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7513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块、调节箱体和第二夹持块,调节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调节箱体的正面中心处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靠近调节箱体内壁的一端焊接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中心处贯穿有蜗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顺时针转动转把带动两端的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使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上的防滑垫和模板之间进行紧密的贴合,同时通过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内部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使得该固定方式更加的稳固,操作更加的方便,工作效率更高,适合现在的高效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它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施工时位置相对固定,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用的建筑模板,主要由面板、支撑结构和连接件三部分组成。面板是直接接触新浇混凝土的承力板;支撑结构则是支承面板、混凝土和施工荷载的临时结构,保证建筑模板结构牢固地组合,做到不变形、不破坏;连接件是将面板与支撑结构,面板之间连接成整体的配件。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的模板的固定都是用铁丝或钉子进行进行固定的,导致固定的不够稳定,使得模板容易发生松动,影响工程的进度,降低工作效率,同时这些固定的结构都是一次性的,适用性差,无法进行二次利用,无法满足现在的高效作业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块、调节箱体和第二夹持块,所述调节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所述所述调节箱体的正面中心处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靠近调节箱体内壁的一端焊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中心处贯穿有蜗杆,所述蜗杆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位于蜗杆的两侧,所述第二齿轮的中心处贯穿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外表壁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作为优选,两个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一涡旋齿轮,所述第一涡旋齿轮的中心处焊接有第二螺杆。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螺杆远离调节箱体的一端均焊接有第二涡旋齿轮,所述第二涡旋齿轮与第二螺杆的相背面焊接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涡旋齿轮的顶部啮合连接有第二涡旋固定块,所述第二涡旋齿轮的顶部啮合连接有第一涡旋固定块。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相对面焊接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将模板夹持的更加的稳固。作为优选,所述旋转轴靠近调节箱体外表壁的一端焊接有转把,所述转把用于转动旋转轴,使得旋转轴转动的更加的省力。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夹持块的结构与第一夹持块的结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中:通过顺时针转动转把带动两端的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使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上的防滑垫和模板之间进行紧密的贴合,同时通过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内部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使得该固定方式更加的稳固,操作更加的方便,工作效率更高,适合现在的高效作业。2、本技术中:通过逆时针转动转把就可以使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与模板之间进行脱离,可以进行多次使用,更加的节约资源,可以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模板,适用性更强,使用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的调节箱体的侧视结构图。以上各图中,1、第一夹持块;2、调节箱体;3、蜗杆;4、旋转轴;5、转把;6、第一齿轮;7、第二夹持块;8、第一涡旋固定块;9、复位弹簧;10、第一螺杆;11、第一涡旋齿轮;12、套筒;13、第二齿轮;14、连接杆;15、防滑垫;16、第一涡旋固定块;17、第二涡旋齿轮;18、第二螺杆;19、第三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请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块1、调节箱体2和第二夹持块7,调节箱体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调节箱体2的正面中心处转动连接有旋转轴4,旋转轴4靠近调节箱体2外表壁的一端焊接有转把5,转把5用于转动旋转轴4,使得旋转轴4转动的更加的省力,旋转轴4靠近调节箱体2内壁的一端焊接有第三齿轮19,第三齿轮19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6,第一齿轮6共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三齿轮19的顶部和底部,第一齿轮6的中心处贯穿有蜗杆3,蜗杆3的两端均与调节箱体2相转动连接,蜗杆3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第二齿轮13分别位于蜗杆3的两侧,第二齿轮13的中心处贯穿有第一螺杆10,第一螺杆10为双向螺纹杆,第一螺杆10的外表壁套设有套筒12,套筒12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远离调节箱体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相铰接。两个第一齿轮6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一涡旋齿轮11,第一涡旋齿轮11的中心处焊接有第二螺杆18,第二螺杆18通过螺纹分别与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相连接,第二螺杆18远离调节箱体2的一端均焊接有第二涡旋齿轮17,第二涡旋齿轮17与第二螺杆18的相背面焊接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远离第二涡旋齿轮17的一端与第一夹持块1的内壁相焊接,第二涡旋齿轮17的顶部啮合连接有第二涡旋固定块16,第二涡旋齿轮16的外表壁与第一夹持块1的内壁相焊接,第二涡旋齿轮17的顶部啮合连接有第一涡旋固定块8,第一涡旋固定块8的外表壁与第一夹持块1的内壁相焊接,第一夹持块1与第二夹持块7的相对面焊接有防滑垫15,防滑垫15将模板夹持的更加的稳固,旋转轴4靠近调节箱体2外表壁的一端焊接有转把5,转把5用于转动旋转轴4,使得旋转轴4转动的更加的省力,第二夹持块7的结构与第一夹持块1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首先将模板安装完成,再将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分别放置在相对的两个模板的两侧,再顺时针转动转把5,转把5带动旋转轴4,旋转轴4带动第一齿轮6转动,第三齿轮19带动顶部和底部的第一齿轮6,第一齿轮6又分别带动其中心处的蜗杆3,蜗杆3带动两侧的第二齿轮13和底部的第一涡旋齿轮11,第二齿轮13转动的时候带动其中心处的第一螺杆10,第一螺杆10转动的时候带动其外表壁的两个套筒12往相对的方向运动,套筒12带动连接杆14,连接杆14分别带动两端的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移动,使得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相对面的防滑垫15与模板的外表壁相贴合,直至将模板限定在合适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块(1)、调节箱体(2)和第二夹持块(7),所述调节箱体(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所述调节箱体(2)的正面中心处转动连接有旋转轴(4),所述旋转轴(4)靠近调节箱体(2)内壁的一端焊接有第三齿轮(19),所述第三齿轮(19)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6),所述第一齿轮(6)的中心处贯穿有蜗杆(3),所述蜗杆(3)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所述第二齿轮(13)分别位于蜗杆(3)的两侧,所述第二齿轮(13)的中心处贯穿有第一螺杆(10),所述第一螺杆(10)的外表壁套设有套筒(12),所述套筒(12)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块(1)、调节箱体(2)和第二夹持块(7),所述调节箱体(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1)和第二夹持块(7),所述调节箱体(2)的正面中心处转动连接有旋转轴(4),所述旋转轴(4)靠近调节箱体(2)内壁的一端焊接有第三齿轮(19),所述第三齿轮(19)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6),所述第一齿轮(6)的中心处贯穿有蜗杆(3),所述蜗杆(3)的外表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3),所述第二齿轮(13)分别位于蜗杆(3)的两侧,所述第二齿轮(13)的中心处贯穿有第一螺杆(10),所述第一螺杆(10)的外表壁套设有套筒(12),所述套筒(12)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模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6)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一涡旋齿轮(11),所述第一涡旋齿轮(11)的中心处焊接有第二螺杆(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远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贾汪区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