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7331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39
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副承重梁、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所述主承重梁与副承重梁间隔开正对设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均横跨在主承重梁和副承重梁上方设置,所述主承重梁、副承重梁以及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构成机房的安装框架结构,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设置在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的外侧,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形成三列式排布结构,通过将电梯机房中的承重框架及承重组件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结合轿厢定滑轮和对重定滑轮的省力原理,通过布置曳引比为8:1的机房结构实现小曳引机驱动大载重货梯的目的,降低电梯机房的生产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梯机房布局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载重货梯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传统货梯的机房结构承载能力有限,并且受曳引机承载力的影响,货梯的运行速度和载重能力均受限,无法满足大载重货梯的需求,而现有的电梯制造厂家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通常在传统货梯机房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更高强度的大型号承重梁来提高其承载能力,该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梯承载能力低的问题,但是这种结构的机房占用空间较大,制造成本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包括主承重梁、副承重梁、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所述主承重梁与副承重梁间隔开正对设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均横跨在主承重梁和副承重梁上方设置,所述主承重梁、副承重梁以及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构成机房的安装框架结构,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设置在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的外侧,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形成三列式排布结构,所述主承重梁上安装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的一端,所述副承重梁、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中均设有一对轿厢定滑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中设有三个对重定滑轮。在本技术中,所述曳引机的底部设有主机架,所述曳引机通过主机架安装在主承重梁上,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的端部卡入主机架内固定,另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的端部设有轿厢绳头架固定。在本技术中,所述主承重梁底部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的一端。在本技术中,所述主承重梁和副承重梁的底部均设有用于将其垫起固定高度的垫梁,所述垫梁的垫起高度大于导向轮凸出主承重梁底部的高度。在本技术中,所述副承重梁上设有对重绳头架,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的端部卡入对重绳头架内固定。在本技术中,每对轿厢定滑轮的正上方均罩设有一个轿厢定滑轮罩,每个对重定滑轮的上方均罩设有一个对重定滑轮罩。在本技术中,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包括对重承重梁,所述对重定滑轮安装在对重承重梁的上方。在本技术中,所述轿厢承重梁组件包括轿厢承重梁,所述轿厢定滑轮安装在轿厢承重梁的上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电梯机房中的承重框架及承重组件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结合轿厢定滑轮和对重定滑轮的省力原理,通过布置曳引比为8:1的机房结构实现小曳引机驱动大载重货梯的目的,降低电梯机房的生产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后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仰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左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的右视图;图8为本实施例主承重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副承重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对重承重梁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轿厢承重梁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包括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所述主承重梁1与副承重梁2间隔开正对设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均横跨在主承重梁1和副承重梁2上方设置,所述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以及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构成机房的安装框架结构,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设置在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外侧,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形成三列式排布结构,所述主承重梁1上安装有曳引机5,所述曳引机5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3的一端,所述副承重梁2、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中均设有一对轿厢定滑轮6,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中设有三个对重定滑轮7,形成曳引比为8:1的驱动布局,通过将电梯机房中的承重框架及承重组件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结合轿厢定滑轮6和对重定滑轮7的省力原理,通过布置曳引比为8:1的机房结构实现小曳引机5驱动大载重货梯的目的,降低电梯机房的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曳引机5的底部设有主机架8,所述曳引机5通过主机架8安装在主承重梁1上,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端部卡入主机架8内固定,另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端部设有轿厢绳头架9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轿厢绳头架9包括两侧的槽钢、以及横跨在两槽钢顶部的绳头板,所述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端部插入轿厢绳头架9内,通过绳头板压紧固定。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承重梁1底部设有导向轮10,所述导向轮10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3的一端,所述导向轮10转动轴线与对重定滑轮7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承重梁1和副承重梁2的底部均设有用于将其垫起固定高度的垫梁11,所述垫梁11的垫起高度大于导向轮10凸出主承重梁1底部的高度。所述副承重梁2上设有对重绳头架12,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的端部卡入对重绳头架12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重绳头架12的结构与轿厢绳头架9的结构相同。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每对轿厢定滑轮6的正上方均罩设有一个轿厢定滑轮罩13,每个对重定滑轮7的上方均罩设有一个对重定滑轮罩14。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包括对重承重梁15,所述对重定滑轮7安装在对重承重梁15的上方。所述轿厢承重梁组件4包括轿厢承重梁16,所述轿厢定滑轮6安装在轿厢承重梁16的上方,可以有效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滑轮组内影响滑轮组运行,保障电梯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所述主承重梁(1)与副承重梁(2)间隔开正对设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均横跨在主承重梁(1)和副承重梁(2)上方设置,所述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以及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构成机房的安装框架结构,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设置在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外侧,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形成三列式排布结构,所述主承重梁(1)上安装有曳引机(5),所述曳引机(5)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3)的一端,所述副承重梁(2)、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中均设有一对轿厢定滑轮(6),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中设有三个对重定滑轮(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所述主承重梁(1)与副承重梁(2)间隔开正对设置,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均横跨在主承重梁(1)和副承重梁(2)上方设置,所述主承重梁(1)、副承重梁(2)以及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构成机房的安装框架结构,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设置在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外侧,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形成三列式排布结构,所述主承重梁(1)上安装有曳引机(5),所述曳引机(5)设置在靠近对重承重梁组件(3)的一端,所述副承重梁(2)、两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中均设有一对轿厢定滑轮(6),所述对重承重梁组件(3)中设有三个对重定滑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5)的底部设有主机架(8),所述曳引机(5)通过主机架(8)安装在主承重梁(1)上,其中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端部卡入主机架(8)内固定,另一组轿厢承重梁组件(4)的端部设有轿厢绳头架(9)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载重货梯上的8:1机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1)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磊李立怀胡超雄
申请(专利权)人:辛格林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