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065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感L,发光二极管LED,电池BT。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LED电路通过1.5V电池点亮LED,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解决了以往1.5V电池点亮LED需要步进升压DC/DC转换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ED电路
本技术涉及LED电路,具体涉及一种1.5伏电池供电的LED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的LED电路供电,用一节1.5V电池点亮LED存在着一个问题,因为LED的正向电压高于电池的电压,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一种步进升压DC/DC转换器,使电路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LED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感L,发光二极管LED,电池BT;电池BT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池BT的负极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感L和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电感L的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分别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进一步地,所述电感L为150微亨的电感。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池BT为1.5伏电池。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四三极管Q4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均为100千欧电阻,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均为10千欧电阻,第五电阻R5为150欧电阻,第六电阻R6为2.7千欧电阻。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的LED电路通过1.5V电池点亮LED,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解决了以往1.5V电池点亮LED需要步进升压DC/DC转换器的问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LED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一种LED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感L,发光二极管LED,电池BT;电池BT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池BT的负极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感L和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电感L的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分别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所述电感L为150微亨的电感。所述电池BT为1.5伏电池。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四三极管Q4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均为100千欧电阻,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均为10千欧电阻,第五电阻R5为150欧电阻,第六电阻R6为2.7千欧电阻。本技术电路的工作原理: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可靠的低成本的1.5V电池点亮LED的电路。图1中的电路采用了一种经典的非稳态振荡器,由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构成。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的方波驱动信号使PNP型第三三极管Q3导通或截止。当第三三极管Q3导通时,它为电感L充电,而当它关闭时,电感L通过LED反向释放存储的能量,因此能够点亮任何类型的彩色LED。当电池电压为1.5V时,非稳态电路的振荡频率为1/TO,其中:TO=TL+TH,而TL≈0.76R2C2和TH≈0.76R1C1,其中TO是时间,TL是导通时间,而TH是截止时间。采用图1中的元件值时,频率与占空比大约分别是28.5kHz和50%。在导通期间,第三三极管Q3导通,而电感L开始以恒定电压充电,因此其电流线性地上升至一个峰值,该值如下式所示:ILPEAK=[(VBAT–VCESATQ3)/L]×TL,其中ILPEAK是电感L的峰值电流,VBAT是电池电压,而VCESATQ3是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射极饱和电压。在截止期间,第三三极管Q3截止,而电感电压极性反转,使LED正偏,电感以恒定电压通过LED放电,电压大致等于LED的正向电压,而电流则斜降到零。由于这个循环高速重复,因此LED看起来是稳定发光。LED的亮度取决于自己的平均电流,它与峰值电流成正比。LED的电流大致是一个三角波,由于第三三极管Q3的截止时间有限,其峰值电流约等于电感的电流。如要控制LED的亮度,可以改变电感的值来增加或减小电感的峰值电流,电感修改范围为100至330mH,这样就针对所采用的LED型号实现了最佳亮度。但是,电感L的充电斜率总是小于放电斜率,并且由于TL等于TH,电感L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放电。当它下一个循环充电时,其电流循环总是从零开始。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例如TH降得过大),每个循环的电感电流都会增加到第三三极管Q3脱离饱和时为止,而由于最终电流值依赖于第三三极管Q3的直流增益,因此变得无法预测。用一个低频门控信号驱动可选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该电路可使LED闪烁。非稳态电路可在低至0.6V电源下开始工作,但LED不发光,当电源电压超过0.9V时发弱光。当电源电压超过1V时,LED有充足的亮度。本技术的LED电路通过1.5V电池点亮LED,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解决了以往1.5V电池点亮LED需要步进升压DC/DC转换器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E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感L,发光二极管LED,电池BT;/n电池BT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池BT的负极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感L和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电感L的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分别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感L,发光二极管LED,电池BT;
电池BT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池BT的负极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感L和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电感L的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分别连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六电阻R6和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筱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