h的籽粒吸水率来评价;籽粒脱水速率是通过吸水籽粒自然脱水1h的籽粒脱水率来评价;/nS3利用II组麦穗测定麦穗载水率和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麦穗载水率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评价;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自然除去所浸水分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nS4利用III组麦穗测定籽粒鼓泡需水率和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籽粒鼓泡需水率是通过(鼓泡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评价,其中,鼓泡状态的评价标准以种皮变软鼓起或破裂进行判断;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以籽粒水分培养开始至达到鼓泡状态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nS5利用综合耐穗发芽值对小麦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进行评价和筛选,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值:/nD=b/a+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品种(品系)鉴定圃中,分别于小麦扬花后35、38和40天,随机选取每品种(品系)的15个麦穗,分为三组,每组5个穗子,分别记为I组、II组和III组,3次重复;
S2利用I组麦穗测定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吸水速率是通过1h的籽粒吸水率来评价;籽粒脱水速率是通过吸水籽粒自然脱水1h的籽粒脱水率来评价;
S3利用II组麦穗测定麦穗载水率和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的麦穗载水率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未浸水麦穗重量评价;浸水麦穗脱水时间是通过饱和载水麦穗自然除去所浸水分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
S4利用III组麦穗测定籽粒鼓泡需水率和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所述小麦品种(品系)籽粒鼓泡需水率是通过(鼓泡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评价,其中,鼓泡状态的评价标准以种皮变软鼓起或破裂进行判断;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以籽粒水分培养开始至达到鼓泡状态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价;
S5利用综合耐穗发芽值对小麦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进行评价和筛选,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值:
D=b/a+t1/t2+v2/v1;
其中,D、b、a、t1、t2、v1和v2分别表示品种(品系)的综合耐穗发芽值、籽粒鼓泡需水率、麦穗载水率、籽粒吸胀阶段所需时间、浸水麦穗脱水时间、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
S6对各品种(品系)不同天数取穗的D值进行大小排列,并选取每个品种(品系)的最小D值进行比较,D值越大,受到的降雨危害越小,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越强;D值越小,受到的降雨危害越大,品种(品系)的耐穗发芽性越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穗发芽小麦品种(品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测定的具体操作为:将I组的麦穗进行脱粒,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取籽粒重量(未浸水籽粒重量),然后用湿纱布包裹籽粒,保持湿润状态1h后迅速取出籽粒,用吸水纸将籽粒表面的水分吸干,并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其重量(吸水1h后籽粒重量);将吸水籽粒置于干燥培养皿中,使其水分自然挥发1h后,用千分之一天平称其重量(吸水籽粒脱水1h后重量),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籽粒吸水速率和籽粒脱水速率:
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磊谢淑芹裴艳婷
申请(专利权)人: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